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科教文卫

  • 2023-01-13 06:16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彭君华

  安徽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薮渊。

  先秦时代,皖北地区表现突出。春秋之际,管子起于颍上,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老子、庄子先后崛起于淮水支流涡河流域,著书立说,开创并完善了先秦显学——“道家”,成为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两汉时期,沛郡(国)(今淮北市)是经学传授的重要区域之一。东汉末年,曹氏父子均长于文学创作,围绕在他们周围,形成了一个建安文人群体,引领一代风尚。唐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北方以颍州(今阜阳)为中心,南方宣、歙地区,文学发达。

  宋、元时期,北方世家大族风流未沫,江南宣州(宁国府)、歙州(徽州)地区后来居上,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学术文化中心区域之一。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成为儒家学术统系中继孔、孟之后最为重要的人物,进一步促进了徽州地区学术思想文化的持续繁荣。明代,皖中地区诞生凤阳朱明皇族文化集团。清代,皖中地区出现桐城文派,统领文坛两百多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传承最久、作者最多、影响最广的文学派别之一。明、清时期,皖南地区依然是安徽学术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徽州文化丰富多样,诸如理学、朴学、医学、宗族、艺术等等,不仅门类众多,而且每个门类的内容都非常丰富,业已成为国内地域文化中与敦煌学、藏学并列的三大显学之一。晚清社会风起云涌,皖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集团应运而生,其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风潮息息相关。

  步入20世纪,陈独秀、胡适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旗号唤醒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安徽灿烂的历史文化催生了数量惊人的文献。《安徽文献总目》为我们系统梳理了安徽文献的基本家底,反映了皖人著述的历史全貌:自周朝至清朝末年,安徽历代有一万三千余名学者、文人曾经有各种体裁、形式的著述三万三千余种;到清末为止,有五千七百余名著者的近一万七千种著述以各种不同的传本,包括稿本、刻本、钞本、辑佚本形式存留到现在。依据《中国古籍总目》统计的中国古籍总量约二十万种而论,则现存安徽文献在全国的占比为百分之八点五。安徽堪称文献大省。

  1984年,为响应党中央整理古籍的号召,安徽省成立专门机构,整理编纂出版《安徽古籍丛书》,专收历代皖人著述。经过近四十年的传承接力,《安徽古籍丛书》得以聚沙成塔,成为我国新时期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力最为广泛的系列古籍丛书之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笔者认为,立足于乡邦文献的整理编纂,因应了伟大时代,为研究并进而认识安徽地方文化提供了易得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在现代传播形式下,古籍普及推广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拓展,这对于传播典籍、弘扬文化不无裨益。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价值极高的文献比如学术著作因为相对深奥冷僻,不易为一般人所阅读、理解,依然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希望文化界能够群策群力,精准找到古人与今人同频共振的落点,共同让古籍文献成为我们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提升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

编辑: 王腾飞
推荐阅读
2024政务V影响力大会·安徽论坛召开


发布于2024-04-20 13:52:09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