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 2023-06-05 06:30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b73adb47-200d-4277-9958-902315784821.jpg

  5月31日,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国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职工在赶制新能源圆柱电池。特约摄影 王文生 本报通讯员 丁刘彬 摄

e845d67f-0d45-4f95-a4ea-e60fe2c663a2.jpg

  5月30日,滁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企业服务窗口为一家民营物流企业办理业务。本报通讯员 方好 摄

  改革,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市场容量最大的区域之一,一直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

  新时代背景下,面向高质量发展,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沪苏浙皖协同一心,在长三角区域着力破解各领域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争做改革先锋,勇筑创新高地。

  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要消除行政壁垒、打破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近年来,长三角市场规模不断壮大,软硬件基础不断夯实,有力支撑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瞄准更便利、更快捷、更高效,长三角敞开市场准入“一扇门”。创新“互联网+窗口”服务模式,构建经营主体登记注册“跨省通办”服务体系,实现经营主体登记、工业产品许可、食品生产等50余个事项在长三角地区的“一网通办”;上线长三角经营主体基础数据库和可视化平台,建立健全经营主体登记信息共享机制、电子营业执照跨地区互认应用机制、市场监管登记许可事项“一网通办”机制、外国企业公民公证认证互认机制等,深化市场准入准营退出规则体系建设,加快实现了企业开办、企业注销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管理等标准统一,有力促进了市场准入改革在长三角四地“齐步前行”,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前提。今年初,一市三省的市场监管局联合出台《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和从轻减轻处罚规定》,推动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统一执法尺度和裁量标准,提升区域执法办案一体化水平。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长三角加强市场治理协同联动,统一执法标准,用同一把“标尺”筑牢维护市场秩序的“防火墙”。聚焦执法协助、联动、互认,推动调查取证、专项行动、证据援用3个“一体化”,自2019年联合签署全国首个区域性市场监管联动执法实施办法以来,持续强化反垄断、价格、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联动,完成异地案件(线索)协查累计20余万件,实现生产、销售多环节、全链条打击,保障了长三角市场环境更有活力、更加有序。围绕网络监管、广告监管等重点领域探索跨区域共治,出台长三角电商平台“规范指引”和“服务合同范本”,上线长三角“网购(订餐)大家评”,统一“三品一械”广告审查标准。加快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放心、质量领先、满意消费、示范引领”的长三角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为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提供了有力保障。

  共塑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三角统筹推进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打破各地行政区划壁垒,创新制度设计,重塑服务标准,再造审批流程,建立一体化的营商环境。上海牵头组建专班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跨区域数据共享应用、业务标准互认、流程优化再造,目前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

  示范区引领创新改革

  不久前,在苏浙皖交界处的安徽广德市,“长三角(一地六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联合执法队”揭牌成立。这是“一地六县”合作的最新成果。

  打造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担起“先手棋”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围绕环保、产业、金融等多个方面,一市三省推选试点城市,合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引领创新改革。

  落实国家发展战略,2020年,三省一市就共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形成共识,“一地”,指的是上海光明集团绿色发展基地(白茅岭农场);“六县”,包括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安徽省宣城市的郎溪县、广德市。“一地六县”地缘相接、文化相亲,具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如今,安徽广德、郎溪与江苏溧阳已累计推出“跨省通办”事项114个,涵盖企业开办、新生儿入户等高频服务事项;广德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与长兴、安吉两地对接,将“跨省通办”合作机制覆盖“一地六县”全域。2022年,宣城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508个,其中来自沪苏浙地区投资项目405个,约占80%。

  今年初,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共建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域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5座城市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着眼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互动,紧扣科技高水平供给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以金融支持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纵深推进,探索形成了一批跨界协同发展试点经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推出两批八大类73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G60科创走廊”建立“跨区通办”窗口,投放企业登记自助终端,实现经营主体登记注册异地申请、异地领证……种好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如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宁马宁滁等一批跨界区域率先突破,长三角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从项目协同走向一体化制度创新,为全国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作出示范。

  协同探索重点领域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亟须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制度基石。

  建设科技创新基础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长三角深化跨区域联合攻关,初步实现部省(市)任务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三位一体”,打破了长三角区域多年以来的壁垒;在组织方式上,以“揭榜挂帅”方式,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去年11月,15项纳入首批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超过40家的长三角高校院所、企业参与,汇聚了复旦大学、之江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优势科研力量。

  推进民生成果惠及全民的民生制度改革,长三角地区深入推进社保服务一体化,自去年10月1日起同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居民服务“一卡通”,探索“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在示范区率先打造敬老“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如今,长三角教育、公安、民政、人社等领域约100项政务事项支持凭卡办事,区域所有城市公交地铁、1717个文旅场馆支持社会保障卡通用,人社、财政等领域待遇补贴通过社保卡直达个人,41个城市近1万家医疗机构支持凭医保卡就医。

  在金融领域推进金融信息共享。长三角共建“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评价定性指标体系的基本统一和绿色金融评价工作“线上化”,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一体化发展。截至2022年末,安徽绿色贷款余额6220.7亿元,同比增长47.6%。同时,长三角持续加强区域金融稳定信息和经济金融统计信息共享,积极推动房地产、反洗钱、外汇、征信等领域合作监管,共同防范区域风险。

  完善促进生态文明的基础制度,长三角共助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划定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7.71万平方公里;引导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转移,岸电覆盖率和使用率显著提升;培育绿色制造标杆企业,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和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选取部分城市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探索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0%,较2018年上升7.3个百分点;PM_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26.2%,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为92.1%,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编辑: 陈邦银
推荐阅读
科学岛上“种太阳”


发布于2024-05-04 03:12:10

逐梦西部天地宽


发布于2024-05-04 03:12:10

@青年民警,今年五四这“young”过


发布于2024-05-04 00:34:01

茶产业托起大别山区乡村振兴梦


发布于2024-05-03 06: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