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 2024-02-07 10:25
  • 来源: 安徽文明网
  • 作者:

  刘学文,男,1947年2月生,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鸦窝村村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大鼓”传承人。他27岁学习大鼓书,很快便能独自登台说书;43岁在水泥厂上班时不慎烧伤双眼导致双目失明,但他并不气馁,用耳朵搜集素材、学习新知识,提升说书技能。46年来,他遍访村民,充分汲取民间语言养分,创新、改编鼓书,累计推出作品100余个,义务演出2000余场,在说唱中传播党的好声音,弘扬生活真善美,受众达2万余人次。曾获评省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省“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滁州好人”等荣誉。

刘学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党的声音传遍乡村大地。资料图片

  苦心学艺眼失明 不负热爱寻光明

  刘学文出生曲艺世家,父亲刘家才是常山庐剧团一名艺人。在家庭氛围熏陶下,刘学文从小便酷爱曲艺。

  1973年腊月三十,正值章广镇常山街道(原常山乡)逢集,“安徽大鼓”名艺人陈天怀来表演说唱大鼓书。16岁的刘学文当场就被这种独特新颖的表演艺术深深吸引住,看完表演仍不舍离开,恳求陈天怀收他为徒,但因表演日程安排紧张,演出刚结束,陈天怀就带着班组匆匆离开了。之后逢集的日子,陈天怀常来表演。1974年临近端午的一天,陈天怀又来到章广镇表演,演出结束后,刘学文再次请求拜师学艺,陈天怀被他的精神打动,“你要真想学本事,就来肥东县陈集乡找我!”这句话,让刘学文开心了一整天。

  第二天一大早,刘学文就踏上了求学路,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吹日晒,这一学就是3年。陈天怀对这位勤学苦练的徒弟非常满意,毫无保留地教授他说唱大鼓的技巧,还慷慨解囊包揽了食宿。1977年,刘学文不负所望、学有所成,正式登台说书。

  1990年,刘学文在常山水泥厂当班时,不慎烧伤双眼,造成双目失明,然而他没有放弃对大鼓书的深深热爱。看不见,就靠耳朵听,收音机、MP3成为刘学文学习的主要渠道。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只要空闲,全部用来听书。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听,认认真真磨,知识、技能全部渗透在刘学文的心里。他想:“眼睛虽然失明,可只要坚持学下去,文艺的传承就是一片光明。”

  创新说唱大鼓书 “乡音”如水润民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各位父老乡亲喜欢听书,给我捧场,我心里乐呵”。不论是鸦窝村的村民还是慕名邀请刘学文去演出的邻村听友,无论是农忙农闲,还是夏夜冬天,只要有村民想听,刘学文都带着大鼓去说唱,渐渐形成了村民们“点餐下单”、刘学文“送货上门”的说唱形式。

  失明后的刘学文还经常参加公益演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坚持着大鼓“曲艺梦”,村民们在认识安徽大鼓这门曲艺的同时,更听出了一位盲艺人在圆梦路上的坚韧执着和不悔初心。

  为拓展大鼓书的艺术表现能力,刘学文经常走村串户询问一些经常听大鼓的老观众的意见,将唱腔技巧和本地方言结合起来,通过本地口语化的说唱方式,让村民想听大鼓书、听懂大鼓书。在说唱内容上,他不断挖掘创新,汲取民间语言养分,进行创新和改编,整理出了《报母恩》《孝敬老人美名传》等一些经典老作品;他将大道理说唱成小故事,创作《残联惠残民生暖人心》《鼓书说唱话振兴》《二十大精神指航程》等一批新曲目,唱出党的好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了村民们精神文化生活,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吸引了人民网、新华社、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前来,对刘学文和他的作品深入报道。

  坚守说唱40余载 不辞长作传承人

  “安徽大鼓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流传近400年,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不能让它失传了。”这是75岁的刘学文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不仅是安徽大鼓艺术创新的传承者,更是鼓曲艺术的教授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路上他不遗余力。

  让更多人学习安徽大鼓,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近年来,刘学文免费培训学员80余人,正式收徒5人。鸦窝村程翔是刘学文的徒弟,2018年,他刚来到村里工作就跟着刘学文学艺,现在已经能跟着师傅的鼓点说唱了,村里的大小活动,经常看见师徒二人在百年枫杨树下说唱大鼓书的身影。刘学文始终坚持“人多人少一个样、环境好坏一个样、有酬无酬一个样”,46年来,他深入村(社区)、学校进行义务演出,累计推出大鼓书作品100余个,演出2000余场,听众达2万余人次。

  头发渐白的刘学文执着地传承说唱大鼓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安徽大鼓,越来越多的村民不仅仅喜欢听大鼓,更愿意跟着刘学文学唱大鼓。近年来,他走进章广镇老年学校和乡村学校少年宫,举办培训班,义务教授镇域内老年人和孩子们学唱大鼓书。镇、村里的老人积极性都很高,孩子们也很喜欢跟着刘爷爷后面学唱,让原本渐行渐远的乡村“大鼓”在章广这片红色土地上绵延不绝、余音袅袅。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刘学文是乡村文艺的“守望者”,他用倾尽一生的执着与坚守服务乡间,用大鼓铿锵动人的力量,让乡村文化得以留存,得以薪火相传,激荡起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动人旋律。

编辑: 赵娣
推荐阅读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十二不准”


发布于2024-05-06 10:04:24

“西溪南”游人如织


发布于2024-05-06 06:02:01

奋斗的身影


发布于2024-05-06 06:01:59

“红五月”拼出加速度


发布于2024-05-06 06:01:56

【文化视界】万古存真徽墨香


发布于2024-05-06 06:01:51

武王墩 跨越2000多年的发现!


发布于2024-05-06 06:01:50

奋楫蓝海,壮大新兴产业


发布于2024-05-05 02:06:22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