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池州 > 园区 > 高新区

中安在线   2022-09-21 14:20:28   来源:宝地贵池    作者:   编辑:褚云梅

  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池州高新区),2010年“破土扎根”,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高新区。2018年“完成联姻”,与另一个省级产业开发区——贵池前江工业园区合并,规划面积扩展至51平方公里,形成“一区两园”的发展格局。2019年“提档升级”,开启一系列改革,定下了: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打造千亿园区、进入全省开发区15强的宏伟目标。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眸,党的十八大以来,3600多个日日夜夜里,作为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核心区域,池州高新区精耕细作,用每一帧、每一秒的变化汇聚出了园区强大的发展潜力,在砥砺前行的道路上以其势不可挡的气势,成为贵池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池州园区改革的“先行者”、百姓干事创业的“聚集地”。下面,让我们走进池州高新区,聆听这里的变化之音……

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大关

  最能直观展现成绩的是一组组硬核的数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池州高新区成绩单一路上扬:实现营业收入由30亿元→533亿元,年均增长33.34%;税收收入由2.4亿元→25.64亿元,年均增长26.73%;规上工业企业数由20个→67个,年均增加4.7个。

  这十年,池州高新区经济拔节生长的“密码”是什么?

(陆翔/摄)

  金秋时节,走进池州高新区,扑面而来的是步履不停地忙碌气息。厂房内部,机器轰鸣;建设现场,塔吊林立;园区周边,车辆穿梭。来到安徽力成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工程师金平笑语盈盈,自豪地说:“我们刚刚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荣誉称号,这些年,我们主导制定了4项国家行业标准。”谈起十年的发展,金平用“顺心”两个字来形容:当初,选择落户池州高新区,就是投资环境让大家觉得很“顺心”,正式落户后,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政策关照、人文关怀也让企业发展得很“顺心”。所以,公司决定干脆直接在这里买了123亩厂房将浙江的工厂整体搬迁过来。如今,在区委区政府和池州高新区的支持和帮助下,10年里,公司实现了年产值从3000万元到1.2亿元的巨大跨越,其拥有的专利技术也完成了从“空白”到突破100项的“华丽转身”。同样,在这10年里,曾经被人称为“裸归”的洋博士刘屹也带着他的“蓝天梦”扎根池州高新区,专研尾气处理技术,成功实现企业上市,谱写了中国最大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治理企业的“创业神话”。2021年,该公司又成功收购世界500强大陆集团的全球商用车后处理业务,走出了从国内龙头向国际巨头跃升的第一步。

  放眼长三角,池州高新区虽然处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心区,但与周边的苏州、扬州、无锡等工业园相比,无论是“先天条件”还是“后发力量”都有所差距。那么,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这些企业纷纷选择落户?

  “项目为王”的理念一语道破天机!在这10年里,每一个池州高新人的心中,“项目为王”的理念已根深蒂固。围绕“项目”这个主载体,池州高新区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园区的主业来抓,与基金机构、证券公司、行业协会、地区商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按照延链、补链、强链、固链整体思路,强化创新招商方式,综合运用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新模式,组织开展精准招商。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深做实全程帮办代办服务,提升企业办事质效。同时,建立顶格服务企业制度和企业诉求“直通车”平台,持续推进民营经济帮扶工程。近年来,还深入开展了“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千名行长进万企”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重商亲商氛围。10年来,共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230个,年均23个。此外,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省“特支计划”2人、留学归国博士6人,副教授、工程师以上技术专家130余人。

  引进来,还得发展好,加大科创能力是赋能企业发展的“永动机”。10年里,池州高新区先后对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两个规划文本进行了7轮修订,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不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成金池新材料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铜基新材料合作,西恩科技与宁波大学锂基新材料合作。截至2021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7家,较2011年增加30个,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个,建成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和1个外国留学生实验室。艾可蓝公司自主研发的SCR喷射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荣获“安徽创新企业100强”前十佳称号。

园区改革的“先行者”:

高效能“创业”热情被唤醒

  窥一斑而知全豹,经济一路上扬的背后,势必有一股澎湃的力量在背后“发力”。2010年是池州高新区发展的元年。起步之初,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如何走好走稳?需要怎样的体制机制来激发活力,延续后劲?10年里,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摸索,池州高新区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来到池州高新区管委会,中午1点多,各楼层的办公大门仍然敞开着,大家精神饱满地各自忙活着,处处朝气蓬勃……这是一股酝酿巨大发展变化的力量。下午两点不到,几个科室的工作人员联合行动,大家匆匆拧个公文包,准备赶往45公里开外的池州高新区西部园区,对企业的环保事项进行检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样的工作状态是常态。“自从改革后,感觉各环节‘活’起来了,大家工作都特别有激情。”池州高新区党工委分管负责人介绍,2012年至2018年,池州高新区处于“稳扎稳打”期,经过几年的积累,逐渐成为贵池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开放招商的主平台。然而,“稳”也就意味着难以取得突破,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许多问题亟待破解。2019年,池州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请示正式上报国务院,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机遇期。

  计划由“省级队”迈向“国家队”,这是对池州高新区最好的激励,这股发展的东风吹醒了池州高新人。风来了!定要顺风而为,重装出发!于是,池州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大刀阔斧地拉开了改革的大幕。于2019年4月正式启动实施了池州高新区改革创新工程,明确了从管理体制、组织体制、考核机制、分配制度、用人机制五个方面全面实施改革创新。随后,在市区两级支持下,一系列真刀真枪的改革频频被叫好:与市直和区直相关部门对接,刻制“2号”行政印章,全面实现市区两级34项审批权下放;精简整合了内设机构,将精兵强将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帮扶等经济一线进行重点倾斜;推行全员聘用制,园区67名工作人员全部竞聘上岗;打破员工身份界限,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岗位+绩效的考核体系,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压力。通过改革,职能明确、责权清晰、协调一致、精简高效的园区运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

  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让人员动起来,让审批快起来,让发展顺起来。如今,三年时间过去了,一批先进个人被提拔,园区的发展也实现了迭代升级,培育了贵航特钢、友进冠华等年产值50亿元以上省级百强企业,打造了艾可蓝环保、起帆电缆、鸿亮竹业、铭科建材、力成机械等一批行业领军示范企业,成功引入了金池铜板带、芯元基半导体等一批重大项目,主导产业逐步从过去的金属冶炼、机械、农副产品加工,向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特色产业集聚,基本形成了“两装两新”主导产业格局。

  此外,2021年,安徽省开启了亩均效益评价机制,一改唯GDP论英雄的局面。随后,池州高新区迅速开始自排自查,完成对单独供地的企业2021年度亩均效益评价工作,2021年园区单独供地企业亩均营业收入471.3万元、亩均税收16.2万元。同时,加快处置“僵尸企业”,2021年以来,分别筹措资金3663万元和6854万元,对原金美亚214亩地块和原凯美尔413亩地块及资产进行处置,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提升产出效益。

  人的干劲被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各环节更通畅了、土地效益发挥的更充分了……在改革的推动下,园区的发展蒸蒸日上。如今,第一轮改革的三年“试水期”已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池州高新区又开启了“二次创业”,于今年6月份继续对体制机制进行完善,在改革中激发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一系列制度正在被拟定、一项项措施等着去实现,相信,敢于“自我革新”的池州高新人定能在发展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稳步前行。

优雅新区的“拓荒者”:

产城融合的发展“图景”已铺就

  优雅,顾名思义,优美高雅,通常用来形容人。用这样一个词来定义园区的发展,需要怎样的“底气”?每天奔波于东西园区之间的池州高新人,用行动谱写着答卷,见证了优雅新区的10年“嬗变”。

(陆翔/摄)

  “底气”源自产城融合的默契。驱车行驶在东部园区的通港大道上,这条用沥青铺设的双向6车道的道路两旁绿植葱郁、厂房林立,沿线商业区、居住区、休闲区一应俱全。然而,十年前,这里大部分土地还是荒芜一片,所谓的园区道路也是纯粹靠脚踩出来的“泥巴路”。近10年来,池州高新区投入了近70亿元改造基础设施,已建成区达27平方公里。其中,东区15平方公里、西区12平方公里。已建成配套服务区8.5平方公里,建成道路125公里,建成日供应2万吨自来水厂1座、铺设供水主干管73公里,建成日处理1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雨污水主干管130公里,日供应天然气3万立方、集中供热日供汽3000吨,建成变电站6座、架设高压线60公里,实现了建成区范围“七通一平”全覆盖。此外,省示范高中市第八中学、九年一贯制滨湖实验学校、前江学校、贵池实验小学平天湖分校、区幼儿园平天湖分园和市康复中心“五校一院”、城市公交及园区内环线公交等投入运营。区政务中心、综合卫生服务区、政法服务区、金融服务区、农贸市场、生态大道商业街建成使用。人才公寓、银海花园、迎宾花园等200多万平方米住宅小区顺利完工,吸纳常住人口达3万余人。

  “底气”源自绿色产业的定位。“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在提高绿色产业集聚度、培育绿色产业龙头企业等各方面作好示范。”池州高新区管委会分管负责人介绍,建园之初,受发展观念制约,主导产业不明确,发展方向不确定。只要有“菜”,都会往“篮子”里捡。随着发展势头的强劲、发展观念的更新,如今的池州高新人已形成共识:要将“绿色”定义为发展的底色。目前,已明确了发展四大新兴主导产业的思路。截至2021年底,实现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产值63.8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产值14.8%;新材料产业产值343.1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产值79.6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7.8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产值1.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1.5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产值0.35%。从饥不择“菜”,到主动“挑菜”,产业发展方向越来越明晰,绿色主导产业的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也正因此,今年上半年,池州高新区成功拿到“省级2021年绿色产业示范基地”这一金字招牌。

  “底气”源自智慧园区的加持。前不久,池州高新区路网交通智能监控系统设施提升工程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只要在大屏处点击鼠标,就能随时随地掌握整个园区的路面交通状况,这让曾经在园区内“飞驰”的大货车“斯文”不少。

  然而,池州高新区的“智慧”远不止于交通领域。自2019年被列为全省10个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建设后,围绕“一区两园”总体布局,目前已建成涵盖9大功能模块的智慧园区管理平台软件系统、卡口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系统、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云平台及网络传输等,真正打破了企业、政府间的信息孤岛,加快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升了园区治理能力。同时,在这场智慧园区的“升级赛”中,企业也主动参与进来,明坤电子、友进冠华、家机公司、骏智机电等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企业建设,让企业更加“智慧”,一场园区的智慧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十年奋进,经验弥足珍贵;十年峥嵘,未来发展可期。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高屋建瓴地为我们的发展指明方向。下一步,池州高新区将砥砺奋进、永葆初心,在发展的道路上精耕细作,用实际行动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区委常委,池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方文生信心满满地说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