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医生丁云成功开展了南苏丹首例手术。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秉承中国医疗队精神,今年9月,中国(安徽)第十二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开启了新一轮的援外征程。我市共有6名医护人员光荣在列,他们都来自市人民医院。援非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市医护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开展了多个首例手术,填补了当地多个领域的医疗空白。记者连线我市援非医护人员,听他们讲述一段段大爱无疆的故事。
医疗队里的“铿锵玫瑰”
“来到南苏丹,不仅要治病救人,还得学会‘管家’。”记者连线上阮书琴时,她正忙着统筹医疗队的生活物资。
在这批16人的医疗队里,女队员只有3人。来自市人民医院的阮书琴被大家推选为了“生活委员”。
南苏丹地处非洲腹地,这里的道路交通、水电、通信、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严重缺失,社会服务停滞不前,商品基本依赖进口。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周所需要的生活物资,都需要阮书琴提前计划好,再与当地人对接采购。“生活的艰苦,远远超出了先前的预想。”
光是生活用水,就极度不便。由于南苏丹前段时间处于雨季,生活用水需要从深达91米的水井取出。取出后水质也严重不达标,洗出来的衣服都发黄。饮用水则需要提前采购、囤积。
除了生活上的艰苦,医疗落后是更大的挑战。南苏丹的朱巴教学医院是大家集中工作场所。尽管这是该国最大的公立医院,但缺医少药、设备故障是常态。“手术室的消毒环境连国内的最低标准都达不到。”阮书琴说,由于医疗设备落后,患者入院后无法及时完成血液化验,职业暴露风险很高。面对重重风险,阮书琴和同事们都没有退缩,依然保持着职业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医疗援助工作中。
开创多个“首例”手术
“南苏丹,第一例!”在手术现场,当消化科医生丁云完成内镜下钛夹闭合食管贲门黏膜撕裂治疗,当地医生兴奋地欢呼。
9月20日,一位急诊患者家属敲开了丁云诊室的大门。他的母亲呕血3日并伴有严重贫血。在朱巴教学医院药物治疗两天后,贫血持续加重。了解完情况后,丁云立刻为患者紧急进行了胃镜检查,发现患者食管下段至贲门,有一长约3厘米的撕裂伤口,患者同时合并有食管裂孔疝,属于“马洛里-魏斯综合症”,为避免再次出血危及患者生命,需要立刻进行内镜下治疗。
由于患者重度贫血,实行全麻手术,风险极高,只能进行普通胃镜下治疗,胃部微创手术就非常考验医生“手速”。在团队的协作下,仅仅用时8分钟,丁云就顺利完成手术,使得患者转危为安,出院后恢复良好。
医疗队里宣城医生创下的“第一”远不止于此。
9月30日,市人民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梁策为患者开展首例食道钡餐造影检查;
9月30日,市人民医院麻醉医师周涛、手术室护士阮书琴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此批援南苏丹医疗队首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截至目前,中国(安徽)第十二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已接诊了1300多名患者,有效改善了受援国的医疗环境,提高了当地医疗健康保障水平,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我们更希望将医疗技术传授下去,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宣城援南苏丹医疗队队长郑建峰告诉记者,在援非的这段日子里,医疗队员们积极整理日常工作中常见疾病的诊疗技术和经验,并与当地医生交流,为他们示范讲解手术规范操作要点,改进当地医生手术中的一些习惯操作。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完成中国医疗队的医疗使命。
“通过与当地医生深入交流操作流程、技术细节,不仅能为患者带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机会,也能为朱巴教学医院填补技术空白。”影像科主治医师梁策深有体会。
9月20日,当地一家中资企业的员工刘先生前来就医,他已吞咽梗阻感两月有余。经检测,他需要进行食道钡餐造影检查。但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朱巴教学医院影像科并未掌握该项技术,且钡剂储备不足,造影检查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面对这些困难,梁策与朱巴教学医院的Doka医生进行了详细沟通,提前调试设备并做好准备工作,最终顺利为刘先生完成了检查。检查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医疗队消化科医生,为刘先生的下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地医生也表示,希望通过长期学习,能将此类检查作为常规项目开展。”
除此之外,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王新辉还成功常规开展微生物检测和细菌耐药分析,让朱巴教学医院成为常规开展此项目的首家公立医院,同时定期组织学术讲课和日常带教,进一步规范了标准操作流程。
是白衣天使,更是友谊使者。在这段跨越国度、跨越种族、跨越肤色的援非历程中,宣城医疗队队员们用心守护着当地患者的生命健康,生动讲述着中国的故事,他们在非洲大地上书写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仍在继续……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