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铜陵 > 科教文卫 > 文化

铜陵让李白的诗歌添放异彩

时间: 2021-08-24 16:04
摘要

  铜陵夏、商时属扬州,秦属彰郡,汉先后为丹阳郡春谷、陵阳县,隋唐属南陵县。也就是说李白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一个叫做“铜陵”的区划,只到唐朝末年,朝廷对南陵县行政区域进行过一次调整,从南陵县划五个乡成立义安县,到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义安县更名铜陵县,始才有铜陵县以及后来的铜陵市了。但为了古今地域大致相同而区划名称相异叙述起来方便,姑且称李白到过的铜地为铜陵了。

  李白一生来铜陵(铜地)共有四次。

  第一次大约是在唐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那年,这从他的名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可以得到证明。据不少学者考证,李白就是从唐南陵属地今铜陵“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从一介平民一步登天进入唐中央朝廷的。

  第二次是754年的秋天,李白54岁了,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在长江以北漫游了十年以后来到铜陵的。也就在这次的寄情山水中,他结识了五松山,命名了五松山。并在《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一诗中,历史上第一人第一次描绘出了当时铜陵无比壮观的冶铜景象。

  第三次是在755年夏天,李白55岁那年,李白为铜陵和五松山作了千古流传的广告——“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铜官山醉后绝句》)

  第四次是761年的深秋,李白61岁,垂垂老已,从流放夜郎遇大赦归来江南,次年便病逝于当涂。也就在这一年夜宿五松山荀大娘家,他感受到了底层百姓那份真挚、善良、奉献。感受到了铜陵五松山人民的美好与高贵,因而写下了一首——他诗歌中唯一一首“最杜甫”的诗篇——《夜宿五松山荀媪家》。

  查阅《全唐诗》、《李太白全集》等相关书籍论文,可知李白在铜陵得诗十多数。李白存世的诗歌也不过1100来首,这足见铜陵山水人情对李白的感动,同样也足见李白对铜陵的热爱。

  了不得而又鲜为人知的是李白对铜陵文化至少有三大贡献。

  一是命名了一座山一一五松山。这有李白的《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一诗为证。诗曰:“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李白一生只为两座山命名,另一座为九华山,那还是李白在江上遥望凭想象随口吟出的。

  二是首次用文字诗歌描述了八世纪中叶铜陵铜冶盛况,不亚于诗经记录反映了商周先民的生活。这有李白的《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一诗为证:诗曰:“……千峰夾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陶公矍烁呵赤电/回绿睢盱扬紫烟……”

  三是“铜陵"二字最早见于文字也是李白的首创。755年“安史之乱”后,隐居庐山的李白被节制长江中下游的永王李璘请去做幕僚,谁知太子李亨乘机上位,当了皇帝后迅速灭了李璘,可怜一心精忠报国的李白却躺枪成了乱臣贼子的“帮凶”,李白只好在浔阳(九江)投案自首,幸喜负责审案的是诗友宋之悌的儿子御史中丞宋若思,宋若思搭救李白后并知人善任,让李白帮他做一些文案工作。其中《请都金陵表》就是李白代笔的。表中“臣伏见金陵旧都,地称天险。龙盘虎踞,开扃自然。

  ……

  银坑铁冶,连绵相属。

  铲铜陵为金穴,煮海水为盐山。

  以征则兵强,以守则国富。”

  古书中将“铜”“陵”二字组合一起成词的还前所未见。表章写于757年,须知此时距离铜陵县名出现——951年足足早了194年!虽然我们不能断言后来的义安县改名铜陵县就来自李白的这一说法,但至少是李白生造出“铜陵"二字的承传与雷同,即便同字同音而不同意,但不可否认李白是“铜陵”一词的肇始,(我甚至疑心李白心中的铜地应不亚于虎踞龙盘的江左名都金陵?铜陵是由金陵衍化而来?)亳无疑问,这当然是铜陵县治美妙文字灵感的源泉予以物化美化升华的结果!

  在中国,凡读过小学甚至没有上过学的男女老少都知道李白,都能随口背诵出几首李白的诗,都知道李白是中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派天才诗人。李白的诗豪迈奔放,雄奇瑰丽,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而语言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轻快爽朗。他的诗总是电光石火,脱口而出。一首诗中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潇洒天成,从而神奇异彩,绚丽动人!铜陵的山川风物,人情世故在李白的生命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也为李白诗歌激发了灿烂的灵感,注入了非同凡响的质地异彩。其中有两首诗最有经典价值与意义。一是《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一是《夜宿五松山荀媪家》。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及《秋浦歌》17首中的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首诗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游秋浦时所作,《唐书、地理志》云“秋浦。有银有铜”。此诗中的冶炼场地当为今铜陵市铜山矿一带)十分传神地描述铜矿冶炼场景和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李白之前还曾未见,换句话说李白是描写铜矿冶炼的第一人!《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及《秋浦歌》17首中的其十四是中国诗歌史上写工业冶炼的开山之作!当然这也填补了李白诗歌自身的一个题材空白,铜矿冶炼的宏伟场景不仅大大震撼了李白的心灵,也大大开阔了李白的视野。某种意义上说也为我们了解唐代中国铜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而为我们注入了文化自信和赓续冶炼传统更好开创未来的动力。

  而《夜宿五松山荀媪家》一诗,对于李白来说更是一个特例。这是李白存世1100余首诗中唯一一首不“飘逸”的诗,见泪水的诗。“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随口道来,一幅幅画面生动鲜活的映入读者眼前,这一首诗有纪录片的风格,有诗圣杜甫《三吏》、《三别》的回响。我以为这是李白“最杜甫”的一首诗!也是因为这一首诗,我们得知安史之乱后,江南铜陵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了解了以荀媪为代表的铜陵普通百姓心地善良高洁!尤其是对照李白在这前不久写的《赠刘都史》说自己流放大赦回来是“归家酒债多,门客粲成行。”整天穿着破旧的衣服口袋空空的招待那些客人,而“所求竟无绪”——刘都史显然是没有资助李白,要不李白总会到荀媪家吃住呢?此境此景此情,又怎不让垂垂老已“戴罪之身”的李白“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呢?如果说当年的韩信还能用日后的成功报答漂母,而此刻重情重意的李白深知自己已难以报答荀媪了。如果说《三国演义》用数页字刻画了一个底层百姓的善良施舍而不求回报的妇女闪光形象,那么李白只用两句诗就烘托了一个同样闪光的人物——荀媪!尽管这个“漂母”——荀媪有点抽象神似,但她却是李白写底层妇女唯一一个传神的形象!不仅讴歌了铜陵的荀媪,也真挚地赞美了中华民族普通百姓心地善良救苦救难礼敬文化的高贵品格。

  汉诗之所以美轮美奂,无非是字词巧妙组合借景抒情,由事说理,赋形传神,从而独创首创、明心见性、感人肺腑,达到浑然天成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的非凡境界。李白与铜陵的结缘,可谓是相互幸运,相互福份,相互成就。窥斑见豹,我们仅从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和《夜宿五松山荀媪家》两首诗中,就足以发现铜陵让李白“千年未拟还”,真爱在民间,诗歌添异彩。(通讯员 吴笛)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吴笛 编辑:杨雪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