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新华社

  • 2024-02-06 07:47
  • 来源: 半月谈
  • 作者:

  青山隐隐,候鸟翩跹,八百里巢湖波光潋滟,仿若镶嵌在长江中下游的一颗明珠。

  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兼具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保障供水等重要功能。近年来,安徽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巢湖重现水清鱼跃的生态,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安徽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着力创建有特色的环巢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区,探索城湖共生新路径。

  位于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的十八联圩湿地

  破解大湖治理之困

  “破解大湖治理之困,每一步都伴随着改革和创新。”巢湖研究院院长唐晓先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巢湖流域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巢湖生态系统形成巨大压力。打小生活在巢湖岸边的村民李业炳提起巢湖的生态变化,总是充满感慨:“那段时间一到夏天,巢湖蓝藻的味道熏得人都不敢靠近,湖里的鱼越捕越少,沟渠里流的水颜色发黑……”

  2012年,安徽省专设治理巢湖的管理机构——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揭牌。

  “从‘九龙治水’到树立‘一盘棋’思想,上下游协同,各部门配合,形成系统治理合力,共同擦亮巢湖生态名片。”合肥市巢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志强说。

  2021年,总投资151亿元的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入围国家“十四五”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巢湖流域探索“一湖两带八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新机制,从一湖之治拓展到流域之治。

  “蓝藻水华是巢湖生态治理的难点。沿湖收集来的藻水在这里通过自动化脱水技术处理,藻渣可以制成有机肥、生物质塑料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合肥市塘西河藻水分离站,合肥市包河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张从进说,“污染在水里,源头在岸上。我们推进水岸共治,加大源头治污,实施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巢湖正在走出蓝藻困局。”

  在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的数字巢湖系统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巢湖流域主要干流、支流的地理信息以及湖泊水质、水量、蓝藻水华等情况一目了然。“通过生态环境、水利、气象、国土等跨部门数据共享,搭建数据模型,可以及时对湖泊水质情况进行溯源分析。”唐晓先说,“我们正在推进数字技术在湖泊治理中的场景创新应用,进一步提升巢湖生态治理的科学化、智慧化、精细化水平。”

  守护“地球之肾”

  蓝天碧水间,芦竹摇曳、百鸟争鸣。位于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的十八联圩湿地重现勃勃生机,优美的生态、丰茂的水草让这里成为候鸟的理想栖息地,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新宠”。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历史上,环巢湖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运动导致巢湖流域湿地大面积萎缩,湿地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家政说,“围绕生态湿地蓄洪区建设目标,我们加快湿地生态修复,恢复生物多样性,同时发挥湿地净化水质、蓄洪调节等生态功能。”

  “在湿地修复的过程中,我们依据候鸟和鱼类等不同类型生物繁殖、觅食的特性,营造出生态渗滤岛、深水区、浅水区、季节性草滩等7种生境。”李家政惊喜地发现,入冬以来,陆续来了100多只小天鹅,难得一见的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黄胸鹀等珍稀鸟类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水清了,鸟来了,老人孩子没事都喜欢到巢湖岸边游玩。”几年前,身板硬朗的李业炳加入了巢湖湿地护林员队伍,早起沿着巢湖巡逻、查看湖边生态林长势、提醒游客注意安全。“我们这代人靠水吃水,巢湖透支太多,我们有义务保护好它,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李业炳说。

  “湖和人一样,累了也需要休养生息。”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村民王仕和回忆着,2020年元旦,巢湖宣布禁捕。从打鱼到护鱼,那天起,王仕和“洗脚上岸”,结束了风里来、雨里去的打鱼生涯。“孩子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我们搬到镇上居住,日子过得很踏实。”

  休渔养湖、治河清源、修山育林……随着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修复,巢湖水质持续改善。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月到6月,全湖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是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佳水平。

  从一湖之治到城湖共生

  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合肥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描绘碧水、安澜、富民的生态文明新画卷。

  生态农业、竹海观光、自驾越野……在巢湖南岸,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串联起沿途的城市、乡村、湿地和森林,游客自由穿行于青山绿水间,畅享美好生活。合肥市庐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荣说:“县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探索美丽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我们积极探索发展‘湿地+’生态农业,依托巢湖岸线百里生态风光带,谋划发展生态湿地旅游和科普研学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李家政信心满满地说。

  随着我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江淮运河的开通,千吨货轮上游可通过淮河水系连接中原,下游可通过巢湖进入长江,直接通江达海。

  逐绿而行,以绿生金。安徽加快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壮大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命健康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级,激活绿色新动能。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陶宗华表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之间相得益彰。”

  信息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编辑: 毛书兵
推荐阅读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十二不准”


发布于2024-05-06 10:04:24

“西溪南”游人如织


发布于2024-05-06 06:02:01

奋斗的身影


发布于2024-05-06 06:01:59

“红五月”拼出加速度


发布于2024-05-06 06:01:56

【文化视界】万古存真徽墨香


发布于2024-05-06 06:01:51

武王墩 跨越2000多年的发现!


发布于2024-05-06 06:01:50

奋楫蓝海,壮大新兴产业


发布于2024-05-05 02:06:22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