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18-09-13 23:11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顾继月

穿线、倒针、补针,王家坝就业扶贫工厂内,工人们的缝纫机哒哒哒有节奏地响。

贫困户郑继影实现家门口就业。

返乡创业青年王恒亮把“接您回家,助力家乡经济发展”的心愿写在了箱包上。

  中安在线、安徽文明网、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屋外秋雨蒙蒙,屋内一派忙碌,穿线、倒针、补针,缝纫机哒哒哒有节奏地响。9月13日上午,在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镇就业扶贫工厂内,几十名工人正低头脚踩缝纫机制作箱包,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一派紧张忙碌景象。

  “这种手工制作的原理简单,我培训几天就会了,一个月做下来能赚3000多块钱,关键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小孩,这样的扶贫政策可真好!”贫困户郑继影家住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对如今家门口实现稳定收入的工作和生活深表满意,她告诉记者,“扶贫车间”大大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不仅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挣钱,更是获得了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信。

  位于淮河上中游结合部的阜阳市阜南县,襟带颍淮,承接豫皖,是三国名将吕蒙故里、中国柳编之都,也是著名的“王家坝精神”发源地。由于地势低洼、开闸泄洪等地理历史渊源,这里也是贫困人口多、贫困比例高、贫困程度深、返贫几率高的沿淮防汛重县和国家级贫困县。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改变现状,阜南县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本地小作坊主和外出务工人员利用闲置土地和房屋创办小型“扶贫车间”,吸纳周边贫困人口和留守老人妇女就业,为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及防止脱贫后再返贫提供坚强保障。

  “在我们这,大部分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一些妇女和老人留在家里。而这些留守妇女和贫困老人除了在家种地,无任何收入来源。如何让这一群体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钱补贴家用,是个问题。”阜南县扶贫办副主任刘嘉豪告诉记者,“就业扶贫”作为重要议题被提上日程,“就业扶贫车间”的顶层设计在县委县政府决策下顺利出炉。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就业增收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阜阳县“就业扶贫车间”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优势,利用镇村闲置土地及房屋,在贫困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厂房,适宜贫困人口中留守人员、高龄老人和符合技能条件的残疾人就业。

  以王家坝就业扶贫工厂为例。该扶贫工厂由返乡创业青年王恒亮创建,地址选定在王家坝镇保庄圩内,主要生产各式箱包、书包、文件包、资料包、儿童卡通包及其他工艺品。“2015年创建初期,得到县里大力扶持,解决了厂址厂房等基础设施难题,如今发展走上正轨,工厂初具规模。”王恒亮告诉记者,目前主体厂房拥有员工56人,其中23人是贫困户,产品远销国内外,供不应求,2017年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

  距离王家坝就业扶贫工厂不远,龙王乡合胜村“扶贫车间”内,34岁的车间主管李倩正和女工们讨论着手工礼品的制作过程。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女工经培训以后,可以将材料带回家,在家兼职工作,计件赚钱增收。

  如今,小小的合胜村扶贫车间一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带动了周边100名村民就业,帮助了35户贫困户解决了就业脱贫问题,增加了合胜村集体收入4万余元。

  李倩高兴告诉记者,扶贫车间打工,与自己过去东奔西跑的打工方式不同,这种稳定的上下班节奏,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有规律,在挣钱的基础上,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看着最初的投入有了回报,王恒亮也更积极筹划着扩大规模,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再过几个月会建成更现代化标准化的厂房,新增五条生产流水线,容纳300多人就业,贫困户优先选岗就业,更大限度解决贫困村民就业难的问题,积极助力精准脱贫。”王恒亮对未来充满信心。

  把扶贫车间建在贫困群众身边,将民营企业的扶贫力量有效引入贫困村,调动了村民的创造性,优化了城乡资源配置,是阜南县实现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刘嘉豪表示,截至目前,阜南县共建立“扶贫车间”125个,共带动贫困户就业825人,带贫率为36.86%,贫困户每人每天收入在60-160元,基本满足了生活保障。

  除了制作礼品盒子、手工箱包外,电子产品、木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产品“扶贫车间”分布在阜南县各乡镇。下一步,该县还将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进这里创办“扶贫车间”,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记者 顾继月)

编辑: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打造专业化团队 推进高质高效春耕


发布于2024-03-25 06:34:23

春风送岗位 “职”达家门口


发布于2024-03-25 06:33:24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