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资料库

  • 2022-07-27 10:15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省政协副主席 姚玉舟】

  根据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统一部署,由刘惠同志和我牵头负责本次议政监督专题协商会。为筹办好本次会议,省财政厅、省经信厅、省政协社法委、省工商联等4个承办单位和省发改委等7个协办单位,聚焦组合式助企纾困政策落实,聚焦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密切协作,联动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和助企纾困工作,举措有力,成效明显。一是站位高、决心大。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把优化营商环境和助企纾困作为落实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的重要举措,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亲自部署、统筹指导。二是举措实、合力强。全省上下认真落实省委“一改两为”大会精神,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等系列活动,解决了一批困扰企业多年的难题,推动了一批纾困政策落地,持续创优营商环境。三是落点准、效果好。各地各部门全力抓好中央及我省政策落地,多措并举为企业发展“输血补气”,二季度主要指标在大幅下滑后较快回升,经济社会运行总体平稳、结构向优、趋势向上。

  在筹备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注重工作时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盯助企纾困全周期、全过程,及时把企业诉求和各方建议以政协信息专报等报送省委省政府,现已报送《目前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建议》等4个阶段性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有关建议被采纳。

  二是注重学习借鉴。6月下旬,我们赴浙江省学习考察,切身感受了浙江各级政府部门帮助企业“把事办成”的理念和做法,亲身体验了政府以最大的诚意换取社会最大的诚信、依靠“城市大脑”建立政策“免申即享”的“亲清在线”模式,参观了宁波市在检察院设立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纪委监委和司法行政部门常态化派员进驻、经信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配合的“3+X”机制做法,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对我省优化营商环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理念的培育是个渐进过程,不是单纯依靠指标考核能做到的。这次会议,我们特意邀请在浙皖籍成功企业家王秀梅女士分享其在创业历程中,政府如何帮助企业“把事办成”的一些感悟,目的就是想通过“从企业家视角看营商环境优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三是注重凝聚共识。通过组织开展省内外调研考察,组织省政协委员开展“营商环境委员谈”,动员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市县政协开展联动调研,号召社法委委员开展微调研微建言、“每人献一策”活动等,我们共收集意见建议5000多条,着力在调研中阐释政策、在互动中凝聚共识。

  四是注重协商实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从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中,梳理归纳出89个问题,有的问题是共性的,有的问题是个性的。从前期协商情况看,各部门对这些问题,都能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对待,都能从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的要求认真对待,都能从帮助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认真对待。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局部疫情时有发生,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待提高,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创优营商环境和助企纾困需要持续发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对标沪苏浙培优发展理念。加大互动交流力度,推动更多党政干部到沪苏浙跟班学习。学习浙江帮助企业“把事办成”的发展理念,增强我省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发挥省委法律顾问作用,跟踪研究沪苏浙政策举措,能拿来的直接拿来,不能拿来的分析原因、拿出对策。开展“百企谈环境”活动,邀请沪苏浙民营企业家为我省党政干部上课,以亲身经历介绍浙江没有办法可以想办法、没有方案可以出方案、把应该办而又“行不通”的工作变成“行得通”的先进理念,学习江苏善于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做到已有的政策吃干榨尽,谋划工作既关注政策导向又不局限是否有先例遵循的先进做法。健全完善免责工作机制,激励干部创新工作理念、勇于担当作为、不坐等上级指示,善谋思路、善想对策,破除要素制约、化解现实难题。

  二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建立政企良性互动机制,认真倾听企业心声、及时回应企业诉求、积极采纳企业合理化建议,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借鉴杭州市一周内开发出发改统政策、财政统资金、数据资源局统平台,根据企业类别将707条政策分类打包在线推送、企业免申即享的“亲清在线”模式,建立我省政策智慧化“免申即享”机制。加强省级顶层设计,从基本理念、总体架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法治保障等方面一体化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力推部门数据共享,打破数据壁垒、拔掉“数据烟囱”,为建设高水平数字政府奠定基础。继续深化“一个窗口”服务、“一件事”改革,从办事者的视角出发,通过流程优化、系统整合、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等手段,实现“一件事一次办”。进一步推广“办不成事”窗口,明确党委或政府负责同志牵头,专责协调处理跨部门、跨地区、跨职能复杂问题,以问题的解决来衡量转作风、树形象、优环境工作优劣。

  三是创新金融助企纾困举措。畅通金融助企“最后一公里”,加大考核调度力度,进一步释放金融助企政策红利。总结推广“信易贷”“人才贷”等信用贷款做法,健全完善信用贷工作机制,突破中小企业无资产抵押困局。全面推广“两内嵌一循环”服务模式,扩大中小微企业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覆盖面,缓解企业续贷难题。发挥政府在构筑统一信用评价体系和适当风险补偿担保体系中作用,解决“不敢贷”难题。强化我省地方金融机构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意图中的责任担当,发挥我省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中的作用,促进民营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

  四是推动恢复市场主体发展信心。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政策的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抓住学生暑假和国庆假期推动“促消费”组合拳尽快落地,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推动清偿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拖欠民营企业欠款,进一步缓解“上游拖欠、层层拖欠、相互拖欠”的“三角债”问题。持续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总结提升我省“府院联动”“府检联动”做法,借鉴宁波创设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经验,在我省检察机关创设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建立纪委监委和司法行政部门常态化派员办公、经信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处置企业投诉的“3+X”机制,以投诉的高效处置促进营商环境优化。

  【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省纪委原副书记,省监委原副主任 陈晓燕】

  4月以来,我们组织730多名省政协委员依托“安徽政协书院”开展“营商环境委员谈”,动员省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有关界别、市县政协开展联动调研,动员社法委委员立足本地开展微调研和“每人献一策”活动,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和省内外调研考察,我们先后收集意见建议5000余条。总体看,社会各界对我省优化营商环境和助企纾困工作成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自省委部署开展“一改两为”和“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等系列活动以来,我省营商环境不断向好,市场准入不断放开,提升了市场主体投资的信心和积极性,稳定了企业投资的盈利预期;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力度不减,助企业轻装上阵;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助企业渡过难关;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同时,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与江淮人民期盼相比,工作中尚有短板和不足。社会各界围绕进一步培优发展理念、创优政务环境、健全政策便享机制、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等,提出251个问题,经梳理归纳为6个方面89个问题。其中,发展理念方面9个,政务环境方面21个,政策便享机制方面15个,金融财税助企纾困方面14个,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16个,“放管服”改革方面14个。

  从企业反映看,以下问题较为突出、值得重视。一是发展理念方面,有的企业期盼政府工作人员在服务企业发展上能“多迈一步”,忧企业所急、谋企业所想,帮助企业破解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等要素制约,运用法治思维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二是政务环境方面,企业更希望党政干部勇于善于解决问题,尤其是遇到跨部门、跨职能难题,更希望党政干部主动协调而不相互推诿。三是政策便享机制方面,有的企业希望在畅通惠企政策“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从企业反映看,47.88%企业不知如何获取惠企政策;23.28%企业认为政策内容难以理解;31.75%企业认为政策兑现难、兑现迟、手续复杂;28.84%企业认为政策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四是金融财税助企纾困方面,有的企业认为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破解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共性诉求。抽样调查显示,39.91%企业缺乏有效资产抵押;38.5%企业认为融资渠道单一;38.03%企业认为融资成本较高;27.7%企业认为融资信贷审批周期长、获得金融资金支持不及时。有的民营企业反映融资成本是国企的2倍。五是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企业对基层执法反映的问题较多,甚至有的企业反映因担心“惹麻烦”而不敢投诉。此外,民营企业对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评估有着更多期盼,对审慎财产保全、少捕慎诉慎押有着更多诉求。六是“放管服”改革方面,企业对招投标领域问题反映较多,有的认为中介机构违规操作,从中标单位谋取利益;有的认为评标领域“老面孔”专家频繁出现,为操纵专家提供了便利;有的期盼深入推进“一件事”改革、“一窗口”办理,高效集约办理类似办完房产过户还要到不同窗口或者单位办理水电气过户事项,等等。

  问题与短板暴露了过往不足,又指明了未来努力方向。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安徽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现在不缺思路,不缺具体要求,更需要决心和担当,需要结合实际抓到底、抓出成效的作风。为此建议,以“勇担当、善作为”的精神状态,从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中把握前进方向,从问题中找出努力方向;认真落实好省委“一改两为”要求,清单化、闭环式回应企业诉求、解决企业难题,从个性中找出共性问题,建章立制,以常治促长治。

  【杭州市政协委员、玫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市安徽商会会长王秀梅】

  我发言的题目是《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品味政府“便民优企”服务理念》。

  我是杭州玫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市安徽商会会长王秀梅。我是一个安徽姑娘,出生于芜湖市南陵县。90年代初到杭州打工,逐步成立自己的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一直经营到现在,企业发展也越来越好。“玫隆食品”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烘焙连锁企业,在杭州和武汉有2个中央工厂、近400家连锁门店、4000多名员工。企业发展一路有艰辛、有欢笑,更有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下面,我就说说创业30年来让我印象深刻、备受感动的几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故事一:30年前,我想在杭州办个食品企业,但当时的杭州政策规定,外地人是不允许在杭州办企业的。在与相关部门沟通了我的想法之后,他们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帮我出主意、想办法,告诉我可以先在老家注册一个企业,再到杭州设立一个办事处,这样就可以在杭州把企业做起来了。依托他们的指点帮助,我回到南陵县注册了一个执照,然后在杭州成立一个办事处,逐步在杭州立足、把企业做大。

  故事二:食品行业对卫生要求非常高,我们的工人来自全国各地、素质参差不齐、卫生意识较差,管理起来很费劲。杭州卫生监管部门了解这一情况后,就给我支招,让我告诉员工他们会经常组织不定期突击检查。结果,他们还真的不定期到车间来转转。其实他们不是来检查,而是用这种方式来帮助我们监督、倒逼企业员工培养卫生意识,提升卫生标准。领导来检查,我们的小伙伴怎么办?大家还是讲大局、讲担当的,渐渐地养成了随手清洁的好习惯。30年前的员工卫生意识不像现在这么高,但我们就是这样在政府部门的呵护、扶植下,卫生标准不断提升,企业慢慢做大。

  我在杭州创业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政府从来不说办不成,不会“一棒子打死”,而是会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手把手帮企业把事办成。

  故事三:近年来,杭州市依托举办亚运会契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市容市貌、城市品位等各个方面都有更高要求。我们作为烘焙连锁行业,设立体验店很有必要,在店门口摆上桌椅让顾客品尝咖啡、甜品很有必要。但城管不允许。我们出国看到很多城市咖啡店、连锁店都会在店外、街角摆上桌椅,让客人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天,有的甚至成为街头一景,这些都是很特别、很有美感的。我作为民建会员、市政协委员,就通过撰写社情民意提出,企业发展不是城管强项,是否符合城市美学不能由城管决定。该建议很快就被政府采纳了,通知我们连锁店可以外摆,效率特别高。

  故事四:不久前才经历的一个事。浙江省现在全面开始实施“阳光厨房”,就是以视频形式实时公开食品加工制作现场,消费者在点外卖时随时可查。随着“阳光厨房”工作的不断推进,我陆续接到下属门店提交的“需要安装摄像头”的申请。我心想“我们企业本身对厨房、操作间等各个环节都有监控系统,能不能我们主动向监管部门开放视频监控、与政府要求并轨,避免重复安装、造成浪费”,同时,我还建议政府召开一个餐饮连锁企业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确保“阳光厨房”工作真正做得了、做得好。很快政府就召开了类似会议,星巴克、肯德基等一线餐饮企业的浙江总部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为“阳光厨房”工作的推进建言献策,大家的意见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采纳。

  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的政府非常谦虚、很有诚意,愿意倾听企业心声、了解企业需求,能够诚恳接受合理化建议,而且高质高效、行动快、反馈快。正是有了这样的良性互动,我们企业也越做越起劲。

  故事五:我们玫隆是2006年到杭州市经济开发区的,当时拿了50亩土地,已经盖了20亩,还有30亩没动工。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20亩土地已经完全够用了,接下来的土地要怎么用,我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想法。当时区委书记带领区直各部门来走访我们企业,我们就用“乐高”搭建了一个规划模型,大家看了都很感兴趣。当问到后续土地的使用情况时,我坦言“还没有完全想好”。书记也很务实,就说了一句:“那不着急,你好好想、想清楚,咱们相关部门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会积极搞好服务”,我当时听了就非常安心。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政府始终秉持着“企业没需求时少打扰,企业有需要时尽力帮”的理念,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出现在你最需要他的时间和地点,而不是装出来的、摆样子的。这种对企业的尊重、对企业发展“妈妈式服务”的关照,跟市场贴得很近、跟企业贴得很近,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专注做好企业自己的事,更好实现行稳致远。

  【省政协委员、合肥贝因美婴童食品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和新】

  我发言的题目是《让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政策“提气解渴”》。

  为贯彻落实全省“一改两为”大会精神,省工商联近期围绕减税降费、助企纾困和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了专题调研。从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实地走访情况看,企业普遍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政策获得感明显。但受新冠疫情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当前民营企业仍然面临较多困难,4251家调查和受访企业中,77.37%反映“人工、原材料、物流成本上升”,30.25%处于亏损状态,52.51%市场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下降。调研中发现,我省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政策制定实施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政策覆盖面、含金量有待提升。许多企业反映,相比留抵退税、稳岗补贴等普惠性政策,一些奖补扶持政策门槛高、覆盖面窄。如,免租政策局限在承租国有企业经营性用房或产权为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的市场主体,1.57万户享受对象相比我省647.1万户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总量,惠及比例较小,许多受疫情影响长期“停摆”的企业未能享受租金减免。再如,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000万才能申报技改补贴,项目投资额不低于3000万才能申报工业强基补助,不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部分企业反映,某市针对批零住餐旅游等服务行业推出了一揽子优惠政策,但一些政策却将汽车维修等“其他服务行业”企业排除在外。

  二是政策宣传推广效果有待改进。从走访情况看,大型企业财务部门力量较强,对各种政策研究相对透彻,且从当地政府获得的政策服务较多,优惠政策享受较为充分。而一些中小微企业对许多新出台的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政策知晓率不高、研究不深,虽然急需政策扶持,但或因对相关政策不了解,或因财务人员专业性不强,很难将各项惠企政策吃透用足。

  三是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有待增强。部分企业反映,受财政配套能力、基层办事水平等影响,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市县落实效果参差不齐。一些政策不能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执行不够灵活,如,铜陵市某大型化工企业反映硫酸法钛白粉生产线在国家限制类产业目录之内,但如今钛白粉副产品硫酸亚铁已成为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的主要原料,广西、云南等省已将“钛白粉—磷酸铁锂电池”一体化生产线作为新能源循环经济项目提前解绑,而我省还处在征求意见阶段,不利于我省企业在新能源产业机遇期抢占先机。一些政府项目资金拨付缓慢,企业长期收不到账款,求助清欠平台又担心对后续招标产生不利影响。少数地方疫情防控政策不统一,企业生产经营和上下游供应链缺乏保障。部分企业反映,某些国企通过银行和融资平台开出的商业汇票承兑期限长达2年,导致企业贴息成本大幅上升。部分异地商会反映,招商引资时承诺的优惠政策落实难,有的只招商不稳商,有的新官不理旧账。

  为此,建议:

  一是注重政策普惠,促进整体优化。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制定政策举措应当着眼于优化营商大环境、强化整个产业链,惠企助企时不宜过于“厚此薄彼”。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提升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政策的普惠性,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加大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稳岗就业等政策的覆盖面和实施力度,针对困难企业发放房租、水电、物流补贴,优化消费券发放方式,扩大消费券发放范围,更好刺激消费需求。

  二是改进政策服务,确保应享尽享。现有惠企政策量多面广,想要把所有企业培训成学用政策的行家里手并不现实。建议市县两级对减税降费、奖励扶持政策进行系统全面梳理,尝试运用大数据系统开展筛选比对和智能推送,对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打包式”辅导、“点对点”提醒。建议推广铜陵市做法,在“政企通”综合服务平台上对全市所有财政涉企政策逐一明确政策来源、具体内容、申报条件、申报流程、联系单位等要素,开展“一窗式”受理、“一门式”进出、“一站式”服务,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服务水平。惠企助企重在解决问题。建议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导,压细压实主体责任,引导各级各部门深入一线查找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实施高效化、精细化服务。科学评估政策实施效果,邀请行业商会和民营企业负责人参与政策的研究制定和修改过程,让政策措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落细产业链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确保产业链循环畅通。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对优质企业合理续贷、展期、调整还款安排,免收罚息,研究压缩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的措施办法。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合理让利实体经济,在特殊时期与企业共渡难关。

  【省政协委员、安徽中鑫继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强】

  我发言的题目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企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近年来,我省聚焦市场主体关切,连续推出500余项改革举措,推动了营商环境加速改善。目前,我省权责事项全国最少,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并列第四位;“四送一服”等被列入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近期的“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稳妥推进、取得成效,基本形成公平、公正、公开、便利的法治化市场经营环境。但与中央要求相比,与市场主体期待相比,仍存在差距。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但规范性程度不够。近年来,我省根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构建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制度体系。但从地方立法层面而言,我省“实施办法”属地方规章,稳定性不及地方立法,致使各地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各自为政、标准不一的情况。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近年来,我省“放管服”工作积极推进,但对于部分审批事项,上级部门和下级部门,尤其是基层机构之间的权责界面仍不够明确,导致上级对下级“放”的有余,但各系统的整合度不够;纵向管理的系统性不强,对基层部门“管”的不足;各部门及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度差,“服”的效率不高。

  三是基层政务服务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目前,仍普遍存在基层政务服务和行政执法程序不够规范、水平不高现象,在窗口服务和现场管理方面尤为突出。基层窗口对相关政策理解和执行不到位,有些事项审批权限明明已经下放至园区或窗口一级,但企业无法按规定就地及时办理,仍需协调上级部门介入处理,办事效率较低。基层执法部门落实自由裁量权的基准也不够合理,尤其对一些民营企业,不考虑市场客观条件和企业实际情况,机械采取不必要和不客观的行政强制措施,导致企业过度承担经营过错责任。

  四是司法执法实践的标准统一、制度化建设有待完善。服务保障营商环境的司法执法办案标准还不够统一,比如强制措施的运用、新兴业态经济犯罪证据的把握等。此外,各类专项整治活动,虽然容易获得短期效果,但未能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机制,不利于促进企业家对未来发展环境形成稳定预期。

  为此,建议:

  一是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建议立法部门适时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法律位阶,形成专门立法。同时,在省域范围内针对各地情况出台更加细致、具体的程序性指引,以约束具体行政行为、司法行动,逐步形成自上而下,法律、法规、规章相辅相成的营商环境法律体系。

  二是细化工作责任,加大监管力度。建议持续优化相关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职责和事项分工,细化工作界面、简化工作流程、标准办事文档、强化考核机制。通过统筹发挥上级部门的监管职责、监督部门的专项监督职能、市场主体的反向监督价值,来加强对基层执行部门的监管。

  三是加强岗位培训,提高行政服务与执法的水平和效率。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基层窗口人员业务培训,从严把好上岗关,完善转岗下岗机制,以提高“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民营企业的法治获得感。加强对涉企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监督审查,依法审慎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合理确定裁量范围、种类和幅度。完善执法过错追责机制,杜绝随意性、选择性执法行为。

  四是统一司法执法标准,完善司法执法工作协调机制。建议统筹建立营商环境类案件司法执法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协调机制,司法行政联动的常态化机制。进一步推动司法执行与行政执行数据共享,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证据与司法证据互通互认支撑系统。持续拓展司法公开的渠道和载体。同时,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把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转化为法规规章,使广大民营企业家对未来环境形成稳定预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信心基础。

  【省政协委员、六安市政协主席陈家本】

  我发言的题目是《促金融创新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今年以来,六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实施“助企纾困·金融护盘”专项行动,开展金融服务“进园区、进街道、进社区、进乡镇、进商圈”活动,创新30多项信贷产品。上半年,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净增215.4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69.4%,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8%、高于各项贷款3.8个百分点;全市银行机构通过降息累计让利约1.6亿元,再贷款再贴现累放46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两项直达实体工具”兑现激励资金10.6亿元,政策落实力度均居全省前列。市政协始终以服务发展为己任,积极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搭建“六安商量”平台,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组织企业、银行、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同志和政协委员,开展广泛多层协商活动,推动金融机构开发“老区人才贷”“协徽通”等信用贷产品,为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劳动模范或具有科技人才资格的人士及其所属企业核定信用贷款额度,帮助企业更加便捷高效地获得金融支持,为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建立银企良性互动关系作出有益探索。

  从当前金融助企创新实践看,满足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需要省级层面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进一步探索创新,推动更好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主要表现为:信用贷款余额占比不高,截至2021年底,全省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18.29%,唯抵押品贷款仍占主导地位;中小微企业钢结构厂房、企业设备、住房、商铺等抵押物的抵押率较低,一般在50%左右;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数据应用渠道亟待畅通,第三方信用评价单位有待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尽职免责机制有待优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内生动力仍显不足。

  为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授信额度。省级层面推动各家商业银行的省级分行或总行等在皖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授信额度计算模型,减少一些约束性条款的信用评分权重,进一步释放中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空间,争取或设计更高的中小微企业纯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切实提高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

  二是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实物抵押率。在确保中小微企业钢结构厂房、设备等不动产价值评估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省级层面推动在皖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中小微企业抵押物的抵押率平均提升至70%左右。同时,推广设立各地市金融巡回法庭,有效保全抵押资产,降低银行风险顾虑,为银行债权依法处置保驾护航。

  三是进一步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尽快健全我省中小微企业信息共享网络,扩大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范围。同时,改变目前单一单向的银行信用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或单位,进入第三方信用评价市场,助力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深化企业信用信息开发利用,解决涉企信用信息归集难、归集慢问题,推动接入机构为中小微企业精准“画像”,切实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和便利度。

  四是进一步落实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尽职免责机制,对程序严谨规范到位的贷款风险损失,免予责任追究,免除后顾之忧。金融监管部门在不良贷款控制线下,切实提高对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对因经济下行引起的中小微企业贷款损失予以一定的监管包容。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立新】

  我发言的题目是《打造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 走好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如何将省委部署要求落实到位,加强和深化市县级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解决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至关重要。我省于2018年提出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16+X”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方案,但在推进过程中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大部分县区没有成立实体化运作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为企服务综合效能的发挥,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一大短板。

  一是“政出多门”造成企业精准获取政策信息难。当前,各地均建立了省、市、县(区)三级覆盖的扶持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政策红包。但由于政策内容分布于不同的职能部门,每个部门对辖区内企业信息的掌握有限,因而难以将相关政策信息精准推送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对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而言,由于缺乏专门人员跟踪研究政策,对内容繁杂的条款不知道如何辨别,很难获取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信息,往往也错失了享受政策的机会。

  二是“多头执法”影响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涉企领域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管行为仍然较多,涉及到安监、环保、消防、市场监管、卫生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都有行政执法的要求,对企业交叉、频繁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三是“各自为政”制约企业问题诉求的闭环办理。虽然我省通过打造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建立起企业诉求“一口”受理、交办分办、动态清零的工作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办事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涉及到跨层级跨部门的问题,集中会商、协同办理的工作方法还没有真正形成。由于每个部门都只想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造成企业因为一个具体问题辗转求助于不同部门,却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是“各司其职”难以培育专业化的企业服务团队。当前,发改、经信、科技、商务等经济管理部门各管一块、各司其职,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企业服务工作力量。但工作人员通常只掌握本系统相关政策信息,对企业情况的了解也局限于本行业领域代表性企业,因此服务的广度、深度都受到限制,难以锻炼出专业化、综合型的企业服务工作队伍。

  经了解,目前上海、杭州、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市、县层面均设置了专门的企业服务中心,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企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成效明显。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的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直属事业单位,通过统筹整合政府及社会资源,构建起一个汇集“政策服务、融资对接、资源赋能、诉求流转”等功能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在企业精准培育和服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载体作用。

  为此,建议:

  一是成立“一个机构”,统筹负责企业服务工作。在全省范围积极推动县区级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县区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承接各政府部门在商事服务、政策兑现、企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真正实现政务服务一窗受理、政策资金一站兑现、问题诉求一处解决,减少企业辗转不同部门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二是组建“一支队伍”,联合开展执法监管。深化基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采取各部门派驻执法队员的方式,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集中办公,采取“双重管理、双重考核”的模式,保证企业服务中心对执法人员的管理权。由综合执法队伍联合开展涉企领域日常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管工作,避免频繁、多头到企业执法检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

  三是打造“一个平台”,汇聚企业服务资源。搭建综合性的企业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汇聚辖区内涉企数据资源,整合企业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实现政策、融资、资源要素对接和诉求困难办理等功能一个平台解决。

  四是培育“一支团队”,提升企业服务能力。通过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培养锻炼专业化的企业服务工作队伍,既了解政府各部门的政策信息,又动态掌握企业发展情况,针对企业的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不同成长阶段,开展更专业、更精准的培育和服务工作。

  【省政协委员、安徽中锐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锐】

  我发言的题目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金融问题和社会问题。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在贷款利率、监管指标、政策优惠等方面,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现实中,这个“老大难”问题仍然存在。

  一、原因剖析

  从小微企业自身看:一是小微企业普遍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弱,以致于生命周期短、融资风险大。据统计95%的小微企业生存期不足2.5年。二是小微企业一般将财务外包给代理记账公司,或者聘请财务水平一般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相对欠缺,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较难评估。三是小微企业业务不太规范,银行要求企业提供的佐证经营材料标准较高,如财务报表、银行流水、购销合同、纳税情况等。四是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单一,大部分只能通过抵押担保方式来贷款,最常见的是用自己的住宅作为抵押物。《民法典》颁布后,企业主发现自己不能按期清偿银行债务时,便有可能在自己的住宅上设立期限较长的居住权,导致法院处置其房产时,由于房屋设立有较长期限的居住权,受让人无法对抗居住权人,无权要求居住权人为其腾房,只能容忍居住权人在该房屋内一直居住到死亡时止。这样,银行将陷入无法实现抵押权的窘境,贷款也无法得到清偿,房产抵押担保形同虚设。如果银行不愿意以房产作为抵押物,或者抵押物不优质,企业贷款就更难了。

  从银行方面看:一是作为商业性经济组织,商业银行对利润的追求理所当然,但小微企业贷款与大企业贷款一样,同样要经过资料收集、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环节,其付出的人力成本不比大企业贷款少,且小微企业贷款具有单笔金额小、频率高等特点,其管理成本甚至比大企业贷款成本更高,导致小微企业贷款管理成本往往高于收益。二是商业银行要么通过提高门槛压缩和控制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直接增大小微企业融资难度,迫使其以更高的成本通过其他渠道融资,造成“融资难”;要么按照利率覆盖风险原则提高贷款利率,或者要求提供担保,增加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造成“融资贵”。三是融资难与融资贵是对立统一体,融资难一定会导致融资贵,这便是市场失灵。

  二、意见建议

  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构建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大小企业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是推动我省经济更有韧性、更具活力的关键。为此,建议:

  一要扩大金融助企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首贷户比例。

  二要创新信用贷评价指标。鉴于小微企业享受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后没有税金,前期运行的“税融贷”受到影响,建议:一是根据小微企业的水电气缴费凭证和通过实际发放的人员工资等指标授信贷款;二是依据小微企业和上下游大中型企业产业链之间的交易合同、资金流水、商品进出库单等凭证提供贷款。

  三要创设信用贷产品。一是借鉴浙江宁波北仑区商会协会“红锋信贷”融资平台做法,为会员解决融资需求;二是对科技人才、回乡创业人才、进驻园区特殊人才开办企业提供信用支持。

  四要重视发挥政府在破解“融资难”中的作用。建议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一是构筑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各部门都在搞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但相互没有串联,形成信息孤岛。如能把税务部门掌握的企业资产、负债、利润、存货、应收账款、税收等数据,科技部门掌握的企业高新技术,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的专利,经信部门掌握的“专精特新”企业,自然资源部门掌握的企业土地和不动产,人社部门掌握的企业人员和劳动就业信息等相联通,建立涉企信息综合信用平台,对每一个小微企业综合打分,依据不同指标赋予企业不同信用额度,这将极大缓解银行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建立适当的风险补偿担保体系,在小微企业没有抵押或担保情况下,保证金融机构风险可控。

编辑: 宋艺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打造专业化团队 推进高质高效春耕


发布于2024-03-25 06:34:23

春风送岗位 “职”达家门口


发布于2024-03-25 06:33:24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