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池州 > 园区 > 杏花村

中安在线   2022-10-21 12:19:45   来源:杏花村文化旅游区    作者:孙梦晨   编辑:褚云梅

  据史书记载,公元845年春,时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挥笔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名篇,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使得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这一乡野茅舍酒肆从此饮誉天下。后又有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抒发了千百年来的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杜牧吟出了江南清明时节醉意朦胧的雨、花、人、酒,也吟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文旅振兴战略要求,加快推进我区文旅资源开发,狠抓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提质升级。2012年3月,为盘活杏花村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唱响“千古杏花村”品牌,池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指挥部,与此同时,在主城区西郊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以古杏花村为基础,开工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2013年5月,池州市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管委会成立,作为贵池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建设和管理。

  经过十年建设发展,“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的诗意景观已得到初步的显现,杏花村也已成为贵池文化旅游的一张“金名片”,成为池州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池州和贵池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

内外兼修“增亮”生态颜值

  “欢迎各位来到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杏花村景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分为三区,我们今天所参观的也正是目前我们所开放的一区,民俗文化体验区……”近日,笔者走进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导游高杨正在带领游客参观园区。自2015年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开园以来,高杨便成为了这里的导游,近几年来,园区的发展与变化,高杨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我在这里七年,见证了景区从最初的起步成长到现在成熟运营,景区的建设、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发展,游客量也是逐年增加。”说起景区近些年的变化,高杨感慨颇深。“现在景区不仅有得看,还有得玩、有得吃,将来还会有得住,有得学,玩一整天都玩不完。”据悉,目前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已建成北村口、白浦荷风、牧之楼、窥园等重要景观景点20余处,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景区、星级旅游公厕、标识标牌等旅游配套设施亦逐步完善,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游客入园突破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4万元,而高杨在客流量最大的一天带了四个旅游团队。

  “从我们右手边的小山坡上翻过去就是我们杏花村杏树最集中的一块,整个园区共种植杏树450亩,这里是最集中的150亩,每年3月这里是杏花的最佳观赏点。”跟随着高杨的脚步,笔者来到了杏花村的最佳赏杏点,虽然此时不是杏花的最佳观赏时期,但园区内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桂花,争芳吐艳,一簇簇金桂挂满枝头,香气扑鼻。据高杨介绍,杏花花期短,为了弥补遗憾,景区种植了品种繁多的花卉绿植,让游客无论何时都能领略到一个有花、有景的杏花村。而在景区内,随处可见有园林绿化养护的工作人员正在给树木进行修剪美化,清理树木干枝、枯枝,他们熟练地操作着绿篱剪,一根根枝丫落下,一株株苗木被修剪得整齐美观。“这些养护工人都是附近的居民,他们日常的工作是对园林进行养护修剪,这段时间天气冷了,接下来要开始对树木进行涂白。”秋浦生态公司园林园艺中心主任吴胜介绍道,自2012年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开始建设起,该中心便负责整个园区的绿化建设,据悉,目前园区累计栽种各种花草苗木180万余株,绿化面积60余万平方米。而当笔者问起近些年来,园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最好的证明是什么时,吴胜斩钉截铁地说道:“污水管网建设。”

  随着园区的发展,景区的游客数量增加,随之产生的污水量也急剧增多,景区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也逐步凸显,污水处理成为了该旅游区环境治理的一大“痛点”。针对这一现象,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管委会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进行污水管网建设,并对区域内11家脏乱差企业进行搬迁。“我们是从2020年12月开始进行污水管网的建设,2021年12月竣工,施工总长度达5.6公里,建成后的污水管网保证整个园区的污水不外泄、不外排。”说起污水管网的建设施工,吴胜滔滔不绝。目前,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先后完成了一期5.6公里雨污水管网、1座污水提升泵站和2座污水处理站建设,并对所有进入自然水体的污水进行截流,生活污水全部集中处理并按一级A标准排放,旅游区内的水环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保护好‘一河秋浦水’,建设好‘十里杏花村’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发展与保护共赢。”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相关负责人坚定地说道。

生态颜值“蝶变”富民价值

  源于杜牧笔下这一首千古绝唱,自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开园以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春看杏、夏赏荷、秋观叶、冬寻梅,杏花村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成为远近游客必到的打卡点。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累计实现游客接待量618.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亿元。日益增多的游客量,同时带动了附近农家乐以及城区酒店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区旅游全要素产业链的发展。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周围,一个个农家乐应运而生,居民变身“店掌柜”,敲开了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致富的“大门”。正是看中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独特优势,2016年,叶萍在附近开起了一家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地道、绿色的乡村菜肴。笔者见到叶萍时,她正在忙碌着为即将前来就餐的客人准备食材。“不少游客从外地来,就想尝尝我们当地的特色农家菜,这里客流量大,我们店里的生意一直都很好。”叶萍说道。快到午饭的时间,店外已经停满了车辆,前来用餐的客人一波接着一波,叶萍一边满脸笑意招待着一边热情仔细地询问着顾客的需求。“现在每天来吃饭的客人络绎不绝,店里也忙活不过来,这几年陆续招了七八个人,都是附近的居民。”叶萍介绍道,农家乐经营火爆的同时也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旅游富民效应进一步凸显。

  景区内,游客沉醉在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用相机记录着眼中的“绿水青山”,而在景区周边,居民们呵护着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是他们眼中的“金山银山”。据悉,截至目前,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共有1200余名附近居民实现在景区就业。旅游区的建成、发展,让附近的居民不用背井离乡、四处奔波就能实现就业,并通过棚户区改造、征迁安置等政策改善了“景中村”居民生活环境,旅游区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为我区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旅融合”擘画古村新画卷

  国庆假期期间,位于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内的生物多样性项目工程的施工现场仍然一片繁忙,几幢主体建筑已经拔地而起,挖掘机不停作业,土方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正积极抢抓施工“黄金期”,争取在今年12月底完成该项目环境教育及信息中心的主体工程建设。在安徽杏花村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管汪进的眼中,一踏入施工现场就仿佛进入了“战场”。“我感觉每天走进施工现场都有新的变化,看着项目一天天的推进,我内心也充满期待,希望项目尽早完工,让杏花村吸引更多候鸟来此停歇、繁殖、越冬。”据悉,杏花村生物多样性项目位于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内,主要分为三大区块,第一个区块河岸带生态修复区,总规划面积约164万平方米;第二大区块环境教育及信息中心,总规划面积约64万平方米;第三大区块自然体验区,总规划面积约550万平方米,集观赏、体验、科研、监测、研学、科普等于一体。“项目建成以后,对园区的景观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有效丰富园区的生物多样性,预计可以吸引更多的鱼类以及鸟类。尤其是环境教育及信息中心建成后,将会为杏花村打造研学品牌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对项目建成后对园区旅游的带动作用,汪进信心满满。

(河岸带生态修复区现状)

(河岸带生态修复区完成效果图)

  而这已不是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对于文旅融合发展的初步尝试,近年来,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接连引进智慧康疗小镇、梅洲晓雪、唐茶村落等重点招商项目和入乡随食等文创、业态类招商企业,到位资金5.85亿元,稳步推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亲子研学等文旅产业,同时开发“杏花村礼物”文创周边3大类170余款产品并两次走进国家会展中心。每年定期举办的春耕大典、龙舟嘉年华、民俗文化展示、非遗文化展演等文化活动,更是向每一位游人展现着这一“千年古村”满载的文化记忆以及正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

  截至目前,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已相继被列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全国优选旅游项目、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并成功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省级湿地公园、研学旅行基地、体旅产业基地、千年古村落等品牌。一组组数字、一项项成绩见证着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前进的铿锵脚步。如今漫步在杏花村内,杏树成林、溪流纵横,仿古建筑错落有致,满富活力的杏花村,正以与众不同的古韵气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回望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从曾经的一片荒芜到现在的满目苍翠,十年建设发展,十年步履铿锵,现在的杏花村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如今,文旅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正是杏花村的一个新机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文、游、医、养、学’全产业链发展,以文促旅、以旅载文,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我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创新发展。”池州市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