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 2019-06-10 01:23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吴洋

陪编辑们一起审阅版面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工作20年,从未请过一次公休假,却常劝员工多休息;面对“唱衰纸媒”之声,他锐意创新,用一个个新闻名栏目、名专栏勇敢说不;身居报社总编辑要职,他是同事眼中最接地气儿的师友、实实在在的“女儿奴”……

  2019年4月17日,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合肥晚报总编辑杨杰积劳成疾,累倒在新闻工作岗位,人生的齿轮永远定格在41岁。

  怀揣梦想的行动派

杨杰生前照片

  在大学同窗挚友杨胜的记忆里,杨杰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算得上上世纪90年代安徽大学的“风云人物。”

  1999年7月,杨杰大学毕业后,进入合肥晚报社(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前身)工作,历任江淮晨报记者、编辑、总编辑、合肥晚报总编辑等职务。

  现任江淮晨报副总编辑的陈晓敏是杨杰的师姐,也是杨杰刚入职的指导老师。“入职第一年,我就对这个勤奋又有才的小伙印象很深。”陈晓敏说,杨杰文字功底扎实,对新闻点把握独到。记者生涯,杨杰先后获得“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首批青年英才”“合肥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安徽新闻奖”等各类新闻奖项。

  从记者到编辑再到老总,杨杰的角色在变,不变的是他对工作的大胆创新和精益求精。在江淮晨报工作期间,杨杰推出了“晨报地理”、“记者帮”等安徽新闻名栏目;创造了安徽省首个专门的报纸公益品牌栏目“江淮微公益”;策划了“江淮晨报星期天”周刊,改变过去都市报不重视周末市场的习惯。在杨杰的带领下,近年来,合肥晚报出色完成了“大建设十年”“合肥新词典”“抗击暴雪影像志”等多项重大主题的全媒体策划。

杨杰生前的办公桌

  “杨总还直接参与策划推出了ZAKER合肥项目,这也是合肥市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次重大创新。通过合肥晚报与ZAKER的合作,合肥市拥有了首个专门的新闻聚合类客户端。”合肥晚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叶琳玲说,为配合ZAKER合肥的上线,杨杰推进“中央厨房”采编机制建设,不断推进传统媒体向互联网媒体转型。“‘合肥晚报’官方微信均占据主流宣传阵地前列,合肥晚报直播屡次突破百万点击量大关,获得安徽新闻奖融媒体奖。”

  说起研究新形势下报纸经营业务的转型,江淮晨报总编辑、合肥晚报执行总编辑季东平对杨杰钦佩不已,“他调整经营模式,加强活动营销,使整体经营工作保持基本稳定,《江淮晨报》,这个连续亏损多年的单位在他上任总编辑的第一年扭亏,第二年盈利;《合肥晚报》在他主政的第一年甩掉负担,焕发新生。”

  20年“守望”无数个凌晨

  杨杰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报社采编系统“搬回家”的总编,“因为报纸都是夜间付印,无论上不上夜班,每天他都要盯着所有新闻和版面,直到确认没问题才放心。凌晨1点左右休息成为他的生活常态。”江淮晨报全媒体发布中心编辑部副主任陈彦文说,“遇到重大主题报道,杨总甚至要忙到凌晨3点。”

  杨杰对每一个标题、字句、标点的细细斟酌,让与之共事的编辑又敬又畏。“别人的夜班,12点能下班。杨总的夜班,凌晨2点才能下班。”陈彦文早已总结出“规律”。无论前一天夜班值到多晚,第二天一早,总能在报社见到杨杰忙碌的身影。

  过去的七、八年来,因为体内结石,每年杨杰都要住院一段时间。有一年,他发病的时候,正好是过年前报社年终盘点的关键时期,他放心不下,把病床变成了办公桌,在病床前开编委会。

  杨杰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曾写过这样一篇作文,题目叫《爸爸,大pian子》。文章说的是,杨杰原本答应陪女儿看电影,但却去加班了,女儿非常不开心,虽然女儿选择原谅了他,但在文中呼唤:“大pian子爸爸!爸爸,你太不守信用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呀,爸爸。”

  然而,家,何尝不是杨杰心头最挂念的地方。

  熟知杨杰的同事们都知道,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女儿奴”。他总是笑着给同事们说,休息日里带娃是他最大的放松。即使是在休息日里当“女儿奴”,杨杰也常常为了工作不得不“敷衍”他最心爱的女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依然不断地处理各种工作事务。

  去年7月,因体检查出肝部重疾,杨杰不得不暂停工作接受治疗,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单位同事去医院探望他,他所谈及的话题,他最关心的事情永远离不开报社的工作。去年,合肥晚报全新推出的AR新闻、合晚Radio等栏目,正是他在病床上的创意。

  不收一盒葡萄“最穷”领导坚守原则

  杨杰是所有人眼中最忙的人,也是“最穷”的领导。虽然生活不宽裕,但他一直坚持原则。正是这份原则,在报社内部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合肥晚报广告经营中心第一事业部主任陈浩称,对客户的各种答谢,杨杰一定会想办法退回。有一次,杨杰与记者一同下乡采访。临别时,村里给每人一盒葡萄,他拉扯了半天无法脱身,只好收下。可是转身硬是把钱给了村民。

  “有一次,一个广告客户办答谢宴,给杨总的手提袋里加了张一千元的购物卡,杨杰发现后,亲自退给了主办方。同行的同事深受感触,也将购物卡一并退还。”陈浩称,“我曾问过他,您每月有这么高的房贷要还,但实际上每月接触合作客户的‘红包邀请’不会少,为什么不欣然笑纳?”

  杨杰曾这样回答他和同事们的不解:“每个都收与每个都不收,一年下来,区别也是很大的,但是收了,你的人生坐标的区别也会很大。”

  在同学杨胜眼里,杨杰也是一个坚持党性原则的人,即便到了身体孱弱的地步,仍坚守底线。

  “今年1月份,我给杨杰打电话,打算去医院探望,杨杰说他正从安医附院高新院区转到安医附院绩溪路院区,让我不要来了。”杨胜说,当天下着雨,他得知杨杰正冒着雨独自在路边打出租时,当即表示开车来接。“最后还是被杨杰拒绝了。”杨胜说,事后得知,“单位知道杨杰得了重病仍在工作,是给他配了车的,但我这个老同学永远都是自己的私事从不动用公车。”

  房子要还贷款,看病又要钱。有好几次杨杰家中拮据,还是凑出父母的公积金去医院治疗,但这些他从不愿说。后期选择治疗方案时,亲戚朋友给的建议是去美国、去北京,但私下杨杰则在了解安医附院的一个实验性项目,因为这个实验项目是免费的,即便到最后,他也不愿意增加家人的负担,更不想增加单位的负担。

  “我们还年轻,年轻就要奋斗不止”

  杨杰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们不能对自己松懈,一旦松懈,就不会前进了。我们还年轻,年轻就要奋斗不止。”这句话为很多迷途人指引了方向。工作之余,他便不再是“领导”,而成了大家交心的朋友。

  江淮晨报经营中心副主任万备回忆道,2010年,他刚上班不就被委以重任前往南非采访世界杯。第一次出差就是大场面,杨杰便在出发之前给万备发来短信“不要有压力、开心就好、安全第一、身体第一”。这条短信万备保留至今。

  合肥晚报记者周洪的手机里也至今还保留着杨杰发来的短信。那是2016年洪水,他和同事临时接到任务去巢湖采访洪灾,杨杰给他发来短信,叮嘱“灾区采访,务必注意安全,不要冒险,安全第一”,并让他转告摄影记者们更要注意安全,拍照片时注意脚下。

  总熬夜的他却总劝人“多休息”,体恤下属、主动担当……这是与杨杰共事过的同事、朋友,对他作出的一致评价。

  刚进合肥晚报才一年的年轻记者卫晓敏在得知杨杰逝世的消息后,写下了《长大后,你有没有为一个人的离开而泪目过》的悼文。

  “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整个人看起来很温和。是他让我觉得报社是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他给与了我们最宽厚的待遇,他坚持让我们坚守在自己喜欢的新闻岗位。”

  “有时候在报社看到杨总,他总对我微笑,那个笑容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记者 吴洋)

编辑: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打造专业化团队 推进高质高效春耕


发布于2024-03-25 06:34:23

春风送岗位 “职”达家门口


发布于2024-03-25 06:33:24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