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各地

淮南市加速推进产业转型,深化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着力推动“合淮同城化”发展——

  • 2023-03-03 05:33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许昊杰

  2月17日,位于淮南市潘集区的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一派繁忙景象。记者 李 博 摄

  淮南市地处淮河之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近年来,该市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发力建设工业强市,在全国首创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加速推进合淮同城化,经济发展迸发新活力。

  绿色转型 煤产业迈向“高精尖”

  2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在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央控制室内,工作人员正盯着大屏幕监控生产状况。

  中安联合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化一体化公司,成立于2010年,一期总投资267亿元,主要生产煤制甲醇、聚乙烯、聚丙烯等产品,配套400万吨/年朱集西煤矿,带动区域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了煤化工高盐废水“零排放”的突破。

  “淮南煤炭资源丰富,但淮南煤长期作为动力煤使用,目前我们应用了‘高灰熔点煤高效气化关键技术’,让淮南煤也能作为化工原料煤。”中安联合煤化气部副经理胡小平表示,中安联合的煤炭转化率比传统煤化工产业高出3%,提升了附加值。

  中安联合是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的缩影。记者了解到,该产业园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目前,产业园有中安联合、安徽嘉玺等规上工业企业8家,2022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9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40.6%。

  近年来,淮南着力摆脱“煤电独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全力打造煤电化气千亿产业链。2022年,该市生产原煤5866.1万吨,发电712.2亿千瓦时,潘集电厂一期竣工投产,丁集矿采煤沉陷区光伏电站等项目加快推进,谋划风光火储氢等重大项目112个,预计到2025年光伏装机规模达580万千瓦。

  提质增效 “农管家”托起振兴梦

  2019年,淮南在全国首创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其委托给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同时,各类支农资金、农业贷款等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协同跟进,保险公司予以托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一张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卫星影像对比图。“前瓦村实行‘大托管’后,土地平整了,小田变成了大田。”农管家公司负责人刘晓峰说,2021年,通过土地平整,该村地块减少3391块,可耕作面积增加约120亩,亩均效益提高1000元以上。

  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从耕、种、管、收、烘、储、销全环节,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托管主体提供人员培训、规模化经营和科学管理等指导服务。

  刘晓峰告诉记者,公司在助推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同时,还通过农资、农机“集采”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其中农资每亩降低成本约150元,农机每亩降低成本约100元。

  此外,该公司开发了“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网络数字平台”,通过卫星遥感等技术,将地块上图入库、定期监测,实现病虫害、产量测算、受灾定损等“一张图”管理。

  “大托管”带来“大丰收”。2022年,淮南市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粮食总产321.3万吨;成立全国首家农业大托管人才智库,全程托管面积超180万亩,全年带动10万农户户均增收2600元。

  携手共建 “同城化”迎来新机遇

  合肥和淮南地域相接、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推动同城化发展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

  同城化发展,交通先行。2月16日上午,在合肥新桥机场S1线寿县段,记者看到,挖掘机、筑路机等工程机械来回穿梭,工人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机场北路路床和排水工程施工,计划今年S1线车站主体结构、桥梁桩基和下部结构全部施工完成,力争2024年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务。”中铁二十四局项目副经理黄旭介绍。

  据悉,合肥新桥机场S1线是合肥首条市域(郊)铁路工程,西起寿县蜀山产业园站,东至合肥五里墩站,长约47.5公里。寿县段建设线路长11公里,总投资40亿元,通车后将寿县同新桥国际机场、合肥西站两大交通枢纽相串联,合淮同城化加速推进。

  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由合肥市蜀山区与淮南市寿县合作共建。产业园内的安徽达因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是一家中日合资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公司之前在合肥,但随着企业发展,合肥工厂规模难以满足需求。寿县有良好的营商环境,离合肥也较近,加上共建园区的管理模式,让我们最终选择落户淮南。”安徽达因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事业部部长梁江霞告诉记者,该公司在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的项目计划投资5.5亿元,占地149亩。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7.3亿元。

  近年来,合肥和淮南共同编制了《合淮产业走廊规划(2018—2025)》等一批重大规划,共同建设了寿蜀现代产业园、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等一批合作平台,互促共融、协同发展的格局逐步构建。未来,淮南将进一步强化“同城化”理念,与合肥共筑协同互补的产业体系,共建示范引领的园区平台。

编辑: 毛书兵
推荐阅读
2024政务V影响力大会·安徽论坛召开


发布于2024-04-20 13: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