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宣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宣城 > 县区 > 泾县

泾县北邑的文化自信

探析昌桥孤峰河畔的文化底蕴

时间:2021-11-29 09:04

  “君不见昌桥东流水,人来车往北门喧”。昌桥从何而来?早年间,从黄道冲里流出来的一条小河从村中穿过,河水虽为人们的生活耕作提供了方便,但丰水期却不便行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位昌姓人在河上修了一座坝,方便村里和附近人畜从坝上通行,由于此坝是昌姓人家所修筑,所以人称昌家坝,又因为这座水坝还有桥的作用,坝就是桥,桥也是坝,故又称为“昌坝桥”。县志载:孤峰“孤山,高数百仞,是县西北屏障”,故昌桥有“泾县北大门”之誉。2005年以前,昌桥片分为孤峰、童疃、昌桥三个乡。同年4月全县区划调整,原来昌桥、孤峰、童疃三乡合并成一个大昌桥乡。

  从历史上看,明代时泾县北邑昌桥片是为仁义乡境,境内有双浪都、岸前都、泉北都,亦人才辈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整个宁国府六县仅泾县中进士三人,期中沈淮、童宽二人为仁义乡人氏。除此之外,昌桥底蕴深厚,学风昌盛,地杰人灵。有昌桥柏山传说、孤峰九甲梅溪书院、宋代古刹西山庵、孤峰琅琊王氏的“南唐三圣庙会”民俗;当代王氏后裔王直老人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孤峰油布伞”入选安徽省非遗名录、国宝扬子鳄栖息北邑,无不彰显昌桥的文化底蕴。

  在昌桥论历史厚重,它比不上与东一江之隔古老的水上重镇赤滩;论商贸往来,比不上昔日舟船往来穿梭,桅杆林立的古镇马头。如果再与县内徽州古镇桃花潭、查济,素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说的茂林相比,就更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是人们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因此,挖掘、弘扬昌桥文化,促进全域社会事业调质量全面发展,打造昌桥文品牌化,借助文化软实力,对于昌桥经济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既能产生对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能产生昌桥对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红色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率部于1938年驻扎在田坊良家冲抗日史实。为追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挖掘、宣传新四军精神,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2014年9月,泾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昌桥分会成立。县新研会和分会通过深入调研、走访、挖掘、整理有关新四军二支队在田坊、孤峰、华盘一带活动情况,便撰写了《新四军在田坊》这本书,主要是讲述新四军二支队将士和新四军游击队在田坊抗日救国及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故事,让大家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故事,学习光荣革命历史,接受思想洗礼,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党史教育基地——红色田坊记忆

  党史教育开展以来,来自广东梅州的陈文亮在观看了田坊村的红色文化后深有感触:“我是第一次知道田坊,了解之后才知道田坊是张鼎丞率部抗日的地方,还有早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火种就燃撒在这,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今后我还会来的。”

  独特的战争历史背景,昌桥人民为保卫家园,曾经在这片热土上与侵略者殊死搏斗,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循迹历史,在田坊红色展厅一帧帧照片向我们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以此警醒、鞭挞世人,这为昌桥红色文化的深化和传承埋下了伏笔。

  扬子鳄保护区东风水库

  探索扬子鳄文化,深入了解安徽省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中桥片区水体质量良好、水生生态系统完整,高标准制定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优化顶层规划设计,组织开展各类研学活动,讲述扬子鳄故事、传播扬子鳄文化、普及扬子鳄保护知识,激发公众“爱鳄护鳄”热情,培养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来,同时让大家亲近自然,感受昌桥山清水秀的生态,激发他们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之情,引导人们加深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自觉投身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

  孤峰河文化。在泾县北邑孤峰河被称为母亲河,母亲河除了平水期时的温顺与舒缓,也有汛期的疯狂与咆哮。因此,清嘉庆《泾县志》卷四·山水·诸条水载:虎狼涧,源出西公山。

  整治后的孤峰河

  1996版《泾县志》“水资源·地表水”载:孤峰河,古名虎狼涧,源出中村乡冰山东簏小荫坑,向东北流经中村、北贡(为栗阳河)受芝麻岭水过虎澜桥,汇管岭和大曹村水,经汀潭北流,绕南陵县一隅,东转泾县田坊、孤峰、昌桥乡注入青弋江。孤峰河全长49.8公里,河道宽10—50米,水深1—3米,洪峰流量40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60.65平方公里。孤峰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横跨泾县西北全境,为青弋江第二大支流。如果孤峰河从流量与丰满度而言,不及泾县另一个支流——徽水河。如果从发源于泾县境内的河道流长,孤峰河应该属全县第二大河,则真实不虚。

  深入了解横贯县域北部孤峰河流域文化,让人们感受孤峰河特色文化魅力,弘扬优秀孤峰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孤峰河流域子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的信心和责任。为了给后人留传下了一笔难得的地方文化财富,2021年3月昌桥乡党委、政府主编的《孤峰河畔画昌桥乡》一书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以“史”为主,彰显了昌桥的史料价值,共分为“历史足迹篇”“文化旅游篇”“红色记忆篇”“民生发展篇”4个大篇章。再现了泾县北邑的文化、经济、民生、生态等各领域建设和发展轨迹,为人们开启了一扇回眸昌桥历史、重拾“乡愁”记忆的窗户。

  《孤峰河畔画昌桥乡》出版

  《孤峰河畔画昌桥乡》是顺应时代步伐,顺应文化创新,顺应经济发展。是一部综合性书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介宣传昌桥,也让世人更多了解北邑昌桥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在昌桥乡在县委、县政府工作的大方向指引下,创新思维、勇于开拓,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始终保持步调的高度统一,不断挖掘地方资源,致力于本土文化内涵提升和社会效应,为泾县北邑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2019年昌桥乡党委、政府急农业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将孤峰河治理纳入到民生大事日程。现如今,漫步在孤峰河河畔上,一幅生态画卷跃然眼前:河水波光粼粼,河畔上的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不远处的河面上,一群白鹭时而在空中自由飞翔,时而伫立在树梢末端,时而飞快地掠过水面,形成一道美丽的生态画卷;傍晚的河畔上,居民散步休闲、跑步健身,自得其乐……

  非遗文化。非遗,本土文化的瑰宝,展现了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昌桥乡秉承保护和传承的原则,通过走访、调查、研究,使一批深藏于民间的优秀文化资源得以呈现,如:油布伞制作技艺,彰显着昌桥的特色魅力,为推动昌桥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省级非遗——孤峰油布伞

  泾县雨伞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制伞的记载,发展至明清时已形成一定规模,与宣纸、宣笔、茶叶并称“泾县四大名优特产”。据民国时期泾县税务局《城区所属商店营业税册》记载:民国三十年,县内有伞店8家。目前,生产纸质雨伞以孤峰当地尤以郑家制伞最为出名.2015年孤峰油布伞被评为全国最佳摄影点;2017年列入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泾县昌桥油布伞由宣城市总工会制作的《一伞烟雨一帘梦》,荣获全国工会网络正能量微视频摄影作品最佳画面作品奖。

  群众文化。为进一步加强乡村业余群众文化团体的专业化队伍建设,昌桥在服务为先的理念指引下,借用文化“软实力”练就乡村振兴“硬功夫”争取80万为田坊村、童疃村、汪店村、华盘村、孤峰村5个村新建了农村文化乐园。新垅村、孤峰村、周冲村、龙桥村等四个村按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八个有”要求进行了改扩建。17个村农家书屋全部实现数字化。2019年该又投资130万元建成面积592.5平方米的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培育乡村文化共同体,包括黄梅戏协会、诗书画协会等。

  乡村业余群众舞蹈队

  近年来,昌桥乡按照寓教于文、寓教于艺、寓教于乐的思路积极开展广场舞大赛、文艺、戏曲、电影、图书下乡等活动,加大文体协会、艺术表演团队的扶持力度,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参与到每一次的活动组织、策划、协调中,淋漓尽致发挥文化引领职能,台前幕后都担当起重要角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为北邑之乡营造健康、清新、文明的良好氛围!

  文化,是抓手、是载体、也是平台,如何将昌桥文化建设逐步完善,并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一直是昌桥人探索的方向。多年来昌桥乡党委、政府始终将昌桥文化建设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善于吸纳和结合本土优质人文资源,创新培育并加以整合,形成特色文化扎实推进。如今,592.5平方米的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在积极发挥它的效能。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现有的经验把握中,走出一条适宜的、独特的、科学的泾县北邑文化发展之路,将是昌桥人民永恒追求的目标。(钱有龙)

来源:中安在线宣城频道  作者: 编辑:严静
相关新闻
 
看点
民生
旅游
中安在线宣城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