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溪》是晚唐诗人杜荀鹤以泾县境内青弋江为背景所作的诗歌,诗云:“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该诗言简意赅地表明,在险滩暗礁上行船,撑船人总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都没有翻船的事情发生;可在平缓水流中行船,撑船人却因思想懈怠以致麻痹大意,因此时常有船毁人亡的事情发生。
如今,这首饱含哲理的《泾溪》经过一千多年的岁月沉淀,在新时代,依旧璀璨夺目,光芒四射。它所蕴含的深意无不在向人们警示:越是形势向好,越要居安思危,得时念失,处盈虑亏,只有时刻心怀“兢慎”之心,才能克服艰难险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稳步前行。这恐怕是杜荀鹤也没有想到的。
那么,诞生《泾溪》诗的“泾溪”“险石”究竟在哪里呢?作为青弋江畔的泾县人,很想一探究竟。
“古诗文网”对《泾溪》这样注释:“泾溪”在安徽省东南部,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与赏溪汇合,西北向流入芜湖。泾县至芜湖的河段,今名青弋江,多暗礁险滩,水流湍急。从内容上看,泾溪就是泾县流往芜湖的青弋江,该注释与《泾溪》诗的本意较为吻合。
“360百科”对《泾溪》的注解有所出入:“泾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在今安徽泾县。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显然,这里所指“泾溪”是旌德县流入泾县的徽水河,徽水河经黄村镇往北流入青弋江。可从如今徽水河的流量看,根本不足以行船,从逻辑上讲徽水河是泾溪的概念并不成立。
诗仙李白在诗歌《别山僧》中这样写道:“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古诗文网”对《别山僧》中“水西”的注释是:“水西即水西山,在泾县西五里。”“百度百科”对该诗中“泾溪”的解释是:“水西山下临泾溪”,也就是说“泾溪”在水西山下,就是如今水西山下的青弋江。
李白在另一首诗歌《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中写道:“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该诗是天宝十四年(755年)深春,李白游桃花潭后沿舒溪上行去陵阳山,游龙门路过此处所写。
试着用当下火爆的“纳米AI”搜索陵阳山和东亭位置,网上显示:陵阳山位于太平湖中游西北岸,东亭则在泾溪东岸。从如今的行政区域看,诗中龙门应属当今的黄山区龙门乡。龙门乡的历史沿革显示,公元745年,龙门乡由泾县划归太平县,而属内河流仍称泾溪也符合人们习惯性沿用。若是,如今的泾溪龙门河段已随着陈村大坝蓄水沉到了太平湖湖底。
李白另有诗作《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也提及泾溪,“泾溪南蓝山下”应当是李白想要表述蓝山的位置。关于该诗中的泾溪,“百度百科”这样注释,从地理位置上看,蓝山距泾县城西南约五十华里,李白想要表达的应当是蓝山位置在泾溪南边,这符合现实地理状况。可“百度百科”关于泾溪“在泾县西南一里”的注释还是值得商榷。
以上三首李白诗作均提及泾溪,涉及泾县水西到黄山区龙门乡长达五十多公里的河段,由此可以佐证,杜荀鹤诗文中的“泾溪”应当是指青弋江,险石是指青弋江中对行船构成威胁的石头,而非某一处险石所在地,这也符合行船中随时会遭遇险情的客观规律。
无论泾溪险石在青弋江何处,都不影响《泾溪》这首诗对人生、对工作、对社会发展的警示,其巨大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