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 2022-08-19 02:35
  • 来源: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 作者: 汪应智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立秋时节,由于天气炎热,降水减少,在升金湖杨峨头管护点,可见部分滩涂露出水面,草木因高温而略显枯黄。但仍有数不清的白色水鸟在湖滩边嬉戏,展现着灵动的身姿。

  升金湖鸟类

  升金湖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西南部池州市境内,因素有“日产鱼货价值升金”之说,故名“升金湖”。升金湖还有“中国鹤湖”之称,是中国主要鹤类越冬地之一。

  “现在每年有12万只候鸟来我们这里过冬,数量越来越多。”张忠建是升金湖杨峨头管护点的一名巡护员,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当了16年的渔民,亲眼见证了升金湖的生态变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升金湖大兴围网养殖,渔业过度发展,长江鱼群洄游受阻,生态环境遭到不断破坏,水质下降到Ⅳ类,越冬候鸟也一度锐减到3万只。

  升金湖杨峨头管护点

  为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池州市委、市政府将原分属市区县三方管理的升金湖主湖面收归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统一管理,推进升金湖退渔还湖、退耕还湿,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与升金湖生态保护协同共生。

  池州市县区共投入4亿多元开展了“清湖”行动,拆除人工养殖围网75万米,拆解船只2300多艘,安置专业渔民1331名,清退工业企业11个。经过不懈努力,使升金湖保护区核心区实现了“三无”(无网、无船、无人),越冬候鸟数量开始逐年增加。

  为保障周围农户收益,对于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不能养殖、种植的水面和耕地,按每亩200元、550元的标准发放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金,累计发放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金3800万元。并引导农户发展优质农业和生态旅游,在湖区示范种植莲藕、茭白、荸荠等水生经济作物3700亩,促进农民增收。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还与安徽大学共建国家湿地生态学长期科研基地,为升金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创新支撑,升金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已列入长三角一体化重点项目清单。

  升金湖生态整改成效显现,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湖泊自净功能不断增强,水质稳定在Ⅱ类、Ⅲ类。“现在包括子女就学、老人就医这一块比较安稳,通过自己这几年工作,升金湖水质、环境得到了改善,很自豪。”张忠建说。(记者 汪应智)

编辑: 叶广冬
推荐阅读
守土尽责 不负青山


发布于2023-06-07 05:44:45

“双抢”!


发布于2023-06-06 17:30:55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发布于2023-06-06 06:10:28

你好,长三角


发布于2023-06-06 06:10:27

一体化 高质量


发布于2023-06-06 06:10:26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