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 2019-04-29 23:13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王佳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说话爽朗、态度诚恳,是患者对厉小梅的第一印象。不放弃每一个病患,第一手资料要与患者沟通,要培养新一代的医生,是她从医多年始终遵守的信条。

  作为一名风湿免疫科的内科医生,处理各路“疑难杂症”已成为了厉小梅工作的常态,她不厌其烦地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尽力解决每位患者的实际困难,她的微笑时刻体现出医者的仁爱和责任感。

例行晨会,厉小梅与团队探讨患者疾病治疗方案

  科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数理化成绩优异的厉小梅,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医学。1986年她顺利毕业后进入安徽省立医院,在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科室轮转学习。定科的时候,她果断选择了风湿免疫科,“那时这门学科刚刚起步,我们医院也是刚刚组建,我想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我觉得新的学科发展空间大、潜力大。”厉小梅回忆说。

  1989年,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正式独立建科,厉小梅受当时科主任李向培的邀请,与汪国生一起加入团队。回忆起当初困难时期,她说:“1995年时,李主任外出学习,科室只有两个主治医生,面对患者和科研任务,显得十分吃力。很多医生都劝我们把科室并入其他科室,但是,在院领导的支持和我们的坚持下,风湿免疫科最终顺利渡过了难关。”

  随着实验室的建立、门诊的发展、病房的扩大,一切都渐渐步入正轨。建科时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风湿免疫科独立专科实验室,这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生物学技术、免疫学、遗传学的发展,诊断技术的提高,人们对各种疾病也有了新的认识。

  “很多临床学科都是按照解剖学结构来划分的,而风湿免疫科更多的是累积全身的疾病,在内科疑难病症中的诊断率较高。”厉小梅说,科室通过自身抗体检测、血清学检测等诊疗手段,让更多病患能够及时诊断,有针对性地接受治疗。随着病种多样化,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药物治疗之外,科室还常常运用生物制剂治疗。

  从最初的9张床位到现在的101张床位,个人门诊量从一天20多个病患到现在仅半天就达60多个。随着科室的发展,厉小梅也变得忙碌起来。2015年,厉小梅任安徽省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2016年,厉小梅教授担任科室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在厉小梅教授和团队的齐心努力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无论在科研、临床,还是学术影响力方面均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行列。2017年,科室被评为安徽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018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在院校对学科发展的“登峰计划”中获“高峰学科”。目前科室分两个亚专科,随着南区新病区的投入使用,医生20人,专职研究员2人,专职检验人员3人,平均每年发表论文20余篇。

  去年,厉小梅和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专家一起参加了国际干燥综合征的指南制定,在欧洲的年会上,第一次颁布了这个指南,该指南为干燥综合征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标准,“全国仅我们两位医生参与,我主要是负责疾病药物的选择和分层,疾病活动度和药物的选择。”对此,厉小梅表示十分地荣幸。

厉小梅在实验室里指导年轻医生实验工作

  心系患者,积极开展慢病管理工作

  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诊断和治疗都非常复杂,存在很多“疑难杂症”。

  多年来,很多病患都慕名而来,专门找到厉小梅看病。2018年,一名35岁的女性患者,持续高热三个多月,查不出病因,在当地医院进行抗感染、激素治疗后,仍然不能够控制病情。当她找到厉小梅时,该患者淋巴结肿大,脾脏增大,持续高热40度。

  “她的白血球、血小板减少,给她做了骨穿检查,发现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厉小梅根据检测结果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患者患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一个多月后,该患者康复出院。

  2018年的某天,一位女性带着自己三岁的儿子来到门诊,从外地专门来看望厉小梅。原来,这位女性在三年前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当时辗转多家医院都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两次怀孕皆因病情而流产,在找到厉小梅主任后,很快为她诊断并进行了合理的治疗,病情稳定后她如愿再度怀孕并顺利生产。

  “多亏了厉主任,要不是她医术高明,我也不可能会有这么可爱的孩子”这位患者说。

  目前,很多不孕不育患者以及就诊于其他学科的一些病人皆因免疫性疾病引起,风湿免疫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需要,该科室每天接到其他科室请求会诊的单子甚至达到十几张,其中“疑难杂症”占据了大部分,为此厉小梅也带领着团队不断探索。

  为了服务更多的患者,她带领科室也在尝试开展慢病管理工作。“风湿类疾病,很多都是慢性病,有些是终身性疾病,患者带病生活,但是只要合理规范地治疗和指导,就能帮助他们获得正常的生活质量和常人该有的幸福生活。”厉小梅经常在手机上登录干燥综合征疾病群平台,她想借助信息系统帮助到更多的患者。

  同时,她还带领全省风湿病学同仁,积极开展走基层活动。2016年开展了4次走基层活动,建立了3个独立风湿专科,在六安市成立了风湿病学分会。同时开展多场风湿病继续教育培训,在没有独立风湿科室的县级医院开展风湿学科建设和风湿病知识普及,通过与医联体所辖医院的联动,来提升基层医生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水平。

厉小梅在查房中询问患者病情

  临床与科研并进,服务更多患者

  2004年,厉小梅升任主任医师(正高),科室前主任李向培的一句话让厉小梅思考良久。“我还记得李主任和我说,我的职称已经到头了,是否需要考虑出国进修一段时间。”厉小梅说,在李主任的栽培和帮助下,她有了自我发展的新思路——出国进修。

  很快,她就申请了去悉尼大学作访问学者。2005年,孩子只有5岁的厉小梅只身前往悉尼大学全身心地投入免疫学专业进修。流式细胞仪、PCR、动物实验、冰冻切片.....作为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夫,厉小梅却从未碰过这些动手实验。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给小白鼠取尿液红斑狼疮的模型实验,折腾了我整整一个礼拜。”厉小梅回忆说,提取小老鼠的尿液就十分花费时间,而正是这些点滴的动手实验,让厉小梅从一个只会看病的临床大夫渐渐地走入了科研领域。

  除了实验基础,厉小梅还在空余时间完成大量的文献阅读,并找出适合疾病研究的思路。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11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16篇,参编专著5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和合肥市科技三等奖1项。

  去年,厉小梅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和她的团队在实验室整整呆了一个星期。“厉主任除了看门诊,就是做科研,她承担一大部分工作,并把作图、实验程序撰写、参与者简历撰写等工作都交给了我们,大家分工合作,熬7个通宵终于有了成果。”中国科大附一院风湿免疫科实验室主管检验室张宏表示,厉主任的团队规定每两个星期开一次组会,主要汇报科研实验进展情况,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厉主任经常告诉我们,不要仅仅做医匠,要多做科研,多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多提高治疗的效果。”中国科大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金莉在2010年就跟随厉主任,她表示,厉主任对待科研、学术要求十分严格,会鼓励年轻的医生多与病患进行交流,并送他们出国进修学习,“厉主任希望科室有发展,年轻人就要多培养。”

  自2007年,该科室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承担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原卫生部(现卫健委)行业基金项目。自1993年起,科室先后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近10年来,科室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10余部。

  如今,厉小梅和她的团队始终秉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初心,为解除病人痛苦,尽心尽责,工作中一丝不苟,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用自己善良执着的坚持,默默诠释着“大医精诚”的内涵。(记者 王佳)

  个人简介厉小梅,现任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江淮名医,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分会常务委员、安徽省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擅长各种关节疾病、结缔组织病、血管炎等风湿免疫病及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干燥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及风湿病相关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治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编辑: 
推荐阅读
11293.6亿元!安徽一季度GDP数据公布


发布于2024-04-23 06:44:21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