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副主席郑宏】
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将“谋划推进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列入今年民主协商计划,省政协党组高度重视,唐良智主席亲自审定方案、开展调研、听取汇报。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赴省内外开展了深入调研,与中安在线联合开展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我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谋划推动新兴产业重点项目集群发展,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努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地制宜做大新兴产业。2024年,纳入省级调度的十大新兴产业项目131个,总投资5525.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24.5亿元。今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9%,新兴产业在聚势向新的赛道上加速成长。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我省在新兴产业项目谋划和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项目谋划储备层面看,有些地方对国家产业政策、财政预算专项、金融融资工具等研究不够深入,导致项目编制精准性不高,申报材料不充分,错失资金争取窗口期。有些地方新兴产业储备项目主要以招商引资特别是向国家和省级政府申报投资建设资金为主要目的,注重可批性而忽视项目可行性。
从项目招引布局层面看,存在好高骛远倾向,一些项目招引脱离地方发展现实,未充分认识到产业布局和自身禀赋的差距,缺乏落地基础。一些项目同质化竞争激烈,产能释放与市场需求不同步。有的地方迫于“赛马”压力,存在“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现象。
从项目推进落实层面看,有的存在项目谋划与要素供给能力不匹配现象,对涉及的资金、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分析论证不够,部分项目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的项目融资包括资本金和债务安排估算不实,导致地方财政负担沉重,造成许多项目不能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有效投资量。有的项目应用场景建设及产业化发展迟滞,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以需求侧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底座不够扎实。
从项目服务保障层面看,有的地方缺乏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生态理念,没有做好风险评估和前景研判,“企业画饼、政府背锅”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项目扶持政策过于宏观、协同不够,缺少过程扶持、个性扶持,技改项目持续支持不够。
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阵地”,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必须以更高站位抓好项目前瞻谋划、更宽视野抓好项目战略布局、更大力度抓好项目协同推进。为此,我们建议:
一、聚焦战略引领,前瞻谋划新兴产业项目
要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抢抓政策机遇期、投资窗口期,深入研究中央政策方向和全省布局要求,谋准谋深谋实一批具有带动力、引领性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确保项目谋划与“十四五”规划落实相结合,与“十五五”发展需求相衔接,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项目谋划和储备格局。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以数字赋能、高端焕新为目标,立足产品更优、技术更新、价值链更高,谋划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以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为目标,立足延链补链强链、场景应用推广,结合我省优势产业,谋划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项目。以战略所需、超前布局为目标,立足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聚焦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生命健康、低碳能源等领域和方向,谋划一批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项目。
二、聚焦因地制宜,精准布局新兴产业项目
要统筹全省产业布局,强化项目稀缺意识,坚持提质增效目标导向,不断提升招引项目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我省发展大局,根据各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力、环境承载力等差异,加强对各市主导产业规划分析指导,引导各市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要精准定位新兴产业坐标和发展方向,认真研究产业链图谱和关键环节,突出延链强链补链招引项目。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路径,加大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力度,有计划打造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形成既有“龙头”,也有“链式”发展格局。要立足我省优势产业,扩容搭建一批高能级、“顶配版”产业平台,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优化产业环境,推动项目“种子”在产业平台生长为产业“大树”,努力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产业集群“丛林”。
三、聚焦要素整合,系统推进新兴产业项目
要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能级,推动合肥大科学中心在其他市设立分中心,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发挥“科大硅谷”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多层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应用场景构建,打造一批可示范、可体验、可推广的科技首试首用场景样板,推动“人工智能+”有序赋能重点领域,做强优势产业链高端发展场景,做亮未来新赛道前瞻引领场景,做优智造升级数字赋能场景。打造引才汇智强磁场,统筹推进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改革,施行“高精尖缺”引才清单制度和开发目录,依据产业发展方向靶向引进融合型创新人才和团队。强化金融资本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知识、技术、产业创新的支持,持续营造政府领投、机构跟投氛围,探索超额收益分成、项目跟投、股权激励等措施,引导更多资本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强数据要素供给,优化我省智能算力布局,面向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主体,挖掘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潜力,推动数据赋能产业,打造算力和数据相结合的生态体系。
四、聚焦服务升级,全力保障新兴产业项目
要完善协同机制,协调推动省市县新兴产业专班联动,搭建高水准重点产业招引工作平台,完善项目全周期全过程管理,明确项目清单、需求清单、问题清单,精准推送线索、导入项目、链接资源。强化政策协同,精准谋划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支持鼓励政策,一地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政策链有效衔接、协同配套。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加大对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商务谈判等领域的业务培训,持续提升各级干部谋划推进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的能力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许礼进】
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推动我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聚焦新质生产力,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是我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要素。
我省“芜马合”机器人板块起步早,并且发展势头良好,涵盖关键零部件、本体、集成等全产业链,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以芜湖为例,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已形成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机器人本体全面接近国际一流水平,机器人系统集成千行百业全面发展,服务特种机器人同步多元发展,并形成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集聚发展态势,集聚区内企业超过220家,其中规上企业超过100家,产值突破300亿元。尽管我省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取得显著进步,但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
一是机器人产业存在“高端行业低端化”现象,难以支撑我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机器人产业经数十年发展,基本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但产品功能和性能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机器人自主感知、学习、决策、规划和执行等智能化能力不足,导致我省机器人应用主要集中在标准化制造场景的中低端行业,量大面广的通用制造业渗透率不足,特别是高端应用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
二是机器人产业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我省机器人企业自主创新零散,缺乏系统性,产业技术创新难以形成合力,存在共性核心技术尚未突破、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以及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我省机器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国外企业还存在差距。
三是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前瞻性布局不充分,缺乏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机制。我省对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布局,尚不能完全满足技术创新、产品突破、企业培育、场景开拓和产业竞争力形成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各相关部门围绕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协同联动机制不够健全,政策制定与项目实施连贯性不够,难以持续支撑技术创新到产业化落地创新链条的打造。
四是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开放能力不足,尚不足支撑我省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我省机器人产业缺乏类似手机行业中的IOS、安卓和鸿蒙的技术底座,未形成开发者生态,导致产业应用开发成本高,限制了大规模化高速增长。
为此,建议: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补链强链延链行动,助力我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面向产业链构建适合我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省科技厅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省工信厅重大科技项目和省发改委重大产业创新计划等项目,系统性突破机器人实时操作系统、高性能减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软件,高性能共性运动核心算法等核心技术,以及全域感知与智能决策、自然交互与共融协作、技能学习与发育进化等智能化应用关键技术,推动我省机器人主要产品在通用行业与高端领域批量化应用,改变我省机器人产业“高端行业低端化”现象。
二、建设机器人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我省机器人前沿技术的发源地、共性技术的创新地和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地。建议争创机器人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施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重点项目,将碎片化的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组织起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领和支撑我省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跨部门协同创新,打通技术创新到产业化落地创新链条。强化政府政策引导,面向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实施一批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加快高性能一体化关节、灵巧手、具身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突出场景应用端的拉动作用,实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场景应用重点项目,推动标志性产品的产业化。
四、用颠覆式技术创新重构机器人产业生态,实施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开发重点项目。类似谷歌用开放的安卓系统颠覆诺基亚主导的传统手机应用领域,运用颠覆式技术创新重构机器人行业商业规则,为机器人制造商和终端用户提供智能化技术底座,并持续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省通航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汤斌】
我发言的题目是《抢抓机遇 开拓创新 努力走在全国低空经济发展前列》。
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委、省政府坚持高位推动,抢抓机遇,产业生态不断优化,获批成为全国第三个、长三角地区唯一全域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省份,聚集省通航控股集团、零重力、钻石飞机等企业300余家,2023年低空经济规模达450亿元;低空资源加快盘活,通航用户申报临时空域超过我省总面积的80%,无人机适飞空域面积占我省总面积的49%。低空监视水平不断提升,全省500米以上低空空域监视覆盖面积达90%。特别是,在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支持下,省通航控股集团在全国首次建成通航飞行服务、无人机管理与服务、航空应急救援3大省级平台,已有广东、江苏、湖南、山西、河南、云南、深圳等各级政府、相关通航企业100余批次前来考察平台建设模式,我省低空经济的特色优势逐步凸显。但与低空经济第一方阵省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全省通用机场整体建设进度较为滞后,已建成的通用机场数量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后(全国第24位),且通用机场不在政府专项债和开发性金融支持范围,项目融资较为困难。全省直升机临时起降点、eVTOL起降场等建设布局有待加快。低空数字化、智能化管控能力有待提升,未完全建立统一高效的低空空域管理和服务系统,省低空飞行数据中心需加快建设。
二是服务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低空飞行审批效率有待提高,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健全,部分空域申请事项军方批复不够及时,低空空域动态转换做得不够。低空飞行审批政策有待优化提升,审批方式难以有效适应大容量、大范围、密集型的低空飞行需求。
三是场景开发应用不够丰富。低空场景应用以需求侧引领为主,主要集中在应急救援、短途运输、巡检巡查、农林作业、航拍摄影等领域,无人机物流配送、商务飞行、载人eVTOL等有效需求不足。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大,省级出台的支持政策含金量有待提升,省内多数地市尚未出台产业配套支持政策。
为此,建议:
1.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加快推进落实省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工作要求,将通用机场纳入政府专项债和开发性金融支持范围,按照多点布局、加快建设、选好区位、节省投资的“多快好省”建设模式,统一规划、建设、运营一批 A2级以上通用机场,构建全省低空飞行航线网络。在重点城市加快推动eVTOL起降场、直升机临时起降点、新能源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面设施保障能力。加快构建上下贯通的低空空域管理服务平台,统筹推动市级低空监管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安徽省低空智联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省级低空飞行数据中心建设,不断完善低空管理服务智联体系。
2.在低空服务保障上“用力”。加强省级层面推动协调力度,强化军民航空管常态化协作,在“按需划设”原则下,推动管制、监视、报告空域划设及空域动态转换、灵活使用。优化低空空域审批机制,提高低空空域使用效率,释放低空空域发展潜能。强化资金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通用机场运营、低空服务平台运维等保障力度。
3.在低空场景应用上“倾力”。坚持低空经济人民性、便捷性、普惠性“三性”原则,发挥省通航控股集团的主体作用,省级公安、应急管理、消防救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卫生健康、气象、农业、水利、交通、国防动员等部门通航业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由集团依法依规承揽,力争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4.在低空产业发展上“聚力”。梳理绘制全省低空产业链图谱,通过世界制造业大会、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开展以商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低空经济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充分发挥省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引领作用,积极扩大产业基金规模,支持低空产业发展和低空智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长三角、中部地区协同发展,推动短板领域补链、优势领域延链、新兴领域建链,构建富有竞争力创造力的产业链条。
【合肥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明】
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快我省量子“科技、产业”双高地建设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量子产业集群》。
量子科技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安徽省聚力打造“量子科技”与“量子产业”双高地,在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上,居于国内领跑、与世界领先水平整体并跑的地位。但是安徽量子产业现有规模还较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
一是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国家层面及省、市层面至今尚未出台专项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影响了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量子科技产业化、工程化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实现自主可控,特殊半导体材料、光量子芯片、低温制冷设备等存在国外“卡脖子”情况。三是应用场景亟待拓展。量子科技前期研发投入大、设备成本高、产业链企业少、应用推广难,主要量子企业产品具有专用化、高端化等特点,下游应用仍以政府牵引为主,国有企业参与程度低,市场化规模受限,制约了应用场景建设及产业化发展。四是要素保障亟待加强。尤其是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国内量子信息科学后备人才储备较少,难以满足产业规模扩大需求;企业市场融资难。目前多数量子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大、项目周期长、营业收入不稳定,难以获得风险投资支持。五是核心元器件国产化亟待加快。我省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和量子企业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亟需突破量子科技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布局发展自主国产化核心元器件和产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要素保障,健全量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尽快制定省级层面量子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支持量子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如:建立量子科技创新项目库并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动态更新。省市联动设立量子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加大对量子产业投资力度。出台量子专项人才政策,依托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高校加强量子信息相关学科建设,培育更多专业人才。设立量子“人才特区”,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力度。出台促进量子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推动我省量子科技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等战新产业融合,强化政策叠加联动。出台应对美国打压的政策包,组织业务培训,帮助企业合理规避风险并有效利用美国法律争取合法权益。
2.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议省科技厅设立量子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采用“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方式,把散落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力量集中起来,重点突破量子芯片光刻机、电子束曝光机,以及高端仪器设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量子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以横向课题合作模式,推进有组织的产学研项目。支持量子企业申报国家未来产业领域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优先支持选题“颠覆性、非共识、高风险”重大原创项目立项,优先推荐重大原创项目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际大科学计划等。
3.拓展场景,推动量子示范应用。建议省市联动支持量子产品创新应用,鼓励我省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院所等单位面向量子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着力推动安徽省在政务、金融、能源等领域构建一批“量子+”应用场景,在政府主导的民生类供电、供水、燃气数字抄表,智慧城市、城市生命线等项目中,优先考虑使用量子领域相关技术和产品,推动省、市属高校优先采购量子仪器和教学设备。在合肥超算、高校科研仪器、新能源电池检测等领域主动开展政府专项支持和企业合作对接,加快实现企业首台首套的合肥应用案例。提请国家层面支持政府机关、国企央企,向量子领域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
4.集中优势培育量子产业,打造量子科学未来产业先导区。目前全国已有超17个省市自治区将量子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发展产业,合肥市作为目前安徽省量子产业集聚地,建议省级层面积极搭建多方协作平台,在资金、人才、税收、市场拓展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将合肥市量子产业做大做强。支持合肥市创建安徽省量子科学未来产业先导区,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科学”“量子产业”双高地为主要目标,瞄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关键材料器件设备”四个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引育、人才夯基、融合发展、空间优化、制度创新”七大工程,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探路先锋。
【省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省委专职副主委黄珍】
我发言是题目是《大力推动我省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将生命健康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已近700家,生命健康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但是,将我省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放在全国范围内来比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突出表现为“五个不”。一是营收规模不大。尽管目前我省医药工业年营业收入已在1000亿元左右,但仍然不到江苏的三分之一,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还有相当差距。二是龙头企业不足。经过多年努力,我省虽然已经有13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但在全国仅占2.59%。三是创新产品不多。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年度报告,2021至2023年,全国创新药批准上市数量分别为44、24和42个,而我省在3年时间里仅有1个。四是产业生态不全。从调研情况看,不仅生物医药产业链不健全,不少生物试剂、高值耗材、关键零部件依赖省外及进口,而且服务机构也相当匮乏。同时,高水平临床试验资源不足与低水平临床试验空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五是发展势头不强。从2023年的情况看,我省除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营收保持增长外,医疗器械、生物药、化学原料药等都有所下降,规上医药工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0.99%。
产生“五个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是“三个偏”。一是领域创新投入偏少。由于医药领域创新投入高、风险大,重生产轻研发、重模仿轻创新的倾向在我省还普遍存在,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在2%左右。在2023年我省科技成果登记中,生物医药与医疗占比仅为2.84%,较2022年的2.99%呈现出下降趋势。二是政策协同支持偏弱。我省也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但总体上时效性针对性都不强。例如,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突破、核心零部件研发的精准度不够;器械产品的审评审批政策,较沪苏浙还不够灵活;采购高端医疗器械,对本省“首台套应用”的支持政策落地见效慢。三是产品结构层次偏低。我省医药产品结构主要以传统化学制药为主,原研药、高端仿制药欠缺,生物制药还处于培育阶段,创新中成药产品少,整体产品层次相对处于低端。医药企业中小规模居多,受集采规则对企业规模分值权重的影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大力推动我省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三个引领”的建议。一是加强科技引领。协调公益性基金和社会基金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早期项目的扶持和投入。鼓励企业开展生物药品、细胞治疗药品、高端制剂、智能医疗器械等产品以及酶催化反应、微反应器等工艺开发,开展中医药新药研发和已上市中成药二次开发,提升我省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依托高校、龙头企业建设安徽省GLP实验室及实验动物平台,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创新药科研平台。推广合肥药谷模式,建立更多生命健康产业园中园,作为创新药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二是加强规划引领。根据我省“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增加医药产业园区集中布局。持续提升产业集中度,对于蚌埠、安庆、合肥高新区等具有一定产业集群优势的地区,要维持高水平要素供给,对于亳州、阜阳太和县等有特色医药产业的地区,要注重差异化发展。统筹形成省市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发改、工信、卫健、医保等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养老、健康食品、健身休闲运动领域的协同发展。三是加强政策引领。学习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出台的支持政策,以技术先进、临床价值、市场潜力为基本标准,制定我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持品种目录”。出台培育办法,明确申报条件、认定程序、培育措施等。支持相应创新药纳入医院药品供应目录,确保“首台套”大型医疗器械产品及时在医院落地使用。以“市场动作+政策供给”,整合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产品优、发展后劲足的规模化企业。
【省政协副秘书长,民进省委专职副主委王容川】
我发言的题目是《抢抓机遇 打造全球领先的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省加快布局万亿级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2023年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200亿元,同比增长7.8%,但距“力争 2025 年产值规模突破 1 万亿元”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迫切需要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内领军企业。
镁基材料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导热性和减震性好等特点,是各国关注的战略新材料,有望成为继钢铁、铝合金后的第三大金属材料。我省镁资源较为丰富,镁基新材料是我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领域之一。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致力将我省打造成为国内最强、全球领先的镁基材料生产基地、应用基地和创新基地。但我省镁基材料在应用推广、创新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一是镁加工起步较晚,目前仍以粗加工“原料”输出为主;二是镁合金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下游精深加工领域企业实力不强,未形成一定规模;三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新材料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产品较少。为此,建议: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加快《推动镁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政策落地,制定出台具体产业指导意见。通过让渡收益等方式,与有条件的市县共建镁基新材料产业园区;结合全省汽车产业和镁基新材料产业布局,将池州镁产业集群列入安徽省重点支持集群建设,将池州镁合金汽车零部件建设纳入安徽省下一个汽车产业五年规划重点支持建设范围,打造镁基新材料汽车轻量化配套示范基地。完善镁基新材料下游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镁产业发展,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等给予支持,全方位服务、扶持本省镁产业发展;鼓励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创新贷款和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镁基新材料重点项目建设。
二、聚力延伸产业链
解决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失衡问题,杜绝坐吃“资源饭”,谨防“资源诅咒”。一是精准开展“双招双引”。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按照“产业集聚、下游延伸”的原则,拓展镁合金下游应用,推动镁产业与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国防军工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招引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关联项目,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依托省新材料产业专班,省市联动抽调骨干组成招商小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用工等方式吸纳社会专业人员,建成一支高水平招商队伍,统一招商、统一落户。三是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坚持培育龙头和引进龙头相结合,细分镁产业下游市场,建立企业库、项目库,紧盯国际国内知名镁合金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积极与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生产企业对接,补齐、壮大、拓展产业链条。
三、强化研发创新和技术攻关
创建一批镁基新材料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引进院士团队和高层次研发人才团队。依托合肥、池州等地产业基础,以满足我国高端领域需求为重点,瞄准战略性、引领性共性技术需求和应用技术难点堵点,支持安徽宝镁等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镁基新材料领域创新联合体,实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加强校企、院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编制镁基新材料产业链技术路线图,建立上下游企业协作机制,利用“揭榜挂帅”、省科技计划项目、省重大产业创新计划等,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鼓励工艺技术优化创新,支持企业加快提升产品性能,加速推广应用。
四、推动镁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重点开展基于互联网与工业大数据的镁基新材料产品全流程精益制造、产品开发与定制化服务技术,建立产业大数据平台,加强生产、加工、装配集成和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共享,开展制品生产全流程工艺参数的深度优化,建立适应大规模定制、多工序协同的制品生产智能化工艺模型库。推进镁产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体系,从冶炼、加工全过程系统深挖节能减排潜力,鼓励企业加快工艺流程优化和装备节能改造升级,推进节能降耗、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在镁基材料加工基地布局建设区域回收预处理配送中心,加强再生镁合金提炼技术研发推广,提升废旧镁金属资源再生利用水平。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孝水】
我发言的题目是《抢抓“新三样”发展机遇 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近年来,我省抢抓“新三样”发展机遇,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先进光伏等领域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86.8万辆、锂离子电池制造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光伏制造业营收超2900亿元,安徽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以滁州经开区为例,始终坚持制造强区战略不动摇,围绕“新三样”,持续推进新兴产业质效提升。2023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税收超60亿元,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居全国第49位,“新三样”产业产值近700亿元,新兴产业已成为园区绝对主导产业。
一、“新三样”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能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受境外欧美封堵、境内企业竞争激烈的双重影响,光伏、电池等部分企业产能过剩,需求增速放缓,产品价格下滑,同质化竞争加剧,光伏组件、储能电芯价格分别从去年初2元/瓦、0.9元/瓦时下降到约0.8元/瓦、0.4元/瓦时,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环节均跌破成本线、亏到现金流,A股营收前十位的光伏企业,今年以来营收减少的有8家,累计营收下降25%以上。在行业同质化与经济下行压力强的背景下,中润光能、润阳股份IPO被终止,企业发展压力增大。
二是产能释放与市场需求不同步。由于光伏等产业技术更新迭代加快,以TOPCon、BC等为代表的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片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致使部分PERC新投产能还未全面释放,即面临淘汰,企业发展的压力剧增。如,隆基绿能、东方日升、福斯特、天合光能的主要负责人均认为,现阶段要强化企业现金流,在加速内卷中进行产业出清,非上市的中小企业普遍采用跟随战略,自主创新不够,退出压力巨大,预计年底光伏产业可以走出低谷。同时,光伏产业链的产能已超市场需求,少数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技术改造升级时,投入大、风险高、顾虑多。如,东方日升18条P型电池生产线改造TOPCon、异质结生产线事项,由于市场前景不确定,暂且延缓。
三是产业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扶持政策过于宏观、协同不够,缺少过程扶持、个性扶持,技改项目持续支持不够;省《支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明确了支持金融赋能产业发展,但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开发园区未能明确列入金融支持范围,开发园区的融资平台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二、相关工作建议
一是支持“新三样”企业提质增效。为“新三样”产业链项目“量身定制”扶持政策,鼓励各地出台支持企业技改政策,做好落后产能的“除法”,通过升级异质结、2代BC等电池、组件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引导支持光伏企业“小树变大树”“独木变森林”。同时,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采购本土企业“新三样”产品,示范带动,挖掘省内市场潜力,助企消纳产能。如,园区牵线隆基绿能与惠科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滁州隆基供给惠科股份全国各生产基地的屋顶光伏组件,预计将为滁州隆基创造3.6亿元产值。
二是支持“新三样”产品市场运用。扩大光伏公共资源应用场景,自然资源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高速公路两侧、高压电线下、山坡、非饮用水的湖泊等发展光伏电站。供电部门支持企业建设工商业储能电站,夜储昼用,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能源主管部门在规划审批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时,明确不低于装机容量10%-30%配建储能系统,扩大新型储能产品应用。如,江苏苏州、浙江绍兴、广东江门、山东枣庄等地都出台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按照不少于装机容量8%-30%比例配建储能系统。
三是加强开发区平台公司支持力度。尽快启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名单退出机制,对已经完成隐性债务化解或不曾直接承担政府融资平台职能的国有企业退出限制类名单,列入产业类名单,强化开发区平台公司融资能力,保障园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对开发区国有企业承担的短期债务开展新一轮置换工作,并适当降低企业债务利息,减轻开发区平台公司资金压力。同时,鼓励各类资本设立产业基金,充分发挥开发区平台公司作用,为“新三样”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加快推进开发区改革。进一步明确并加强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等主线任务,因地制宜精简或剥离社会管理职能,将其交由所在地方政府承担,开发区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发展、投资促进及服务企业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区招商引资、基础设施、物流交通、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开放平台、营商环境优化等给予资金支持。
【省政协委员,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张友国】
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核心源头技术创新 加快我省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通用人工智能开启了新一轮科技革命,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和热点话题。科大讯飞6月27日发布讯飞星火大模型V4.0,是目前唯一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全民开放大模型,为我省形成“大模型+国产化”的产业格局,在全国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中提前卡位、走在前列奠定了良好基础。下面结合科大讯飞的产业实践,就推进我省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几条问题和建议。
一、我省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是自主可控的通用大模型能力决定了我省在本轮人工智能浪潮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6月25日,OpenAI宣布终止对中国提供API服务,再次说明我国大模型不论是套壳还是在开源模型上修改,都没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存在极大的被“卡脖子”风险。因此,发展自主可控的通用大模型底座对我省大模型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这就必须在算力、数据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当前,我省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缺乏高质量数据、行业及企业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不充分等问题依然突出,由GPU、FPGA、ASIC等加速芯片异构而成的人工智能高端算力芯片技术仍面临“卡脖子”风险,规模化的高端算力供给能力仍需提升。
二是“人工智能+”迫在眉睫,应用场景开放不足。我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丰富,具备“人工智能+”的先发优势和有利条件,但全省特别是基层对场景创新认知不到位、理解不统一。场景资源挖掘和开放机制尚未建立、缺乏统筹,省市联动、多部门协同不足,关于场景开放方式和机制仍在探索深化中,对通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领域场景的主动策划明显不足,特别是如何激发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场景开放意愿等方面,还需要拿出有针对性的办法。
三是头部企业少、人才招引难,产业生态不够完善。对标北京、广东等发达省市和长三角兄弟省市,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链较为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集群效应不明显,汇聚通用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偏少。由于具有轻资产、投入高、风险大等产业特性,国内民营资本普遍谨慎观望,通用人工智能项目融资比较困难。
二、关于我省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1.强化我省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策源地。在核心技术攻关、算力资源保障、高质量数据开放方面,支持通用大模型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持续保持认知智能、智能语音、图文识别、多模态智能、国产化等技术的国内领先地位。同时,重点布局推进AI for Science(化学、生物、化工、材料等)、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量超融合等前瞻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交叉创新工作,推动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科技前沿阵地。
2.强化我省成为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的产业集聚地。在安徽形成覆盖大模型、算法、计算架构、芯片、存储、数据、传感器、检测检验、质量体系等人工智能技术要素的全国领先技术、人才和产业聚集地,并在汽车、金融、智能硬件、家电、PC、软件、能源、电力等领域形成全国领先的产业赋能成效,同时基于我省的多语种技术优势进一步支撑和推进“中国智造”出海和“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提升我省人工智能的国际影响力。
3.确保我省成为人工智能赋能民生领域的全国引领者。通过省市各级政府积极的先试先行,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政务、司法、安全、文旅、办公等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应用,助推合肥市成为我国智慧民生、智慧政务等场景的全国示范标杆城市,助推我省成为大模型时代人工智能赋能民生领域的引领者。
4.夯实我国人工智能生态的主力节点地位。进一步发挥科大讯飞承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积累优势,加大发展大模型赋能下的开发者生态,形成通用人工智能时代超千万开发者的重要平台和生态支点;同时和多个行业龙头企业实现战略合作,共同推进行业大模型创新场景引领和产业生态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