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融报道

——八百里皖江桥头堡的“新通途”

  • 2018-11-21 14:54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中安在线讯  据皖江在线报道, 大江浩荡,曲江有涛。

  40年前,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也开启了安徽发展的新篇章,尤其是浦东新区的诞生和长三角的飞速发展对马鞍山市乃至整个安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呼应浦东、开发皖江”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从“长三角经济圈成员”到参与“一带一路”,这其中,马鞍山作为桥头堡和排头兵,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这一段航程,跌宕起伏而又波澜壮阔。跨越发展,跳起来摘桃子;竞进提质,升级增效;逆势而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

  一个个观念,领会中央省精神、切合马鞍山实际,凝聚百舸争流的不竭动力。

  一组组数据,浸透汗水、振奋人心,记录千帆竞发的历史担当。

  在万古奔腾的大江边,一桥飞架南北,两岸砥砺奋发,踩准时代的节拍,走出一条独具马鞍山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资料图:马鞍山郑蒲港码头

  潮涌皖江正当时

  让时间的指针回到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战略决策,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开放,举世瞩目,铭刻成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同年7月16日和18日,《人民日报》分别在海外版和国内版头版头条位置刊登《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呼应浦东》一文,引起巨大反响。

  早就谋动的安徽率先跟进,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八百里皖江拉开安徽对外开放的大幕。那一年,春夏之交的马鞍山,生机盎然。这一战略定位,树立马鞍山发展的全新坐标。

  如果以时间节点来看皖江变化的话,1990年是皖江开发开放元年,而下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则是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确立了以省会与皖江的融合发展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而皖江区域发展也上升为国家战略。

  《示范区规划》首次将马鞍山市资源型城市转型、钢铁及汽车制造等一系列重点产业和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升为国家层面,并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为马鞍山市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马鞍山能做到吗?多少年来,滔滔江水阻隔了城市与合肥等长江以北城市的交通联系,阻碍着长江两岸人民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跨越长江成为两岸人民心中的梦想。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的建设是加快马鞍山市经济发展,在安徽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安徽省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均衡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充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部崛起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与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时代的呼唤、群众的期盼,凝聚在同一个战略支点上——激活一条江,带动一座城。

  2006年2月14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以下简称大桥)立项。2008年12月28日,大桥正式动工建设。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马鞍山,以千古沉雄之气,担当代使命之责。

  东向发展我为先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千年前,诗仙李白欲从马鞍山和县渡江南下采石矶,因江面一时云雾升腾、风起浪涌而未能成行。千年后,2013年12月31日,马鞍山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横跨一江两岸,结束了江南与江北通行不便的历史。大桥通过右汊主桥‘A’形索塔和左汊主桥‘H’形索塔交相呼应,与安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A和H一致,似乎寓意着安徽东大门敞开怀抱。”

  在安徽版图中,马鞍山居中靠东,是长三角成员,紧邻苏浙沪,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到全面对接、深度融合,马鞍山敞开“东大门”,始终以开放的姿态逐梦“融合之路”。而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不仅延伸了马鞍山市发展腹地,更为可贵的是我们形成了抱拥长江的独特条件,形成了跨江发展的良好格局。

  每日清晨7:10,由马鞍山始发的列车缓缓启动驶离马鞍山东站,18分钟后到达终点站南京南站。首发宁马,两城连接的“早七点”动车,迎着朝阳疾驰,话题不仅刷爆了马鞍山朋友圈,也切切实实地将两城的“工作圈”“生活圈”渐融渐近。宁安城际穿城而过,马鞍山有了自己的高铁站,从此搭上长三角都市圈的轻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等一揽子融通政策相应出台,全面融入“长三角”纲举目张。

  东向发展,舍我其谁。翻开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于出台的《关于等高对接苏浙沪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实施意见》,思路更明晰,任务更明确,既清晰描绘出全面融入长三角的“诗城路径“,更彰显出马鞍山拉高标杆、借势而起的发展雄心。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产业不放松。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合作是重头戏,而这其中,又以宁马合作最为普遍。仅“十二五”期间,南京企业在马投资的项目就有35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400亿元,雨润肉制品、红太阳生物药肥、华星化工、东方置业、金鹰国际、苏宁电器、苏果超市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马鞍山。“引进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我市积极支持本地企业向南京发展,马鞍山在南京投资的项目达300多个、投资额近200亿元。

  经济舞台上,节拍激越,舞步飞旋。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马鞍山市找准自身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的定位,发挥工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优势,坚持错位发展、配套发展,全力搭好园区载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人才支撑平台和政府服务平台,主动承接南京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南京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要素链,实现借力发展。

  “一带一路”踏歌行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曾几何时,全球金融危机的寒流,乍暖还寒。悄无声息中,下行压力扑面而来。

  面对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资源型城市转型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处于艰难转型期的马鞍山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把开放的基因深深融入经济发展的血脉之中,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口岸资源优势,坚持两眼向外,在对外开放中寻求突围。

  豁然生动的新气象,向来孕育于锐意变革的勇气之中。为推动对欧合作进程,我市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欧经贸合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中欧产业合作园建设,加快推进欧洲项目引进、运营机制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等工作,打造对欧合作的重要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对台招商力度,深化对台经贸合作,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台商服务中心,专人专司服务全市台资项目、台商和台企发展,在各县区、区、园区基础上增设各开发园区台办。

  机遇,从不会给因循守旧的人带来奇迹。为进一步拓展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的经营空间,我市搭建“走出去”平台,积极衔接国家、省级商务部门和行业组织,组织企业参加中博会、东盟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平台,多次组织考察访问为企业“叩门探路”。

  中亚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邹利红颇有感触:“公司在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大客户,就是我们在2008年广交会上认识的。当时他一次订了7台机床,现在每年订单都稳定在80万—100万美元。通过出去参展的方式,我们与数十个国家建立贸易关系,年销售额超500万美元。”

  随着“一带一路”工作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马鞍山企业正在主动争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红利,瞄准海外市场投资兴业。打开我市外经龙头企业十七冶的海外地图,可谓沿线开花。经过多年在“一带一路”沿线深度开拓,十七冶目前拥有高端房建、高速公路等多个项目,海外营业收入已经占据该公司业务20%。

  中国十七冶承建的科威特奥林匹克大厦

  “马鞍山建设”“马鞍山投资”名头叫响,特色亮点也不少。昌源国际公司在尼日利亚设立的我市首家境外工业园,为不少企业搭起了开辟市场的桥梁;建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工程蓝领外包服务业第一股,搭建起了我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的国际平台

  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马鞍山企业正在主动争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红利,瞄准海外市场投资兴业,垒起经济新高地的九层之台,成为城市前行的稳定器、压舱石!

  长江马鞍山段

  水清岸绿谱新篇

  思想总是在历史的纵深中展现深度。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开启未来中国的崭新航程,带来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变革,直指现代化征程中的诸多忧患——

  资源环境不堪重负,过度依赖外向发展,长期徘徊在产业链中低端,人民群众难以从发展中分享更多红利……

  曾记否,李白飘逸灵动地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哪里想得到,长江亘古造化的自然奇观,如今受到的威胁,发出的叹息。

  “长江三大名矶之首”马鞍山采石矶

  极目远眺,俯瞰浩淼烟波。审视这条生生不息的浩瀚大江,感知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看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思考,指向回答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怎么干的时代命题。

  以江水为镜,可鉴发展得失。江水清则发展优,江水浊则发展劣。马鞍山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高质量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建机制”等重点举措,制定实施方案,摸排具体项目,细化目标任务,既契合中央省精神、又符合城市实际,显示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

  长江马鞍山河段

  观念上更加清晰,行动上更加坚决。全市加强项目审批管理,编制了《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项目审批管理办法》。目前对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共270家企业正在全面开展检查评估,制定分类处置方案,对不符合环保、安全要求,依法依规必须搬迁的,全部搬入合规园区;暂不进行搬迁的,下一步将严格督促按照环保、安全标准规范生产。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提出的战略定位“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就是在宣告世人,绿水青山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指向的是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

  多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支撑格局,而现在长江经济带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将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也有人形象地将沿海沿江开发比喻为“弓箭战略”——沿海是一张“弓”,长江是一支“箭”。在这张“弓箭”上,长三角无疑是“箭头”,而地处安徽东向发展“桥头堡”的马鞍山,是“箭头”与“箭身”的连接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我市正迎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在国家层面,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我市正处在重要节点上,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全省层面,从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到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省委、省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马鞍山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后,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当代马鞍山人,如何紧扣时代脉搏,做好新时代马鞍山高质量发展的文章,既是莫大的荣光,更是神圣的使命。

  万里长江,浪花淘尽英雄。

编辑: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