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阜阳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在线

  因为有一个“最强大脑”,阜南经开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在数字化改革中找到了解法。

  阜南华翔羊毛衫有限公司对生产车间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生产设备与“最强大脑”直接相连,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单台机器每天可增产毛衣制品35至40片。对企业来说,数字化改革,改出了“真金白银”。

  阜南经开区以促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为目标,以“数实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2%。

  进行数字化改造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引进自动贴膜机后,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二,质量也提升了很多。”安徽华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非说,过去公司各个单元系统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各自为战,对人工依赖程度高,生产效率较低。

  改变,来自阜南经开区的一次牵线搭桥。阜南经开区工作人员日常走访时了解到该企业的情况,建议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产业“智能”升级。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华歆电子对部分车间进行数字化改造。“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生产效率、管理效率、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用工成本、管理成本直线下降。”公司负责人看到成效后连连称赞。

  “2024年7月,我们将整体搬迁至新的厂房,届时将主动拥抱智能化。”公司负责人表示。

  安徽舒马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零配件、附件的企业。同样在阜南经开区的牵线搭桥下,企业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锚定智能制造,坚持以“数”赋能,去年,阜南经开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越来越多的企业乘“数”而上,插上了“智慧翅膀”。

  发展心中有“数”

  推动小县城“链”上云计算

  新年伊始,繁忙景象从工厂生产端传递到数据端。在阜南县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机房里,一排排标准机柜在运行,为阜南县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县域内企业提供设备托管、互联网接入等云网服务,持续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群众在‘智慧村里’平台反映的社情民意,企业在网上申报的各种手续,以及水利、交通、卫健等部门掌握的数据,都归集在我们这里。”云计算中心负责人表示。

  2020年,阜南县投资上亿元,在阜阳率先建成云计算中心,该中心拥有近200架标准机柜。“它的建成投运,标志着阜南县已具备数据、云网、生态、产业等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开启了‘数字阜南’‘云上阜南’的新征程。”该负责人表示。

  实践中,阜南县不仅要将产业数字化,更要将数字产业化。充分挖掘本地数字资源,阜南经开区牵头引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借力外部“大脑”,推动阜南数字产业化进程,让小县城真正“链”上了云计算。

  “落地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央企智力、技术和市场资源优势,深度参与阜南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国电子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配合地方政府,积极探索“产业基金+资本招商”模式,吸引更多数字经济相关企业落户阜南经开区,全力助推阜南“链”上云计算,赢得新竞争。

  打造“数字园区”

  持续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随着公司快速发展,我们希望能够和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泰力(安徽)电器常务副总经理鲁春涛说,因为常年忙于生产,和高等院校并不熟悉,不知道怎么去对接、洽谈。

  一个平台的出现解了鲁春涛的难。2023年11月,由央企“国家队”中国电子与地方国企阜南县经发集团联合成立的信息化公司——安徽经发中电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打造了一个多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这一平台不仅构建了县域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还搭建集采交易、研发创新、产业金融、政策服务等功能,实现了区域内外的有效畅通畅联。”经发中电副总经理王震说。

  这一平台的推广应用,使“鲁春涛”们的难题迎刃而解。

  “经过平台的牵线搭桥,目前泰力(安徽)电器已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的相关院系进行了对接,相关合作正在稳步推进。”鲁春涛说。

  一手锻长板,一手补短板。长期以来,阜南经开区经济结构偏“硬”,软件产业相对不强。“2023年以来,我们积极打造‘数字园区’,推动向‘数’要‘钱’、要‘产’,取得一定成效。”阜南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金堂说,去年阜南经开区充分挖掘数据资源、整合数据要素,使数据真正产生了价值,推动了产业升级。目前,阜南经开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8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9家、产学研合作企业13家。

  刘金堂说,下一步,将依托阜南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力挖掘包括经开区在内的阜南县全域的数字资源,进一步帮助县区企业发展智能新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向“数”要“智”与“质”,加快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相关新闻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