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雁领航”到“雁阵齐飞”:在宣城高新区立讯精密的“磁吸”效应下,安徽煜明电子科技、宝利发新材料、宣城铭毅智能科技等一批上下游企业来宣集聚,强链补链。
从“一见钟情”到“一锤定音”: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首个百亿制造业项目——寻钠钠离子电池制造基地,从接洽到签约仅用2个月时间,再次刷新“宣城速度”。
从“头回客”到“回头客”:广德固德威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已追加4次投资,目前将全国80%的产能全部放在广德。
从“新娘”到“红娘”:在宣城经开区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大铭科技的“牵线搭桥”下,国内汽车内饰件头部企业乔路铭科技成为“宣城合伙人”。
一个好项目落地是个案,一批重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则是经济现象。这些企业缘何偏爱宣城?
“偏爱宣城的理由,是政企一心、共同打拼的营商环境。”“青睐宣城的理由,是抓项目、帮企业的城市氛围。”这是企业家的切身体会,也是我市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在助企纾困上做“加法”、在负担成本上做“减法”、在要素配置上做“乘法”、在破除壁垒上做“除法”,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
助企纾困做“加法”
宣城的民营经济十分活跃,GDP占比连续多年居全省第1位。毫无疑问,企业家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绝对“顶流”。
围绕“顶流”,我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支持力度只“加”不减,全力打造“顶配”营商环境。
新春伊始,我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暨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新春第一会”上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全社会传递致敬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强烈信号,是我市多年来的惯例。
市委书记何淳宽在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决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言出必行、有诺必践”,“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努力当好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这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鲜明态度,树立了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加码”的坚定决心。
行动,在“加速”招商引资中——
今年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2+3+4”产业链推进工作的举措》,市委书记何淳宽、市长邓继敢,赴深圳、广州、北京、江苏、浙江等地“敲门”招商,全力以赴抓招商、抓项目、抓落地。1—3月,“2+3+4”产业链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为135个、147个、153个。
行动,在“加深”政商沟通中——
今年,我市不断拓展政商恳谈会范围。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现场办公,把会场搬进企业一线,从市两会,到走进宣州区、走进泾县。恳谈会主题不断增加,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的难题,到市区一体化共识的凝聚,从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到与新生代企业家的互动交流,全力为企业发展加油鼓劲、保驾护航。
来自实践又见诸实践,“恳谈会”已成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方法论。目前,我市共举办30期恳谈会,共有483家企业反映694个问题,已办结683个,办结率达98.41%。
行动,在“加码”政策保障中——
去年以来,我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打造与沪苏浙一体化的营商环境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制度层面实施省内对标最优城市、省外对标一流城市的“双对标”工作机制,推出47条对标举措,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负担成本做“减法”
什么样的营商环境,是一流营商环境?
“最通俗地说,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无事不扰,有事必应,随叫随到。”宁国市三方恒信耐磨有限公司企业法定代表人禹强说,企业最怕“三天两头被敲门”,随着“综合查一次”改革的推进,企业“迎检”次数大大减少,安心将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
这项改革创新在全省走在前列,是2024年全省十大改革案例之一。
顾名思义,“综合查一次”落点是“减负”,目的是“增效”。就是将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多个执法主体的检查事项“合并同类项”,推动“多头查”转向“综合查”,“重复查”转向“一次查”,“随意查”转向“规范查”。我市明确每月1日至20日,各部门不得开展一般性检查、调研活动,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2024年度,市县两级累计开展“综合查一次”检查940次,市场主体受检频次同比下降69.4%。
“无事不扰”不等于“无事可做”。好的政务服务犹如“空气”,平时无事不扰,遇到问题有求必应、无处不在。
5月初,宣城经开区安徽乔路铭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30万套汽车饰件智能制造项目建设现场建设正酣,争取11月份试生产。该项目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洽谈到签约再到顺利开工,前后仅用了1个多月时间,这是行政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带来的速度体验。
去年,我市印发《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实施工业项目“极简审批”工作方案(试行)》文件,宣城经开区将项目研判、评审、立项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对重点项目洽谈、签约、开工、竣工的全生命周期做足了“减法”。
减到实处,建设自然提速。“极简审批”带来了洽谈即服务、签约即供地、开工即配套、竣工即验收的“硬成效”。目前,宣城经开区已对132条招商线索提前介入洽谈,10块土地实现“签约即拿地”。
“取一个号、跑一个窗、办一串事”,企业和群众在“高效办成一件事”中,亲身体验“减”出来的效率“狂飙”。目前,全市共上线运行“高效办成一件事”30个事项,平均总跑动次数减少93%,办理总时限压缩72%。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入选国家级试点、大件运输“一件事”入选省级试点。
今年1月8日,全省首例大件运输“高效办成一件事”在我市顺利办结。大件运输因其特殊性,流程烦琐且耗时长。“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数据共享、平台互联等,减少环节,实现并联审批。合肥道琦货物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路超限运输许可’‘特型机动车临时行驶车号牌核发’等12份材料减少到1份,只跑一次,事情办好。”
一减再减,还体现在企业提交证明材料上。我市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梳理1094项证明事项清单,其中直接取消37项,数据共享282项、告知承诺80项、部门核验47项,让“减证”走向“无证”。
还能减到什么程度?我市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接减去传统政策兑现过程中手续烦琐的操作,企业从“跑腿申请”“网上申请”步入“无须申请”。去年,“免申即享”平台成功兑付惠企资金2.97亿元,惠及企业1582家。
要素保障做“乘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近年来,我市打出优化营商环境要素保障“组合拳”,充分为企业嫁接各类资源,叠加乘法合力,助力企业乘风破浪。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更是释放乘法效应的“关键”因素。
博士后邹联力通过“引博攻关”模式,来到宣城经开区安徽益佳通电池有限公司工作。一年时间里,他主导研发的一项新型电池材料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宣城的人才政策好,让我安心技术研发,助力企业科研。”
诚如斯言,我市着力打造“凤栖敬亭”人才服务体系,以人才“强磁场”激活营商环境“新动能”。近3年为2000余家企业兑现安居、薪酬等补贴3.48亿元,人才总量突破45万人;连续3年人口净流入、4年入选“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榜”。
人才入企,企业动能“乘势而上”。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科技副总”引才新模式,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中精心选聘44位专业技术人才,到35家重点企业担任重要职务。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岗,被郎溪县新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聘用为企业“科技副总”。目前他已协助企业成功申请了12项发明专利,促成了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
如果说,人才赋能为企业向高而攀“添动力”,那么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就是为企业向新而行“挖潜力”。
我市大力推进“三清零”行动,通过实施常态化科技服务制度,全力推动全市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无研发机构、无创新成果实现“三个清零”。
安徽力鑫特钢有限公司是“三清零”的受益者。通过对接高校,优化了电炉、连铸、连轧短流程工艺,公司申报专利3件,不仅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优特钢产品附加值倍增。依靠“三清零”,全市共对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320项,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127.7亿元,同比增长了73.67%。
创新氛围浓,企业竞争力强。2024年,全市新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04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386家,居全省第1位。
——金融要素是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市印发《宣城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会暨政银企对接会方案》,定期举办政银企对接会促进信贷投放。去年,全市组织举办科创企业等专场政银企对接会100余场,超2000家企业参加对接活动,累计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00.47亿元。
——土地要素是保障项目落地的重要支撑。
宣州区推行“标准地+用地清单”双轨并行机制,方冠(安徽)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2000套数控刀库项目,“用地清单”前置完成率100%,企业拿地后无须再开展调查评估,项目开工时间较常规流程提前5个月,实现“交地即办证、拿地即开工”;泾县建立“泾天办”服务品牌,出台《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实施办法》,完成11个工业项目用地的弹性年期出让评审;旌德县探索“工业上楼”,破解“用地难”。
——水电气要素是创办企业的基本条件。
我市印发《宣城市市政道路水电气网等管沟“随路先建”实施方案(试行)》,结合市政道路新建项目,在双塔路(安居路—瞿山路)等6个项目开展试点,实现随路水电气网等管沟同步提前建设到位;广德市打造“电小二”服务品牌,累计节约小微企业办电成本80余万元。
破除壁垒做“除法”
消除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破除制约企业茁壮成长的隐性壁垒,让企业“放开拳脚”“大展身手”,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举措。
保障公平竞争——
印发《宣城市招标投标、政府采购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操作指引》,从源头上杜绝排除、限制竞争的情况,目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率100%。
印发《宣城市公平竞争审查信用分级分类监督实施办法》,构建“信用评价+动态监管”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公平竞争审查监管创新;在全省率先推广使用反垄断和公平竞争审查“两书一函”,率先建立公平竞争监测站,着力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创新柔性监管,落实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首违免罚、轻微不罚,公布《宣城市民营企业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涉及民政、城管、交通等11个部门274个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罚事项。全市共出台“免罚、轻罚、减罚”三张清单共3622项,免罚、减轻(从轻)处罚金额1531.42万元。
提升开放水平——
推出一系列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引导我市各类企业积极开展外贸业务。2024年,全市与17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RCEP成员国家贸易额分别增长29.2%、37%;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60.5亿元,增速居全省第2位,总量创历史新高。
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构建对外通道。宣城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累计到发集装箱达5.3万标箱。开通中欧班列支线服务、开行“宣城—宁波舟山港”宁波中远海运物流专列、开通宣城黄山海铁联运联合班列。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构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体系,开展商标、专利、地理标志专项保护行动。打造“1+8+8”维权援助体系,成立全省首个市域行政裁决委员会,上线“一码通”纠纷处理平台,实现快处快结。开展“知识”变“资产”,全市办理质押融资累计342笔。融资规模突破46亿元。
建设信用宣城——
在全省率先采用“市县共建、全面覆盖”模式搭建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累计归集信用信息3.48亿条,覆盖262个部门、3979个事项。累计完成行政处罚信用信息修复10760条,助力企业重塑信用健康发展。近12个月,我市地级市综合信用平均指数跃居全国第18位。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我市将继续锚定一流目标,与广大企业“皖”手同行,政企同心,共“营”未来。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