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铜陵 > 科教文卫 > 文化

中安在线   2020-11-16 12:22:17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铜中宣   编辑:许小毅

  铜陵是物华天宝之地,古镇大通也是地灵人杰的好地方。根据明清(铜陵县志》、《池州府志》民间谱牒等地方史志文献记载统计,从唐宋到明清的一千多年里,用诗、词、歌、赋抒写铜陵的历代文人墨客有200多位,留下的诗词有400 多首,其中有不少诗篇是描写大通风物的,这些诗人中包括李白、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汤显祖、王守仁、刘大櫆等许多风流人物。近代以来,曾经到大通从事过政务视察、江防巡查、社会调查、革命活动的政要与志士也很多,如李鸿章、曾国藩、彭玉麟、孙中山、林森、秦力山、黄炎培等,正因为历史上有众多名士风流来过铜陵与大通,并写下许多传颂千古的诗篇,古铜都才得以名满天下,大通才有了千古之名。

  历史上的大通是充满诗意的,临江枕河,依山拥湖,江南山水的秀色曾让许多来到古镇的诗人陶醉其中。北宋黄庭坚在《泊舟大通竹山》的中写过“柳暗花浓”的大通,南宋杨万里在《舟过大通镇》中写过“江中浪拍天”“鱼蟹不论钱”的大通;元代汪广洋在《舟行鹊江》中写过“大通港口柳如烟,簇簇人家赛辋川”的大通;明人李宗泗在《大通江上》写过“沽酒有村垂柳锁,采樵无路落花封”的大通等等。千百年来,正是这些描写古镇的精彩诗篇,让大通之名千秋传酒,把古镇之美四海传扬。

  大通的历史文化是丰厚的,体现古镇厚重历史文化的载体也很多,譬如那些曾经镌刻在商家店铺、寺庙庵堂、亭台楼阁的历史对联,就是记录大通历史文化的元素之一。对此,我曾专门拜访过耄耋老人方白先生,他既是大通近百年兴衰的见证者,也是在古镇有长期生活经历的画家与诗人,他专门给我讲述了大通的部分人物往事,回忆了古镇的一些历史对联,我觉得那些被岁月尘封已久的传世对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古镇的历史风貌,而且记录了大通曾经的世俗生活,值得读者回望与品味。这里仅选取其中一二供大家品读。

  寺庙联

  大士阁:未上九华先朝大士,抛开六欲自见如来。

  观音堂:南海观音观自在,西天佛国佛如天。

  莲花寺:莲开贝叶经千卷,花结菩提树万株。

  亭台联

  不波亭:好景西来观之如画,大江东去到此不波。

  五里亭:今朝一别情难断,相思两地梦更多。

  药店门联

  秦仁济国药號:仁方到处堪寻药,济世无才可学医。

  陈葆元国药號:葆光普照三千界,元气常存十二时。

  查广和懋记药號:广济生成千载业,和调元气一家春。

  洪大生桀记药號:大地皆春延年益寿,生财有道利物济人。(铜中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