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劳模工匠故事】

  • 2022-03-23 06:25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苏艺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农为国本,食乃民天。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粮食安全保障至关重要,安徽省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吴险峰对此体会尤为深刻。30多年来,他躬耕于农业科研沃野,专情于水稻育种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把科研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1988年,在父亲的感染下,刚刚16岁的吴险峰就开始参加南繁育种工作,开启了他南繁育种30多年逐梦。为了完成省科技攻关课题——加速水稻品种世代进程,每年秋季,吴险峰就像“候鸟”一样背着亲本种子,年复一年奔波在安徽广德与海南三亚的两个盛夏之间,进行水稻新品种的“南繁北育”。

  位于海南的南繁试验田与袁隆平院士育种团队同在一个农场,吴险峰因此有幸近距离接触到袁隆平院士,近距离地向他请教育种知识。1991年的4月,吴险峰在田间向袁隆平再次汇报广德农科所在两系杂交稻选育科研进展时,听完汇报后的袁隆平高兴地在吴险峰的笔记本留下亲笔赠言:“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四大要素”。从而也坚定了吴险峰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受益终身。

  和其他科研活动不同,水稻育种是以田野为实验室,吴险峰带着一支笔、一本记载本、一把独脚木凳、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架天平等一些较原始工具,来进行试验数据的采集、记载、比较。一年360余天,除了特殊的天气环境,一般每天都要在田间工作十多个小时。给水稻杂交进行人工授粉,必须要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进行,吴险峰每天都是一大早就迎着热浪钻进水稻试验田里,这项工作不但辛苦而且还要极其细致,不亲自做印象就不深,做育种的,要和时间赛跑,万一有了差错,一错就是一年,特别是一些珍贵资源,错过了季节就是一年,这是输不起的。

吴险峰在三亚进行水稻人工杂交授粉。图片来源:广德市文明办.jpg

吴险峰在三亚进行水稻人工杂交授粉。图片来源:广德市文明办

  从吴险峰踏上农业科研从事杂交水稻选育至今已有30多年。“南繁北育”的前20年,吴险峰几乎都在海南过春节,当别人与亲人团聚之时,而他却独自一人远在天涯海角的试验田里,或忙着栽插,或拿起铁铲田间放水除草,或观察水稻性状,记载相关试验数据。由于当时的通信条件所限,一封书信也要十天或半个月,远在天涯的吴险峰亲身经历了什么是家书抵万金的内涵。“只顾稻子不顾家!”这是妻子和女儿常有的抱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00-2021年期间,吴险峰选育的三系不育系广香5A、两系核不育广选S、广18S,通过了安徽省专家鉴定。两系杂交中籼广两优4号、荃两优德占、C两优德占;优质抗病晚粳广粳糯2号、广粳16、广粳8号等10多个水稻品种通过省级鉴定和审定,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的水稻育种事业在资源创新、品质改良、产量提升和抗逆育种方面作出贡献。

  除了潜心科研,吴险峰还致力于优质良种的推广。他根据不同生长季节,每年面向群众田间现场技术指导20多次,讲解水稻栽培技术及杂交水稻育种知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举行的科技咨询、科技下乡和科技扶贫等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助力脱贫攻坚。

  寒暑不惧,矢志不移。吴险峰心系农民、潜心科研,脚踏实地、孜孜不倦,把辛勤汗水挥洒在广袤的田野,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水稻育种科研事业。“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育种人要不断努力,选育水稻品种是不断探索、无止境的。做好水稻育种,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更是我的信仰!”带着这份不变的信念,吴险峰再次出发,在那片葱翠欲滴的试验田里,有他的希望和梦想。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记者 苏艺)

编辑: 杨杨
推荐阅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