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科教文卫

  • 2020-11-27 16:43
  • 来源: 宣城新闻网
  • 作者:

  从泾县云岭镇出发,沿着206县道穿过8公里蜿蜒的山路,就来到了安宁祥和的章渡村。每天早上,村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卫生室。在这里,今年48岁的村医董末平已经坚守了整整30年,从18岁参加工作,她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农村卫生事业,只为守护村民的健康。

  “村医这份工作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也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我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在最基层。我坚信在上级党和政府关怀下,我们乡村医生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乡村医生明天会越来越好。”在只有她一个人的卫生室,她的坚持赢得了村民的拥护和肯定,而一份份沉甸甸的表彰,让她在村医的道路上奋发踔厉。

  初心不负青春韶华

  小时候的董末平家庭贫困,父亲患有胆囊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多种疾病,长期卧床十几年,母亲也患有丝虫病和心脏病,频繁发作,父母常年忍受病痛折磨,痛苦的呻吟深深地刺痛着她的心灵,父亲最终因无钱治疗而永远地离开了她,父亲的去世让她悲痛欲绝而又无能为力。自此学医的种子在她的心里播种,她立志要去做一名医生,去救治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

  “在此之前,其实我连打针都不敢直视。”董末平笑着说,下定决心之后,初中毕业的董末平克服了心理恐惧,在章渡卫生院从师学医,三年的磨砺后,自此踏入医途,披上洁白的大褂,在章渡村卫生室开始了她的行医生涯。

  “当时村里医疗条件比较差,缺医少药。”董末平奔走在乡间,以高度敬业的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春夏秋冬,无论风吹日炙,她总是披星戴月,随叫随到,只为解患者之疾苦。

  上午在卫生室坐诊,下午到村子里巡诊,每天要赶10多公里山路,经常要忙到晚上9点多才能歇下来。初心不负青春韶华,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董末平也让村民们赞许有加。30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赞许似乎渐渐成了敬重,因为村民都将健康托付于她。

  “我觉得没啥,医生就是给人看病的,这是我的工作。”谈到扎根基层的艰辛,董末平淡淡地回答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脚步丈量下的坚守

  村卫生室面向的是农民群众,刚开始行医时,农村条件非常艰苦,一个身背出诊箱、车前挂着出诊包、车后载着女儿的身影总是穿行在村间小路,道路崎岖的地方只能推着自行车走上好几里路到病人家里帮病人打针,逢到有河流时,就先把女儿背过去,然后再把出诊箱和出诊包背过去,再把自行车搬过去。

  有一次带着女儿出诊时,被一条恶狗追着,两个人都摔倒了。女儿哭着说:“妈妈,我们以后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孩子那时候小,还不懂,到农户家哪有大路可走。回忆起这段往事,董末平露出了微笑。

  “那时候看一个病人就一块多钱,大多数病人还给不起医疗费,只能赊账,到有钱时再给。有的困难实在没钱我也便不再收。”在一个穷山村当村医谈何容易,与其说是看病行医,不如说是情感付出。

  这么多年,董末平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她比谁都清楚。

  2008年的冬天,雪似乎下得比往年都要大,在大雪纷飞的夜晚,董末平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迅速起身的她看到原来是村上的董大哥,“董医生我媳妇肚子痛,应该快要生了。”董大哥焦急地告诉她,可是两年没有接生过的她只能让他联系县级医院,但是由于大雪封路,各个医院救护车都已经无法出行,看着焦急的董大哥,董末平没有再去做选择,拿起了她的产包和高压消毒锅,踩着齐膝的大雪,赶往了产妇家中。

  在认真的检查处理过后,一个八斤重的女婴终于在第二天的早晨出世了,可是在剪脐带时,产妇出现大出血,这也是她最担心的事。“我当时只能迅速地包好孩子,一边吩咐家属去章渡医院购买缩宫素,一边冷静地为产妇娩出了胎盘。”没有任何的急救设备,也没有救护车能赶来,但是她必须凭借她所有的经验去让产妇不再出血。

  在一段时间的处理后,血终于止住了,她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大人和小孩都平平安安,董大哥瘫在了地上说不出话来,就这样她成了董大哥一家的救命恩人,时至今日,她都被这个孩子称呼为“救命奶奶”。回忆起这段往事,董末平还心有余悸。

  “医者,先做人,后行医。”采访中董末平一直这样强调,在乡村行医生涯中,她始终把医德作为乡村医生的灵魂,以解救病人的痛苦为己任。而可以依靠的只有她自己的脚步。

  点滴小事书写“医者仁心”

  “董医生,俺这几天咳嗽病犯了,拿点儿药吧!”“董医生,俺娘的头又有些懵,赶紧输点儿液吧!”“董医生,先给俺闺女看看,她眼咋肿了?”……7月20日一大早,章渡村卫生室就有不少来看病的村民,董末平忙得连早饭都没顾上吃。

  有病人常问董末平过年过节上不上班,她总开玩笑地说:“从正月初一上到腊月三十晚。”只要村民有需要,一个电话不管多晚,她随叫随到。村民们都说,董医生重情重义。董末平却说,这是自己对村民的承诺,更是为医者最重要的责任。

  1996年夏日的一天中午,董末平去河对面出诊,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啊”。她急忙背上药箱,不顾自己已怀孕8个月,一口气跑到现场。原来是一个6岁小孩在河里溺水了,在村民的帮助下,她开始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在高温下抢救了1个多小时,仍没能挽救孩子的生命。此后出诊的路上,只要看见小孩子,她就习惯性地提醒家长要看管好孩子。

  董末平说,如今她已经离不开村民,村民们也离不开她,这也让她对家人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你接触少了,心里肯定是有亏欠,特别是丈夫、女儿。”经常接到电话问我怎么还没回家,其实我是真得忙得脱不开身。

  在基层工作三十年也让董末平的身体落下了不少毛病。她告诉记者,自己的视力这几年开始越来越差,去看眼科医生也没什么效果,她开始担心起自己还能干多久。“给村民看病我高兴,我心里舒服,只要身体允许,我希望能一如既往地干下去。”虽有忧虑,但谈起未来,董末平依旧很坚定。

  仁术仁心,山村行医30载;无怨无悔,救死扶伤一医箱。30年的坚守,董末平从一名卫生院学徒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村医,变得是身份,不变得是为民医治的初心。这位扎根山村的村医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她用朴实的行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点滴小事书写着“医者仁心”。(宣城日报记者 徐文宣)

编辑: 戴芰荷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打造专业化团队 推进高质高效春耕


发布于2024-03-25 06:34:23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