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 社会

遗址“活”起来 文化“传”下去

——探秘凌家滩系列报道之二

时间: 2024-04-17 09:33
摘要

  5000多年前,依山傍水,凌家滩先民们聚群而居、延绵文明。5000多年后,冬去春来,凌家滩这片土地依旧在拔节生长。

  2013年入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2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经过多年建设,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人民群众近距离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场所。

  现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穿行于遗址之上,找寻先人的足迹;徜徉于文物之间,聆听历史的声音;在画纸上挥毫,描绘自己心中华夏文明最美的样子。

  考古先行 厘清遗址价值内涵

  四月里,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角,考古大棚的搭建安装步入尾声,墓葬祭祀区西侧1000平方米区域的考古发掘今年将启动。

  “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大遗址价值的发掘与阐释,保护与利用,离不开考古研究的支撑。30多年来,凌家滩历经15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墓葬、环壕、红烧土等遗迹和玉版、玉龟、玉猪等珍贵器物,成绩斐然。

  但这只是掀开了凌家滩历史的一角。“凌家滩遗址的考古发掘,面积广、规模大,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几代人来持续推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考古研究室主任、凌家滩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张小雷表示,凌家滩出土器物的功能和分布特点、凌家滩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凌家滩人的生业形态等谜题都还有待解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凌家滩遗址今明两年考古发掘面积增加2000平方米。”张小雷说,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先考古,后建设”,稳步推进相关勘探、发掘工作,整理阐释2020年以来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推进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红烧土科技研究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全面做好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

  保护至上 制定科学发展蓝图

  1987年,目睹了考古发掘的震撼场面,见证了精美玉器的出土过程,退伍后的程年仓主动请缨当起了凌家滩遗址义务看护员;2017年,程年仓的儿子程鸿达,正式参与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全身心投入到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

  两代人的传承、当地人的合力,守护住了凌家滩遗址。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

  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大遗址保护规划;安徽出台首个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法规——《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成立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编制《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制定科学发展蓝图……遗址被发现至今,“保护至上”的理念一以贯之。

  目前,完成占压遗址本体的5个自然村、约1100户村民的搬迁;细化遗址核心区文物安全网格化管理,将遗址外围6处遗址点纳入常态化巡查范围;完成覆盖遗址本体1.65平方千米的安全技防系统,全面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遗址”,这处文明瑰宝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全力维护。

  活化利用 探索文化传承路径

  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口左侧正前方,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已完成了主体建设,即将进入展陈阶段。虽尚未开放,仍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驻足观望,讨论着这里将会藏有什么“宝物”。

  “博物馆拟设置总序厅、保护历程厅、凌家滩厅、文明互鉴厅等,计划馆藏文物1000余件,集中展现凌家滩遗址的重要地位和凌家滩文化的辉煌灿烂,集展陈、接待、研学、交流等于一体,让游客能触摸历史、寻踪文明。”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表示。

  “凌家滩属于历史,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在唐军看来,在保护好遗址的同时,也要当好凌家滩文化的薪火传人,让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探索出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2013年立项以来,围绕“彰显华夏玉文化、探源中华古文明”主题,先后实施完成了十余项文物保护展示项目,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研学旅行基地等配套设施,已成为一处集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连绵成片的狼尾草摇曳成海,蜿蜒的步道串联起墓葬祭祀区、内外环壕广场展示区;数字展厅内,智能交互大屏清晰展示着凌家滩出土的各类玉石器,VR穿戴设备则提供了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依托四大功能区域,打造遗产现场活化研学、博物馆研学、农耕文化研学、综合拓展“四位一体”研学产业,大力开发研学课程,培养师资团队,开发文物修复、国宝守护人、小小考古学家等课程……

  穿越历史时空、赋彩百姓生活,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因其对遗址原貌进行真实性展示,更因其可看可感可触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把“文化殿堂”变成“大众课堂”,掀起了一波波考古研学旅游的热潮。公园开放以来,先后被评为安徽十大新晋网红打卡地、安徽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安徽省六大主题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累计接待游客约90万人次。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记者 邓婷婷 编辑:潘轶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