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阜阳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在线

——界首作家文里“淮土平原”系列新作《柳西周》创作始末

085308aphpyfode2aueb2p.jpg

  文里在柳西周家乡为村民签名赠书

  近日,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界首农民作家文里创作的“淮土平原”系列新作——《柳西周》。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共30余万字,描绘了“中国好人”柳西周32年来履职为民做公仆、积劳成疾献忠魂的感人故事。

  文里是柳西周的邻村人,数十年如一日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金色的麦浪》《下船就到榆树湾》《大地芬芳》《乡村蜡笔画》等28部文学作品。柳西周去世后,他多次来到界首市代桥镇茶棚村,向其家人、朋友、同事深入了解柳西周在基层工作32年来的点点滴滴,用细腻笔触还原了他人民公仆的真实形象。

  “淮土平原”添新作

  文里,原名李正,1968年出生,界首市代桥镇尹庄村人,与柳西周所在的茶棚村一路之隔。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在讲授《半夜鸡叫》这篇课文时,详细介绍了作家高玉宝的成长过程和代表作品。从那时起,一颗文学的种子在文里心中扎下了根。

  “淮土平原上,早春时节才遇暖就迫不及待绽放的是杏花、桃花,百花丛中只有洋槐花姗姗来迟,于人们不经意间悄然开放……”这是纪实文学作品《柳西周》第一章开篇的句子。

  “《柳西周》是我创作的‘淮土平原’系列的又一新作。在现当代作家中,鲁迅和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对我创作‘淮土平原’系列很有启发。”文里说,他在七兄妹中排行老三,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书,但在劳动之余继续学习文学创作。上世纪80年代参加鲁迅文学院函授班,为以后创作奠定了基础。

  扎根沃土结硕果

  上世纪80年代,文里每年订阅《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人民文学》等文学杂志的开支都在100元以上,他的作品经常被《阜阳日报》《颍州晚报》采用。2008年,40岁的文里第一次南下打工,在温州工作13年来从未停止写作,《柳西周》一书就是他在2019年春完成的。

  对于文里来说,谈经营他是门外汉,论写作他是痴情人。“我不会做生意,这辈子注定跟文学结缘。”文里说,2008年之前,他一共创作了17部长篇小说,其中,讲述乡村生活变迁的代表作品《乡村蜡笔画》被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丰富的创作经历,为创作《柳西周》积累了不少写作技巧。

  2018年底,文里回老家过年,在茶棚村“两委”工作的一个朋友建议他写一写柳西周,此时距离柳西周去世已经过去9个多月。“我看了数十篇关于柳西周的报道,绝大部分文章把他当作一个基层扶贫干部典型来写,我认为应该从他的成长过程来重新架构写作框架。”文里说,柳西周的爷爷、父亲都当过村干部,他18岁到村委会工作,一干就是32年,他的成长过程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作实际密不可分,也与爷爷、父亲的言传身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深情描绘领路人

  2019年春节前,文里早出晚归,用了整整8天时间在茶棚村收集整理与柳西周成长有关的点点滴滴。腊月二十六一早,他又乘车返回温州中国鞋都二期的办公室,花一个月时间完成《柳西周》一书的初稿。

  “柳西周能够成长为新时期的‘焦裕禄’,这个过程不是偶然的。”文里说,打工潮兴起以后,很多村民外出务工挣钱,把瓦房翻盖成楼房,但是,当了32年村干部的柳西周直到去世前,都拿不出钱盖楼房。女儿出嫁他不要男方一分钱彩礼,儿子考上大学他拿不出一分钱学费,爱人进城打工后他每天以泡面为食,直到确诊食管癌仍坚持工作,因为他的心里装的是全村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没有把《柳西周》当成小说写, 而是用纪实文学的形式来一步步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柳西周。”文里说,2019年春天《柳西周》一书成稿之后,又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用文字再现了柳西周用生命书写对党和人民忠诚的感人故事。

  

相关新闻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