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芜湖频道|芜湖新闻|芜湖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 芜湖 > 县区 > 湾沚区

湾沚区:创新赋能人才聚力 携手共绘飞天蓝图

时间:2021-04-30 10:02
摘要

  用科技为制造插上翅膀,用人才为通航丰满羽翼。在落户湾沚区的芜湖航空产业园,产业、企业、科研人才并非一个个孤岛,而是相互连接、通力合作、互相成就的整体,共同为芜湖通航产业的未来发展织就壮美蓝图。

  融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大坐标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想要用创新为产业的集聚壮大和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就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让自己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平台上,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在国际创新创造的最前沿摸爬滚打。

  2019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落户芜湖;2020年,芜湖航空产业园获得授牌,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赋能产业、推动“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孵化新技术培育新业态为目标,芜湖航空产业园正奔驰在全新的发展跑道上。

  “要吸引企业和项目落户,口号喊得震天响不管用,一味补贴奖励也难以持久。必须踏踏实实搭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让创业创新的金凤凰愿意主动栖息在湾沚这片热土上。”产业园相关人士表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样的故事正在湾沚上演。雄名航空科工(芜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性的精密端齿生产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可以设计制造端面弧齿、端面直齿和端面扇形齿并将三种齿形进行产业化批量生产的企业。相关工艺被看作制造航空发动机、燃汽轮机、核泵、精密机床的核心工艺之一。

  “之前这些技术被欧美日韩企业垄断,他们对产品的价格、交货期都有绝对的话语权。”公司营业经理王兵兵对记者表示。为打破外国垄断,公司最初在上海组织了研发团队,通过努力攻关,终于在自主研发工艺上取得突破。但在上海,受限于各种因素,公司难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还是无法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

  2017年,公司将湾沚选为开疆拓土、谋求更大发展的大本营,投入上千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我们通过考察比较,一方面看中这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高效服务,另一方面看中了这里高质量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环境,特别是在精密加工、机床部件生产等领域。这几年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来到湾沚的第一年,公司就实现了年产值破千万元,2020年突破三千万元,今年全年预计将突破五千万元。

  以“智”谋“局”争取细分产业话语权

  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创新突破,让芜湖航空企业在行业内拥有更大影响力和话语权。而聚焦细分市场开拓新机遇,则让产业园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安徽圆翔航空研究院有限公司在一年前入驻湾沚,成为省内首家从事轻型运动类自转旋翼机相关技术自主研发的企业。公司依托国内顶尖的南航直升机专业团队提供研发支持,目前正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此前我们的样品研发调试在广州等地进行,但是生产基地选择了湾沚。”公司适航经理范瑶表示,“因为这里有航空制造产业配套支持,也有优质的人力资源供给。”目前,公司已经与卓尔航空等企业展开合作,谋划飞机螺旋桨等零部件生产;与芜湖技师学院等院校建立联系,打造教学培训项目,发掘航空制造优秀人才。公司的产线建设也进展顺利,预计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生产。

  聚焦产业而不仅仅是企业,辐射社会而不仅仅是园区。在这一点上,芜湖航空产业园和园内企业有着共同的追求。圆翔航空在建设生产线的同时,也在谋划建设一个通航科普基地,其中涵盖航空知识宣传、航模及无人机展示、DIY体验、科学讲座等多个功能模块。“我们一方面希望加强航空知识科普,激发民众对通航领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希望为更多人进入通航产业提供窗口和桥梁。通航产业不仅仅属于大企业或研究所,更是属于每一个人。”在范瑶看来,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制造产品,而是要参与构建更好的产业生态。

  芜湖通航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正从另一个角度丰富着芜湖航空产业的生态。这家公司一方面希望通过推广通航服务平台系统来服务园区企业,另一方面希望在通航机场筹建、通航运营服务保障等领域拓展业务,挖掘商业机会。

  “通航产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制造和使用飞行器,也需要对产业的研究和管理配套,这些也是产业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公司总经理徐从旺表示。在蓝色背景的液晶大屏幕上,是公司自主开发的基于北斗定位的低空空域管理平台,专门针对园区内企业的无人机研发和使用,提供飞行计算、空域申请、情报传递等配套服务。公司还建设了通航大数据平台,通过采集通航企业信息、产业动态、相关法规等信息,进行大数据的展示、分析、研究,从而了解中国通航产业发展现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

  “我们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和研究团队,同时也与芜湖本地及外地的高校、企业广泛合作,争取更多的通航领域研究成果运用到企业生产、社会管理、地方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信息的更大效益。”目前,公司正在就芜湖低空空域开放等问题开展研究,为芜湖申报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和国家级航空科普示范基地提供支持。

  将人才视作创新发展第一资源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要下好创新“先手棋”,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在湾沚,总投资15亿元的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暨中公教育华东地区职业培训基地项目正在快马加鞭建设中,该项目依托中公教育集团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优势和人才储备,计划建设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1万人的学院。这将为芜湖航空产业发展提供大量制造、应用和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也被看作补齐长三角区域通航人才保障最为关键的一块拼图。

  据介绍,该项目一期第一阶段建设主体部分已经基本完工,包括教学楼、宿舍、食堂,预计今年7、8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开始承担航空人才培训教学任务。一期第二阶段工程也将在今年6月开工。二期工程包括飞行训练中心、维修培训中心等重要建筑,将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教学条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芜湖推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的谋划和决心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响应。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北航、南航、西工大、长春光机所等大学大院大所纷纷前来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进行产业化探索和实践。2020年,产业园核心区湾沚区政府分别同国家光学机械监督检验中心、南航航空学院、中国民用航空学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北航冯如书院创新实践基地也正式落户园区。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和智慧,正带着创业创新的热情,吹动着芜湖航空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积蓄着不断奔涌向前的澎湃力量。

来源:芜湖日报   作者:吕成 张永胜 编辑:冯一嘉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芜湖频道|芜湖新闻|芜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