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科教文卫

  • 2025-06-16 10:49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陈熠

0.jpg

学生参加乡村市集,创作文创产品

1.jpg

为乡村创作墙绘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安徽新华学院积极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乡土路径,着力构建贯穿“实践-课程-研究”的乡村思政生态链,形成“高校+乡村”双向赋能、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

  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安徽新华学院近年来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自2021年4月起,学校先后与多个乡村深度合作,建立“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网络:2021年4月,在舒城县开发区脱贫村青墩村挂牌首个基地,同步设立“青墩村大学生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聚焦脱贫攻坚成果转化,组织学生开展乡村调研、留守儿童教育、农产品直播等深入生产一线的活动;2021年10月,在长丰县马郢村建立基地,依托该村从“空心村”蝶变为“网红村”的“马郢计划”成功案例,开展文创开发、电商助农、社区治理等实践,并以此为核心,拓展建设了乡村电影馆、写作基地、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十余个覆盖智能科技、文化创意、劳动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子基地;2023年9月,又在肥西县紫蓬山开发区山口村设立基地,以红色文化传承为核心,通过“行走的思政课”整合地方革命历史资源,强化青年思想淬炼,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校村协同方面,学院创新人才互聘机制,聘请村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担任思政导师,开设专题讲座;同时选派教师驻村担任乡村文化、经济顾问,参与规划建设。校村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学校提供智力支持、乡村提供实践场景与民生议题的责任分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学院注重内外联动、知行合一。在校内,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红色电影进校园等活动,设立“红色剧场”,由学生自编自导《红岩》《青春传承》等话剧深化红色基因传承。在校外,依托三大核心基地及子基地网络,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生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要求。

  四年多来,基地体系支撑了丰硕的实践育人成果。学院实施了乡村智库服务、文化传承、“美丽乡村”创新等特色工程;开设了创新课程《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大思政课》,采用“课堂理论+田野调查”双模式教学。学生的实践成效显著,撰写的《马郢村助老志愿服务推广建议》等调研报告获地方政府采纳应用;拍摄的微电影《乡村振兴:在青墩》《乘风破浪,马郢正当时》引发社会反响。多部作品荣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展示活动一等奖、二等奖,省级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一等奖、二等奖,以及省级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三等奖。依托基地平台,学院还成功申报了教育部、省级等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类课题十余项。

  安徽新华学院以三大核心乡村教学实践基地、十余个子基地和五大特色工程为载体,成功打造了“实践-课程-研究”贯通的乡村思政生态链。通过“以乡村为教材,以振兴为课题”,学校实现了思政教育中“知”与“行”的深度统一,开创了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课”乡土范式。(陈熠 文/图)

编辑: 毛书兵
推荐阅读
迎战高温“烤”验


发布于2025-07-17 06:24:07

安徽林下经济奔向“绿富美”


发布于2025-07-17 02:33:19

以“规”促治 绘就平安新图景


发布于2025-07-17 02:33:19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