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宿州 > 宿州视频

中安在线   2022-06-20 15:02:13   来源:拂晓新闻网    作者:   编辑:贾良月

喜报

  长褂、长裤、运动鞋,再加一顶草帽……6月10日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吴兰云就已收拾妥当,前往宿州市农科院试验田,开启了繁忙的一天。

  亩产量达883.6公斤,创安徽省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高产纪录!此前,在萧县永堌镇窦庄村“皖宿1510”示范田测产现场,专家组公布了最终结果。这个品种,就是吴兰云培育的。

  看到自家“孩子”表现如此优秀,吴兰云感到欣慰。这一刻,她整整等了18年。

  18年的时间,足以让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也让满头青丝的吴兰云两鬓斑白。这期间的艰辛和孤寂,一般人很难忍受,她却甘之如饴。

坚持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10%—30%,重发年份甚至达70%—80%,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为了攻克这个难题,2003年春,作为小麦育种专家的吴兰云开始了18年的清苦之旅。

  她先是选用本地一个高产品种和河南一个抗病抗寒品种进行杂交组合,并于同年秋天播种。麦苗出土后,她几乎每天都要到试验田记录长势。

  一年又一年,经过6年的田间试验,麦种的抗病性稳定下来,但产量并不理想。

  怎么办?是继续,还是放弃?吴兰云苦恼了好多天,最终决定:坚持!

  她选取其他高产小麦品种,与自己优选出来的种子进行再杂交组合,分别试验。

  秋种夏收,又一个6年过去了,直到2015年,新品种才实现既抗赤霉病又高产的目标。但此时的吴兰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个新品种株高85厘米,与农民喜欢种植的75厘米株高不相符合。

  “得不到农民的认可,这个品种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但如果就此放弃,我不甘心。”吴兰云说,她选择了一些表现优异的种子,抱着一丝希望送往国家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进行检测,并为其取名“皖宿1510”。

  2016年5月,送往湖北武汉、陕西杨凌和江苏扬州3个检测点的结果出来了。专家们一致认为:“皖宿1510”在抗小麦赤霉病方面表现突出,建议参加黄淮麦区的大区试验。这个好消息坚定了她继续研究的信心。

  随后,“皖宿1510”连续5年参加国家小麦联合科研攻关大区4省25个县的试验种植,于2021年通过了国家审定。该品种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通过国审的半冬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省植保专家组组长丁克坚评价:“皖宿1510”表现出优良的赤霉病抗性和较高的产量水平,有望成为皖北片区乃至整个黄淮南片区抗赤霉病的小麦主导品种。

匠心

  6月10日早晨,吴兰云走进试验田,拔下一个麦穗,用手搓了搓,迎风一吹,麦芒和麦壳飘落下来,手心里只剩下饱满的麦粒。

  “一穗大概有四十五粒,还不错,今天这块田要拔2000穗。”吴兰云用笔在卡片上写下品种和拔穗数量后,又去指挥工人收割。

  炽热的阳光下,机器轰鸣,秸秆飞扬,田间一袋袋装好的小麦“诉说”着丰收。

  长时间户外劳作,吴兰云汗流浃背,头发一缕一缕贴在黝黑的脸庞,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直到晚上10点才回家。

  麦收结束,一捆捆带有标记的小麦被送往种子库,等待接下来的“考试”。

  “株高75,成穗8,淘汰其中1穗,选其中7穗。”6月14日上午,在市农科院种子库,吴兰云一边用长尺测量小麦高度,一边对旁边做记录的同事说。

  选好麦穗,搓下麦粒,记下粒数,用天平称重,放进信封,写上品种、粒数和重量,吴兰云完成了一次考种。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像这样的工作,她每天要做四五十次。

  “这个信封装了346粒种子,是去年一粒麦种的收获。明年这些种子播下后可以收四五斤,再种后能收500斤朝上。”言语间,吴兰云充满了憧憬。

  不过,这包种子只是通过了本轮 “考试”,接下来的数据整理中,如果它比同类在产量三要素(母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表现差的话,还是会被淘汰的。

  “优中选优的过程,将持续到10月初种麦前。本年度表现好的,下一年如果表现不好,仍会被淘汰。”吴兰云说,选育良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皖宿1510”经过18年“磨砺”才通过国审。相比有些辛苦了一辈子也选不出心仪种子的同行,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追梦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

  35年前,吴兰云从安徽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怀揣“育得良种慰苍生”的梦想,来到宿州市农科院工作。她放弃了无数个节假日,把汗水洒在麦田,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着每一粒种子。

  吴兰云说,去年准备参加国审时,自己在麦田选穗,因为天热出了一脸汗 ,就用袖子抹了一把,当时没啥感觉,谁承想第二天早晨右眼肿得像桃子。去医院就诊,医生从她眼里取出一根2厘米多长的麦芒。“医生说我视网膜受损,至少要休息3天,但‘1510’穗行正在决选中,咋能停止,所以我滴了点眼药水,又下田了。”

  35年麦田追梦,35年孜孜以求……吴兰云主持选育的小麦新品已经有4个通过国家审定、5个通过安徽省审定。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但选育一个小麦新品种,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吴兰云告诉记者,她每年都会做两三百个麦种杂交组合,但最终能够被选中并在下一年试验的也就一两个。就像“皖宿1510”,她觉得还有不足,杆有点高,今年会从中选一些个头矮的继续试验,让这个品种好上更好。

  “选育良种,永无止境。我还年轻,在有生之年,要选育更多、更优质的品种,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牢,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58岁的吴兰云这样表示。(记者 王云 孙登峰 董虎 李雨晴 尹传忠)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