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铜陵 > 影像铜都

中安在线   2021-03-26 17:31:14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编辑:杨雪

  “两水八分田”的犁桥村,位于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中部,是典型的江南圩区水乡。近年来,犁桥村探索采取“艺术+”“+艺术”的方式,深入挖掘乡村艺术文化资源并促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了乡土文化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与自我发展,走出了一条富具特色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一批国字号荣誉。

  艺术驱动乡村文化复兴。

  “田原艺术季”以活化乡村为目的,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艺术家在尊重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禀赋和人文特色,创作了特色民宿“星空泡泡屋”、湖心迷你美术馆、荷塘图书馆等艺术项目,将原先大家熟悉的村庄环境变为一种“陌生化”的艺术环境,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自觉。通过在“稻田宴”上的“牛歌”表演、“田间戏剧节”上的“大鼓书”插入、乡土诗会上的广场舞暖场等活动舞台的展示,将原先大家认为的自娱自乐的“小快活”转变为可以展示的“大才艺”,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文化自信,更点燃了乡村文化复兴的激情。统一规划布局新建房屋,全面保护明塘、反修河、石桥钟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制度,大力推进“乡村记忆工程”等,逐渐培养了村民的文化文明意识,更厚植了乡村文脉,推动了乡村振兴。

  田园艺术季

  艺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田原艺术季”以依赖和借助当地资源禀赋为落脚点,依托田间地头、村庄道路、房屋墙面等,设计制作了造型各异的雕塑、小品、彩绘文化墙等,穿插在乡野和民房之间,文艺浪漫且不突兀;依托水域宽广、闲置民房、公共服务设施等,设计改造了造型别致的美术馆、图书馆、咖啡馆等,点缀在水面和稻田之中,自成风景且耐人寻味;依托丰富的农产品、风味小吃、小手工等,设计包装了具有统一艺术标识的农产品、纪念品、艺术品等,提升审美且不做作。这些艺术化设计、改造与包装,提升了村庄的视觉品位,增加了乡间情趣,形成了犁桥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景和体验,突破了乡村旅游“吃饭、采摘、垂钓”的老三样模式,吸引了大批市民及外地游客慕名“打卡”,有效带动了旅游、民宿、文化休闲等新业态的发展,网络受众达4000余万人次,旅游人次和收入大幅增长。收获了“安徽省优秀旅游乡村”“安徽省乡村旅游百强村”“安徽省百家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艺术推动乡村治理体制创新。

  “田原艺术季”以持续发展为初衷,从理念与文化的建立到长期长效的系统运营服务,需要政府、艺术家、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共同参与、携手共进。2019年5月,组建成立的犁桥水镇区域联合党委,团结合作、共同发力。同年,成立犁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强化人员队伍、平台载体、活动整合等,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政策宣传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丰富多彩、浸润人心。成立由老党员、老教师等“五老”人员为主体的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全村共评选产生各级好人19人、最美家庭12户、十星级文明户6户,崇德向善、文明和谐。这些治理体制的创新,真正实现了村民的相互激发,让乡村充满活力和生机。

  乡村文化建设要凝聚多方合力,细绘共治共享“百景图”。政府先期引导。政府作为艺术赋能的平台搭建者和先期引导者,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府资金支持机制、发挥撬动作用,邀请专业策展团队进行策划设计。待市场成熟显露发展红利后,政府慢慢退出,交由市场运作。巧借外力主创。充分利用艺术大咖自带的“流量”的宣传优势,牵线建筑师、设计师等艺术界人士策划音乐、诗歌、雕塑等一系列活动,接续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的脉络,并注入了新时代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能量,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提升。激发内生动力。要不断完善对农民的利益保障机制,如在改造民宿政府先期注资做出数个样板,推动形成政府引导、村民参与、当地收益的乡村文化建设局面,让乡村更有看头、游客更有劲头、农民更有奔头。

  乡村文化建设要探索创新样本,奏响创意变现“交响曲”。主题紧扣需求。紧盯网络正向主旋律,抓住现代人对远方情怀、美丽乡愁、慢生活等时尚文艺的向往,犁桥村将人文艺术、原野风光和农耕文明相结合,避免与采摘、农家乐等同质化竞争,通过稻田、农耕等鲜明的主题脱颖而出、提升层次。载体吸引眼球。重点改变乡村建设硬件感观重复、缺乏特色的状况,在原有乡村文化脉络和肌理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通过“网红泡泡屋”等别致的物件和设计赋予犁桥独特的艺术气质,做到艺术氛围吸引人、特色民宿留住人。活动有声有色。将活动作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力争在短时间内吸引关注,成为爆点事件引起“围观”。同时,制定分阶段宣传计划,通过主流媒体和各类自媒体平台开展宣传,保证活动不断线、宣传持续有热度。

  乡村文化建设要关注实际需求,做好融会贯通“大文章”。环境融合重本味。杜绝大拆大建、坚持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村庄中的特色和资源,多元利用木材、稻草等特色、易得、低成本的材料,花小钱做出特色。更加注重节点打造的融合性,把农作物栽种在胶鞋、水缸中,不失村庄原有的韵味。文化融合重和谐。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邀请艺术家们对乡村丰富的历史、民俗以及生态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化改造,通过对审美与实用、传统与现代、人工与自然等多方面的融合,深度挖掘并厘清乡村的艺术资源,注重对乡村本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本土自然环境的特色营造,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价值融合重交流。坚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进行价值融合,以新的艺术方式重新激活旧的物质空间,对乡村空间重新进行设计,让原本村民习以为常的原生文化得到重生,在传承的过程中吸引本地村民的加入,向社会传播更多乡村价值,培养形成“乡村自信”。

  乡村文化建设要着眼常态长效,敲响持续振兴“延长音”。统筹远近规划。在打造犁桥示范的同时,积极总结经验,把一定区域内的村庄连线成片,由艺术导入型演变为入驻型,最后形成合作型,变“送艺术”为“种艺术”,农民成为艺术的创作者,才能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培养乡土人才。将一些老艺人、老工匠等民间艺术家组织起来传承技艺,加深村民对本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认知,促使更多的青年人牢牢扎根深深乡土,让古老的乡村文化艺术薪火相传。构筑运营机制。有针对性将相关乡村打包交市场运营,促使特色活动渐次出现、文化业态丰富多彩,真正产生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效应和制度效能。(铜中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