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01-21 05:37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范克龙

  巍巍大别山,群山嵯峨,绵延约380公里,如一条巨龙静卧在皖鄂豫三省交界处,这里也是深度贫困的主战场。我省大别山革命老区主要包括六安、安庆2个市10个县 (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历史条件,大别山区深山区与库区叠加交错,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成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20%。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我省加大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力度,强化要素保障,集中资金、项目、产业、人才等各方面资源向贫困县倾斜,集中火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随着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落地生根,老区迎来了新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出了脱贫攻坚的靓丽答卷。

  抓融合、搞旅游,贫困山区变景区

  冬日的大别山,群山如睡。走进马鬃岭脚下的金寨县大湾村,村口的一间破旧土房惹人注目,这里是村民陈泽申家的老屋。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曾在这个院子里与乡亲们围坐着话家常、谈发展。如今,老陈虽已搬迁了新楼房,但老屋依然保留,而且还成为红色旅游的打卡地。

  今年72岁的陈泽申,曾是大湾村的重度贫困户。如今老陈的生活大变样,种草药、做保洁、“干导游”……干劲越来越足。

  “游客来了,我带他们到茶园采茶,教他们炒茶。”老陈告诉记者,他现在在村里的游客中心干些杂活,旅游旺季还客串“导游”,月收入2000多元;村里还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个月收入500元;后山还种了几亩中草药,一年下来收入可达4万多元。穷了大半辈子的陈泽申,现在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有了保障,日子越来越甜。

  2016年以来,大湾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党建引领促脱贫,产业为本促振兴,构建稳定脱贫增收长效机制,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走上了“茶旅融合、红绿结合”的发展道路,带动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上了一张满意的“脱贫答卷”。

  大湾村的发展,只是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成效的缩影。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六安市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领各项工作,围绕红色绿色资源做文章,高质量打好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战,农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减贫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顺利实现县摘帽、村出列、人脱贫。截至2020年底,六安市共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园区450个,八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66亿元,累计带动超40万贫困人口增收。累计建设扶贫车间163个,开发保洁、保绿、护林等10多种公益岗位,实现近4万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挪穷窝”、迁福地,培育产业能致富

  太湖县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山区、重点库区和大别山脱贫攻坚片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破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该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牛鼻子工程”,坚持高位谋划,高强度推进,“十三五”期间,共有1820户6298位贫困群众搬进新居。

  詹绪旺是太湖县刘畈乡马畈村永丰组易地扶贫搬迁户,他们一家5口人从交通不便的半山腰搬到了村部附近,住进了干净敞亮的新房子,詹绪旺夫妻俩还参加了县、乡组织的养殖和种植技能培训。如今,夫妻二人兴办了养猪场,存栏生猪200多头。同时,承包开发荒山500余亩种植毛竹,2020年收入10万多元。夫妻二人还与他人合伙,在村部附近创办了农村电商园,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土特产品,把产品变成商品,把收成变成收益,带动40多名贫困人口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搬得出、稳得住,最终的目的是能致富。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易地扶贫搬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太湖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原则,创新易扶后扶产业发展载体,将产业培育与安置点建设作为整体联动打造,先后投入易扶资金4460万元,新建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工厂26个,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租赁收益项目15个,覆盖收益群众852户、受益3000元/年,并提供246个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岗位。

  大别山深度贫困区多位于深山区和库区,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度大,这里是我省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区域。“十三五”期间,我省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建成集中安置点869个,累计建成安置住房26848套,8.5万贫困群众搬进新居。其中,大别山区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涉及六安、安庆2个市11个县,搬迁人口57932人,占全省总量68.1%。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奔小康才是目的。我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集中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社区治理以及搬迁后当地产业发展等问题,切实增强易扶户种植养殖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通公路、强电网,老区旧貌展新颜

  霍山县磨子潭镇位于霍山县东南部,大别山腹地,以前交通闭塞,山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一条条“旅游路”“产业路”通村达组,当地围绕乡村旅游做文章,开农家乐、建民宿客栈,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磨子潭镇宋家河村的曹必兴前两年因病致贫,生活一度困顿。随着门前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的开通,老曹也办起了农家乐。 “现在每逢节假日,游客扎堆,我的小店一天能接待四五桌游客,收入两三百元。 ”老曹告诉记者,不少游客吃完饭,再带上几斤茶叶等土特产,以往卖不掉的山货,现在足不出户就卖出去了。

  贫困地区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六安市已经实现所有行政村通4.5米宽水泥路、城乡公交一体化、光纤到村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全市县域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分别达99.85%、99.99%,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

  在安庆大别山区,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目前,该市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11万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0.77万公里,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人居环境水平显著提升,困扰贫困地区群众多年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和住危房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 范克龙)

编辑: 刘贤辉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