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资料库

  • 2024-07-26 16:00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尊敬的良智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同志们: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在去年5·29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会的重要部署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直以来,省政协对教育工作高度关注、十分关心。这次协商会以“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助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扣党中央部署,符合全会精神,契合安徽教育实际。良智主席对这次专题协商高度重视,多次听取汇报、提出要求,省政协专门成立调研组,深入阜阳等多地调研,赴广东学习考察,开展问卷调查,形成系列高质量调研成果,对我们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刚才,永飞副主席作了精彩的主题讲话,全面把握我省人口发展形势,深刻分析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专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3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我们一定认真研究、抓好落实。7位委员作了十分专业的发言,思路清晰、见解独到、意见中肯,比如“打造新质专业群”“完善职普分流政策”“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完善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体系”“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姻”“构建未来产业紧缺人才图谱”“推进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听了之后很受启发。问卷调查和网络互动交流也有不少好的建议,我们都将认真研究吸纳。

  等一会,良智主席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教育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安徽教育发展成效突出,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教育体系,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发生明显变化。截至2023年底,全省有各类学校2.1万所,在校生1297.8万人,教职工95.7万人。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9%,比2012年提升27.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98%,提升7.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提升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国。教育部评估显示,我省教育现代化指数居全国第13位,是进步最快的省份之一。

  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投入扩量增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两个只增不减”,2011—2022年,全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12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省政府出台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对教育投入稳定快速增长作出刚性安排。二是立德树人彰显成效。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我省被教育部确定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之一,成功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18个,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比例全国第2。三是高等教育提升质效。3所高校、13个学科入列“双一流”。81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省属高校,其中省属高校55个,近5年增长293%。全省高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2个、省部级461个。全省已建、在建、预研13个大科学装置中,11个有高校参与。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2012年以来,全省高校累计培养各类人才417.9万人。四是基础教育扎实有效。公办园、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60.8%、93.2%,高于全国4.6、2.4个百分点。2017年提前3年率先在中西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获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3个,正在申报14个。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今年该校又有51人被军校录取。五是职业教育更加高效。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去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立省领导联系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制度,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技能安徽,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教育省级地方立法。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标。“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六是教育改革注重实效。高考改革平稳落地,今年首考任务圆满完成。“双减”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中小学智慧学校实现全覆盖,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建设试点。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深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本科学历教师占比80.3%,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创新推进,“县管校聘”全面推广。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我国要于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只有11年时间了,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我省教育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格局尚未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四链一体”还存在不少堵点、卡点,人才供给与产业、科研需求的适配度不够高,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专业群建设相对滞后。二是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还需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优,与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新兴产业布局还存在不匹配情况。发展水平和层次分化,有中科大这样的高峰,但省属高校还没有形成高原,特别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内涵建设不足。三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差距较为明显,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导致“城镇挤”“乡村弱”。四是职业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水平不高,校企合作不紧密、层次低,多数以“订单班”形式呈现,培养规模小、稳定性不足。人才培养存在“天花板”,职业技术大学尚未实现突破。

  总体看,我省教育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扎实,但挑战不少、任务不轻。我们要坚定信心决心,坚持问题导向,用好改革的办法,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立足安徽实际,以重点强带动全面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强省建设,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

  (一)抓牢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全面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贴近不同学段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吸引力。落实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标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五育并举,优化教育生态,持续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

  (二)建强高等教育这个龙头。围绕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一是加强“双一流”建设。持续加大对中科大、合工大、安大3所“双一流”高校的支持力度。实施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和“双一流”培育行动,整合资金,扶优扶强扶新,推动省属重点高校A类学科再突破、世界一流学科再扩容。二是加强新工科建设。组建新工科建设研究中心、高校新工科建设联盟,拉长补齐新工科链条,提升新工科专业占比。实施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促进理工、工工、医工、农工、工文交叉渗透,组建“多跨协同”新工科教育平台,打造一批“智能+”交叉专业群。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举办新工科实验班、创新班。三是加强“双特色”建设。坚持分类发展,建设一批行业特色高校、应用特色高校、技能特色院校。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推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打造一批学科专业单项冠军。

  (三)夯实基础教育这个基点。以促进公平为底线、提升质量为关键,着力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全力推动皖北扩容。实施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统筹省内非皖北地区优质资源、引进长三角优质资源、挖潜皖北内部优质资源,实行“强校+弱校”“强校+新校”“强校+乡村校”模式。二是加快推进县域提质。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达标建设行动,软硬并举,加快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改造,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尽快推动一批县(市、区、功能区)达到优质均衡国家标准。三是加强学位预警保供。针对出生人口峰谷变化,落实学位供给预警调度机制,实行省对市、市对县、县对校三级预警,落实落细学位供给保障措施。重点抓初高中学位扩容,同时稳慎推动校舍等闲置资源利用。

  (四)强化职业教育这个支撑。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强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一是创新产教融合路径。以“九个共同”“双元制”为主要模式,推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联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在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布局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二是完善职教层次结构。做优中职、做强高职,打造一批“双优”“双高”学校,在高职学校举办一批本科专业,加快设立一批职业技术大学,支持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三是探索职普融通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建立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启蒙制度。探索推进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培养工作。

  三、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立足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要立足安徽实际,谋深谋实改革举措,服务支撑我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下一步,将重点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建良性循环机制上下功夫。

  (一)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聚焦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政府主推、产业主导、教育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以用为本的紧密型“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形成“七位一体”创新生态。推动教产超前适配,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教融汇,支持校企联合建设科教融合学院,打通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绿色通道,加大“科技副总”选派力度。

  (二)创新推进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这项工作主要任务是通过汇聚院校企资源,探索工程类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新路径。具体是,从企业遴选科研攻关项目,由高校揭榜并依托该项目,以研究院名义招收研究生,打破学与用、教与研、研与用的界限,将科研攻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安徽高等研究院去年11月份启动,我们坚持将其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小切口、大文章来做,着力打造“四链一体”、协同育人的统筹平台、枢纽平台、协调平台、功能平台。

  (三)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省委、省政府前瞻性谋划,于2022年启动这项工作。目前,调的机制已经形成,调的效果加速显现。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逐步转移工作重心,一方面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内涵建设,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另一方面,聚焦基础研究、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以中科大等头部高校为牵引,打造世界一流基础学科,超前布局未来学科。

  (四)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进一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转让、许可等制度。进一步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考核、评价激励等机制,推动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持股平台公司,支持高校开展技术转移学历教育,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五)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围绕“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分类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实践为导向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推动高校人才工作中出现的“唯帽子”问题治理,避免简单以人才称号、学术头衔确定薪酬待通、配置学术资源。

  各位委员,同志们,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省政协及各位委员的联系沟通,虚心听取意见建议,真诚接受民主监督,积极提供工作便利,为政协组织全面履行职责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良智主席和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对省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也衷心希望省政协充分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编辑: 宋艺
推荐阅读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新潜能


发布于2024-10-06 05:46:27

排查风险除隐患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发布于2024-10-06 05:46:27

筑牢安全防线 全力守护平安


发布于2024-10-05 05:59:41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