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 经济

马鞍山市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赋能浪潮涌

时间: 2021-01-08 08:54
摘要

  图为马鞍山方宏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安装电梯生产线(资料图)。

  从2016到2020年,这五年,马鞍山市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砥砺前行,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截至2020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90家,居全省第3位,较“十二五”末(256家)增长130.9%;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26.8%,高于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38.9%。马鞍山市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在全国253个地级市中位列第20位,创新能力指数在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中位列第39位。

  企业大投入

  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唯创新,不止步。

  优异的成绩,来自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内生创新能力日渐增强。

  高层次的科学技术奖,是最有利的佐证之一。2016年以来,全市63项科技成果获得安徽省科技奖。马鞍山市省科学技术奖获高等次奖(二等奖及以上)数量增加明显,从2017年度的2项,增加到2019年度的11项(占全省一、二等奖总数的7.2%)。其中,地方企业获奖项目逐年增多。

  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的“2,2-联吡啶绿色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我们现在每吨产品成本降低了近5000元。”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方红新介绍,目前,公司年销售额20亿元左右、利润1亿多元。

  创新,来自真金白银的投入。马鞍山市恒利达机械刀片有限公司的“高端精密轴承高速智能磨削机床及其组群技术的开发”技术,获2019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自2017年开始,该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机构,每年投入500多万元,前后投入了近3000万元。

  “公司的群组技术拥有十多项发明专利,应用于机床生产。”马鞍山市恒利达机械刀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敏表示,在“群组技术”尤其是自动化控制领域,公司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近500万元。

  据介绍,2019年,马鞍山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60.62亿元,居全省第3位。           

  研发入佳境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环境友好型减振降噪弹性车轮已经在广州地铁6号线上试运行。”2020年11月7日,在2020年(第四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备运维大会上,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马钢交材”)车轮厂副厂长王志刚介绍。

  新产品源自技术的突破,更得益于背后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由马钢交材和马钢共同承担的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减振降噪车轮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于2020年上半年完成验收。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研制成功了可靠、安全、经济减振降噪车轮,并实现系列化和产业化。马钢现有安徽省高性能轨道交通新材料及安全控制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性能建筑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用钢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重大创新平台。2020年,马钢获批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弹性车轮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力度,与业主单位一起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振动和噪音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助力中国乃至全球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王志刚介绍。

  创新研发平台发力,马鞍山“智造”不断升级。“十三五”末,马鞍山市已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6家、省级158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8.4%,居全省第1位;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省级1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已实现县区、园区全覆盖,孵化面积22.5万平方米、孵化企业961家。全市经省级备案的生产力促进中心9家,其中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

  发展高“智”量

  科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马鞍山市先后出台《马鞍山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马鞍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支持皖籍人才来马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马鞍山市高层次人才团队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创新政策,政策范围涵盖科技创新全链条,政策引导全社会创新效应明显。

  这其中,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马创新创业。

  安徽燊泰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的燊泰智能包装机器人团队就是马鞍山市引进的人才团队之一,是一群来自上海的“新马鞍山人”。自2015年,燊泰智能包装机器人团队应马鞍山经开区智能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的邀请,带着对冶金产品包装机器人装备的认识和理解落户马鞍山,目前已获得专利10多项。“因为我们的技术优势,2020年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完成9000万产值没有问题。”安徽燊泰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应方表示。

  “十三五”以来,市科技局积极招引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加强院士工作站管理,全市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总数达到1.3万人。

  “借智”外省市

  深度融入不断扩容“朋友圈”

  2020年12月15日,马鞍山市2021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座谈会暨技术经理人沙龙举行,全市技术经理人济济一堂。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校地、校企融合。”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主任池本军介绍,“多年的实践让马鞍山科技人深刻认识到,开展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多交朋友,多认识圈内人。”为此,市科技部门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深化与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布科技成果百余项。此外,还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安徽创新馆等多家长三角技术转移机构建立联系,共谋合作。

  2020年10月29日,北京交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马鞍山轨交分院暨轨交创新平台正式揭牌。北京交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安徽能汇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岳亮介绍, 2018年落户马鞍山,依托北京交通大学科研和技术优势,为轨道交通行业用户提供先进装备及技术服务。目前已引进并注册了从事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的马鞍山翼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达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马鞍山市与北京交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合作只是众多“借智”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马鞍山市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0余家大院名校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慈湖高新区与中国药科大学建立技术转移转化马鞍山分中心,成立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双创基地、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上海-马鞍山离岸孵化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此外,马鞍山市正在全面融入长三角科创区,作为安徽省代表城市,被列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加强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全市协同创新体系日趋完善,重大科技成果频现,成果转化实现新跃升。截至2019年底,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9.39亿元,居全省第5位,较“十二五”末增长74.5%。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记者 杨正文 通讯员 蒋李炎 编辑:贺千舫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