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蚌埠 > 县区·园区 > 禹会

中安在线   2020-11-30 10:40:28   来源: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作者:李旭   编辑:严静

   “咚咚锵,咚咚锵,隆滴隆咚咚咚锵……四宏吸烟爱喝酒,生来赌博玩牌九;拾起牌九浑身抖,色子一推钱没有......”近日,在蚌埠市禹会区冯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花鼓灯传习所里,一场精彩的花鼓灯演出正在进行。

  在冯嘴子村,有1600户人家,4000多村民,上至80多岁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孩子,几乎人人都会花鼓灯。这种被称为“东方芭蕾”的艺术表演形式,已经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中国花鼓第一村”的名号也越来越响。

  “新”——新时代移风易俗唱起来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

  “现在的花鼓灯不是以前的老样式了,我们一直在随着新时代不断改进,与时俱进。”花鼓灯第五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国好说,以前的花鼓灯都是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都是一些老样式、老内容,缺乏规范性的改编,吸引力不行了。

  为了让花鼓灯艺术与时俱进,冯嘴子村的老艺人们结合身边的生活变化,不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创新形式和内容。“要把秸秆利用好,变废为宝田园还;增加收入又环保,碧水蓝天大自然。”“锣鼓一打响当当,美好乡村冯嘴庄。水泥路宽又长,绿化带列两旁……”……在冯嘴子村,越来越多倡导移风易俗主题的花鼓灯节目被创作了出来,将花鼓灯与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有机融合,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奏响移风易俗进行曲。

  在当地有一句俗话:“大鼓一响,脚板子发痒”。“要在我们最擅长的花鼓灯上‘做文章’,用大家喜欢的花鼓灯唱出新时代的新风尚,群众喜闻乐见,宣传的效果当然好。”冯嘴子村退休村支书冯开怀说,2002年,村里就专门成立了花鼓灯团,经常走出村庄进行演出。去年,村里还就花鼓灯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里有重大活动、喜事,都会出现花鼓灯的身影,将《倡导孝敬老人》、《焚烧秸秆坏处多》、《学法知法懂法》这些移风易俗内容唱至村庄的每个角落、唱进每个村民的心里。

  “变”——新时代文明新风美起来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之风有所抬头,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加重了群众负担,移风易俗呼声高涨。

  “观念一旦形成难以改变,管得太严村民又有意见。我们就利用花鼓灯的形式,把这些唱出来。”冯开怀说,通过一场一场的演出,大家慢慢也就接受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坏处,及时刹住盲目攀比之风。

  该村借力花鼓灯,同时结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在全村范围内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教育引导群众破除低俗陋习。“以前盗窃、赌博等时有发生,通过移风易俗活动的持续开展,目前基本看不到了。”冯嘴子村党支部书记冯开敏说,大家养成了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情往来的开支减少了、摆阔气的歪风邪气改变了......村民们也渐渐尝到了移风易俗的甜头。

  新时代文明实践花鼓灯艺术团目前有50多名成员,其中年纪最大的已经有80多岁了,最小的只有十多岁,他们分工不同,有的会跳舞,有的会打锣,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表演团队。“现在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两方面工作,一个是传承,一个是创新。”花鼓灯第六代传承人冯开苗说。

  于此同时,当地政府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为群众性花鼓灯展演活动提供人财物保障。目前,冯嘴村非遗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2人、市级8人、区级6人。去年,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花鼓灯传习所免费开放,并由传承人每周进行花鼓灯授课、演出。“上一辈把花鼓灯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里,我们不仅不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我们手里丢失,还要更好地将其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冯开苗等人积极探索,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新时代美好新生活的曲子。

  “我们将继续发挥好花鼓灯的作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让文明新风吹向各村居、吹遍各校园,吹进各家庭,吹进村民群众的心坎里。”冯开敏说。(记者 李旭)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