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 要闻

为群众“谋福” 为幸福“加码”

——马鞍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奋力打造百姓富的“白菜心”

时间: 2022-05-18 08:52
摘要

  落实20项省民生实事、办好6件市民生实事……近日,马鞍山市正式启动实施2022年省、市民生实事。这份全新的民生“清单”,聚焦养老、就业、托育、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老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百姓谋福祉,马鞍山的脚步从未停歇。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也是奋斗出来的,发展始终是硬道理。聆听群众呼声,顺应群众期待,马鞍山市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市上下牢牢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各项民生事业得到健康有序发展,百姓幸福指数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改造后的大北庄小区一角

  市人民医院东院(秀山医院)门诊开诊

  健康路小学课后服务辅导老师教学生非洲鼓击打技巧

  太湖村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民宿产业

  雨山区佳山乡雨顺社区举办“插花技能就业创业”培训

  钱袋子“鼓起来” 收入“节节高”

  在和县石杨镇绰庙社区,村民武文国每天都会到家门口的茭白种植基地去看上几眼。

  “小苗又长高了,再过几个月就能丰收了!”望着水田里日渐长高的茭白苗,武文国的心里美滋滋的。他告诉记者,去年,社区“两委”班子多方打听学习,了解到了茭白的种植方法并引进社区,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茭白种植基地,种了30亩,总利润大概3万多元。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达到了50亩。

  “去年茭白长势喜人,喜获丰收,大家看到了致富希望,今年,大家种植茭白的热情也更高了,茭白大概在国庆节前就可以上市。”武文国说道。

  不远处的含山县铜闸镇太湖村,民宿度假山庄项目建设正酣,9栋民宿“拔节生长”;花卉种植基地里,玫瑰、向日葵采摘、包装忙个不停……融合一二三产,做大做强已有产业,拓展果蔬采摘、鲜花观光、制茶品茗等特色农业体验项目,打造“吃住行游乐购”产业链,太湖村将在乡村振兴中走向“绿色崛起”。

  收入是民生之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高品质生活,就要牢牢牵住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个“牛鼻子”,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就业需先行。为此,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全面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全力帮扶困难人员就业,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马就业创业,缓解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3月17日,“立马就业才聚诗城,高校毕业生留马驿站”在“马鞍山人才网”正式上线开通,这是马鞍山市人社部门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推的又一创新举措。“留马驿站”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建立起企业需求与本地院校资源“云对接”平台,促进企业用工和院校毕业生精准匹配。

  此外,还不断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积极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帮助广大劳动者长知识、学本领、提技能,促进实现稳定就业。一项项稳就业、惠民生的政策措施陆续实施,让广大人民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稳,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市统计局2022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显示,一季度,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14元,同比增长6.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9元,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6元,增长8.3%。

  幸福感“升起来” 生活“天天乐”

  一大家子六口人,挤在不到60平方米的两间房子里,吃饭只能站着吃,书桌也得当作床,楼栋配套设施更是严重缺失老化……这样局促的居住环境,却曾是小河西3栋居民叶兴国一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做梦都想住个大房子。”他说。

  去年,小河西3栋、4栋60户居民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正式启动,叶兴国的梦想照进了现实。根据安置方案,他仅需掏2万元左右,就分到了约92平方米的一套新房。

  让居者有其屋,让住者有其乐。马鞍山市重点围绕改造城市危房、环境“脏乱差”、G205沿线周边影响城市形象等方面,大手笔谋划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100个棚户区、22061户改造,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告别“老破小”。

  好的生活,从良好的居住环境开始。

  和叶兴国一样高兴的,还有家住大北庄的蔡奶奶。去年,大北庄小区迎来了大变样:斑驳的外墙粉刷一新,道路重新铺设了柏油,绿化带焕然一新,还增加了许多停车位……

  “在这住了几十年了,没想到小区改造得这么漂亮!”蔡奶奶笑着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夯实民生之本,补齐民生短板,马鞍山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踏实作为,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去年秋季学期起,“双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高频词。推动“双减”政策落地,马鞍山市各义务教育学校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各自实际,拿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

  在市七中教育集团实验中学分校,学校的午间管理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分层作业兼顾了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延时服务有效发掘了学生的综合潜能;在八中教育集团东校区,学校少年宫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阵地,由专业教师分别任教的十几门特色课程,点亮了学生个性发展之路;在九村小学教育集团,学校每天下午放学后,三个阶段、不同内容的课后服务工作,得到了家长们的充分认可……

  同样有获得感的,还有家住秀山新区的老人杨凤年。去年10月,市人民医院东院(秀山医院)门诊开诊,杨老和老伴终于省去了奔波之苦,“这下方便多了,我们走几步就能到医院,真是省时又省心!”杨老高兴地说。

  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优化整合医疗资源,补齐医疗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护佑群众的“健康网”织得更密了。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行动。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让马鞍山真正成为一座运动、健康、活力之城。

  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型开放式公园、街头游园、小微绿地相继涌现,马鞍山市的城市颜值和品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市民走出家门,在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中感受诗意生活的幸福与魅力。市民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可谓获得感满满。

  安全感“强起来” 发展“日日新”

  走进花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仿佛进入一个偌大的诊治社会矛盾纠纷的“综合性医院”,在“一心六室”工作格局的运作下,法官、调解员、社区工作者等联合出动,“调”“裁”“审”加速运转,让大量矛盾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雨山区佳山乡格林社区创新构建“4+4”工作模式,大力推进网络“清单式”服务管理,结合点亮“微心愿”活动,点对点开展走访,一对一倾听民意,以实际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一个支部一个堡垒”,金瑞社区建立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有效推动基层党组织链条扎根楼栋,为小区居民织密了服务网。

  “正是这些楼栋长的鼎力相助,才打通了社区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金瑞社区党委书记沙慧君说道。

  社会治理,创新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只有把社区、村庄这些市域治理基本单元做实做强,才能打通市域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走好群众路线,倾听群众诉求。群众关注什么,社会治理就着眼什么。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如今,在马鞍山,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队也充分发挥起了自身的作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进一步开拓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闻风而动、快速响应,通过“12345”市长热线、马鞍山发布“马上办”等平台,接受群众各类咨询、建议、举报、投诉事项,更多党员干部“眼睛向下”“脚步向前”,形成了“围着群众转”“沉到一线干”的工作作风。

  安全是民生之基、发展之基。如果说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必然选择,那么筑牢安全发展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全方位防控各领域重大风险,则是建设更高水平马鞍山的先决基础。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密织安全网络,进一步筑牢了美好生活的基石,确保安全和发展稳步推进、齐头并进。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黄莹 图/记者 储灿林 邵纪明 编辑:杨雪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