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宣城 > 社会民生

中安在线   2023-03-27 09:56:14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   编辑:李娜

  日前,中宣部命名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宣城市医疗急救中心获得“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称号。据了解,这是自2015年中宣部启动该项命名工作以来,我市首个单位获此殊荣。

  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承载着市医疗急救中心15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默默奉献。

  多年来,中心致力于为群众提供更快捷、更优质、更有温度的急救服务,进一步整合急救资源,提高急救工作效率,探索出“生命至上、勇于创新、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的院前急救“宣城模式”,全力守护好群众的“生命线”。

  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

  “您好,这里是120,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走进市医疗急救中心调度科,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任何时候走进这里,都能感受到这种繁忙、紧张的氛围。

  2月28日下午,南京游客余女士在宣州区水东古镇游玩时突发心脏疾病倒地不起,同行人员赶紧给她服下了速效救心丸,同时紧急拨打120,将她送到了距离最近的水东镇卫生院。

  水东镇卫生院接诊后,立即通过微信群与宣城市中心医院进行分析讨论。经诊断,余女士为突发心梗。水东镇卫生院建议余女士转院至市中心医院。随即,在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下,市中心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救护车赶往水东镇卫生院接诊。

  在救护车上,接诊医生通过微信与在院值班医生沟通病情,并与患者家属进行联系,为后续治疗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当天下午2点53分,余女士被送到了市中心医院治疗。

  这是市医疗急救中心争分夺秒为生命奔忙的普通一幕。

  今年春节,中心圆满完成急救保障任务。期间,严格依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和兼顾患者及家属意愿”的调度原则,统筹调派全市23个急救分站、7个农村急救点的当班急救车辆,实现科学调度、依法调度。

  数据印证艰辛。1月21日至1月27日,全市“120”电话总数为3833次,与去年春节期间相比增长了27%,救护车出车数927次,与去年春节期间相比增长了18%,救治人数741人。

  “春节期间,我们实行领导带班制,与行政值守人员共同组成应急值班组,确保春节期间始终有一名领导在岗,及时处置上报突发情况。”市医疗急救中心调度科副科长夏静娴介绍说,中心调度指挥中心24小时专人值班,做到3秒内接听,1分钟派单,不遗漏每一个电话,不忽略每一个求救者。

  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市医疗急救中心特勤大队也时刻待命,转运车辆、药品、设备等物资齐备,做到“令到车出”。与此同时,中心还积极做好节日期间体育赛事的保障工作,为参赛选手和市民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早在2008年10月,我市就实现了城区120急救电话的统一受理,结束了“120-1、120-2、120-3”的历史。一年后,又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院前急救呼救电话的统一受理。在统一指挥调度的同时,初步形成“中心+急救网络医院”的急救网络体系暨市急救中心负责全市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和集中管理。

  创新探索不止步。2014年11月,我市又在全省率先探索农村地区院前急救工作,依托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急救点,满足边远地区群众急救需求。

  经过15年的发展,如今,中心已建成23个急救分站、7个农村急救点的市县乡一体的急救网络体系,急救能力日益增强,为群众构筑了坚实的安全防线。

  荣誉,见证奋进的足迹。2019年,宣城市医疗急救中心收获“长三角院前急救联盟成员单位”认证。2022年,因表现突出,中心被授予“安徽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打造院前急救“宣城模式”

  “我看到病人已经接到了,从车载设备传过来的数据看还是比较稳定的,导管室在同步准备中!”日前,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师张雷正在与返程救护车内的医生进行实时交流。而在城市另一端的急救中心,救护车内的实时情况也同步显示在市医疗急救中心的调度指挥平台上。

  这是我市“智慧急救”信息系统的日常使用场景之一。

  2019年10月,“智慧急救”信息系统正式立项。2021年10月,系统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

  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吴兵介绍,该系统着力于打造“上车即入院”的急救模式,依托5G技术实现院前与院内的信息共享和双向沟通,院内专家可根据回传的病人体征数据进行初步诊断,出诊医生可以在救护车上接受院内专家的远程指导。

  “尤其是对于脑卒中、胸痛等危急重患者,此系统可以前推治疗措施。”吴兵说,在接到患者的同时可以同步开通院内绿色通道,启动相关预案,有效缩短分诊、检查、抢救时间,切实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中心副主任韩娟也表示,“智慧急救”信息系统串联了急救中心、救护车、急救网络医院、五大中心等治疗链条上的各个节点,能够有效改善院前院内信息割裂的情况,通过信息的高效共享争取挽救生命的“窗口”。“目前,我们正在部分医院开展试点,推动“智慧急救”信息系统与院内系统深度融合。”

  2022年9月,“宣城120”微信公众号增设“微急救”模块,该平台具有“为亲友报警”“听障人士报警”等功能,可以借助微信定位实现报警位置与急救中心调度台实时共享,进而引导救护车迅速抵达现场,有效减少了沟通环节,克服了地理位置不熟等不利因素影响,帮助医护人员抢抓急救“黄金时间”。

  “利用‘互联急救’APP,调度员可以根据需要,在派出救护车的同时,发送任务详细信息给距离事发地1000米内的急救志愿者。”吴兵介绍,志愿者接受任务后,根据信息迅速前往病人所在位置,在救护车到达之前,为病人开展初步救护。这样一来,能够较好地解决发现病人后拨打120等待急救的“空窗期”,使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初步急救。

  另据了解,借助这一程序,还可以有效打破求救人与志愿者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进一步发挥现有志愿者的作用,帮助有技术、有能力、有意愿的志愿者更早更快到达现场。

  帮助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

  2020年,“市区医疗应急救援点建设”被列入我市“十大民生实事”,要求在车站、公园、学校、办事窗口等人员密集场所投放一定数量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后又将其纳入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及“健康宣城行动”中,按照“政府分步推进,鼓励社会爱心资助”的原则开展相关建设。

  经过两年多努力,目前全市累计投放AED33台,并在后台建成集中管理平台,对所有AED做到24小时动态监管,故障报警实时上传。与此同时,依托投放单位组建日常维护和应急救援小队,有效保障设备完好程度,确保关键时刻用得上。

  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为了让更多目击者成为“第一施救人”,2021年,市医疗急救中心联合宣城市红十字会共同举办“万人学急救”培训活动,依托城区急救分站、志愿者团体等成立15家培训工作室,面向城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等开展公益急救知识培训。

  在此基础上,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工作室开展“开放日”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学习急救知识,同年该项活动被纳入“健康宣城行动”中。

  2021年8月,“健康宣城行动”推进办印发了《关于组织人员参加万人学急救培训活动的通知》,引导单位、企业、社区等各主体积极申报培训计划,统筹安排现有急救培训资源。截至目前,年开展培训活动140场,受训人员达1万人次。

  “开展这项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我市市民的急救知识普及率,提升市民的健康素养,帮助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完成从‘第一目击者’到‘第一施救人’的转变。”吴兵表示,下一步,市医疗急救中心将结合新的需求和条件,不断丰富培训场景和形式,打造通俗易懂的培训新模式。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