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芜湖 > 县区 > 鸠江区

中安在线   2025-06-10 17:29:30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编辑:贾良月

  “过去提意见要跑社区,现在干部主动到小区听我们说话。”鸠兹家苑雅园小区里,120把户外休闲椅的“落地记”,折射出官陡街道推进“开门教育”的生动成效。这张让老人们“坐得住、聊得开”的椅子,不仅是破解小区设施短板的民生小事,更是街道把群众呼声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注脚——从“被动接诉”到“主动问需”,从“单点破题”到“机制创新”,鸠江区官陡街道正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让作风建设成果实实在在写进群众生活。 

image.png

图为居民坐在爱心座椅上聊天

  “开门教育”敞开门,把“民声”变成“行动清单”以往“群众跑社区提意见”,如今“干部进小区听诉求”。官陡街道把“开门教育”作为重要抓手,带着“板凳”“带着真心”走进鸠兹家苑雅园这样的老旧小区:通过“庭院议事”“板凳会”等零距离交流形式,让老党员陈月英提出的“老年人缺休息座椅”等诉求被精准捕捉。这种“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的姿态,打破了“办公室里想对策”的惯性,建立起“群众点单—党组织派单—共建单位接单”的快速响应机制——从群众发声到座椅安装,仅用两周时间,让“民声”第一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行动,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底色。

  “党建联建”搭起台,让“资源”聚成“治理合力”一把座椅的“诞生”,不是政府“单打独斗”,而是党建引领下的“多方联动”。官陡街道以“红色联盟”区域化党建为纽带,在鸠兹家苑雅园案例中,向共建单位发出倡议,五家爱心企业主动“接单”捐款,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融入基层治理,实现从“政府输血”到“共建造血”的转变。同时,配套建立捐赠物资公示、使用跟踪等机制,确保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既盘活了社会资源,更构建起“党组织搭台、企业助力、群众受益”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这把座椅背后,是街道统筹各方力量的治理智慧,让“单线程”的民生服务升级为“多声部”的治理合唱。

  “机制创新”扎下根,让“个案”连成“全域经验”在鸠兹家苑雅园解决座椅问题,不是“头痛医头”的临时之举,而是街道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化建设的“缩影”。街道以“开门教育”为契机,深化“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服务体系,将收集到的127条群众意见分类形成“需求清单”,像休闲椅捐赠这样的案例,被提炼为可复制的“群众点单—多方响应”模式,纳入全域治理框架。近年来,通过“五方联席会”等机制解决民生问题57件,推动“单点试点”的经验在全街道“开花结果”,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建立一套机制”的跨越,让作风建设的成效不再局限于“一事一时”,而是转化为常态化、长效化的治理效能。

  “民生温度”暖人心,让“座椅”成为“幸福坐标”如今的鸠兹家苑雅园“红心共建”广场,120把座椅不仅是休息设施,更成了居民的“社交中心”——83岁的徐奶奶和老姐妹们每天在此相聚,“日子舒心”的背后,是街道把“民生小事”办到群众心坎里的温度。这种温度,体现在对老年人需求的精准回应中,更体现在对“全龄友好”小区的长远规划里:街道没有止步于“装椅子”,更计划将广场打造成“红色微阵地”,嵌入义诊、反诈宣传等服务,让“小座椅”串联起更多民生服务场景。这印证着官陡街道的治理逻辑:从群众最朴素的需求出发,用“小切口”的民生实事,丈量作风建设的“厚度”,筑牢党群关系的“纽带”。

  一把座椅的故事,是官陡街道“开门听民声、用心办实事”的生动写照。当“干部主动下小区”成为常态,当“多方联动解难题”成为机制,当“群众幸福指数”成为标尺,作风建设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居民身边的每一处便利、每一份温暖。官陡街道用实践证明,把群众的“小事”当作治理的“大事”,把民生的“痛点”变成工作的“重点”,就能让基层治理在为民服务中焕发新活力。(陈赟)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