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省委政策研究室主要负责同志就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有关文件答记者问

  • 2021-04-19 05:11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安徽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有关文件。为什么要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总体考虑是什么?主要任务有哪些?文件有什么突破性举措?记者就此专访了省委政策研究室主要负责同志。

  问: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答: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对科技创新进行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书记果断作出“加强体系化竞争力量”的重大决策。省委第一时间对标对表,明确提出“规划和启动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的部署安排。省委政研室会同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组成联合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起草文件。文件起草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专题研究,提出重要意见,亲自修改把关。文件前后历时四个多月,经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安徽科技创新工作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从政治意义看,出台文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重要指示的责任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在今年考察福建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要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出台文件就是要自觉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发挥安徽科技创新优势,深化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安徽路径,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安徽贡献。

  其次,从时代意义看,出台文件是发挥左右逢源双优势、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要求中部地区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安徽作为横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唯一省份,优势得天独厚、机遇千载难逢。出台文件就是要把分散在各层次各领域的创新要素聚合起来,系统布局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和中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在 “左右逢源”中乘势而上。

  再次,从实践意义看,出台文件是加快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发展所需。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重要讲话中指出,“十四五”期间继续往前赶,主要看后劲,关键靠创新,安徽这方面应该是有自信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总书记要求,始终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一是创新平台“立柱架梁”,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组建运行,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二是创新成果“并跑领跑”,“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嫦娥钢、质子刀等一批重大成果相继问世,华茂生产的国旗插上月球,智飞龙科马新冠疫苗紧急投入使用;三是创新土壤“厚植丰沃”,“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大市场加快建设,累计发布创新成果近500项,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当前,安徽发展正处于“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关键阶段,紧一紧就能创造“安徽震撼”;松一松就会留下 “安徽遗憾”。出台文件就是要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把安徽创新优势转化成发展胜势。对安徽来说,这既是制胜之道,也是战略之举。

  问:文件制定的总体考虑有哪些?

  答:总体有四个方面考虑。

  一是落实中央部署。文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国策,聚焦“四个面向”,聚焦中央部署要求,聚焦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省战略、科教兴皖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努力建设高峰与高原相得益彰、创新与创业蓬勃发展的创新安徽。

  二是体现安徽特色。 “十三五”时期,安徽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主要指标保持全国先进、中部领先,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工作格局。文件立足安徽科技创新的现实条件、实际需要和发展定位,提出了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政策举措,着力构建符合安徽实际、体现安徽特色、彰显安徽优势的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力求既尊重创新规律,又扬皖所长、积极进取。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制约安徽科技创新的堵点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40多家省直部门、16个省辖市和相关专家意见,研究梳理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等方面突出问题,在文件中都给予了回应和体现。

  四是坚持开放胸怀。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文件把解放思想贯穿科技创新全过程和各领域,对标沪苏浙和全球科技创新标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前瞻性视野,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谋划提出一系列突破性举措,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集聚各类创新资源。

  问:文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文件分8大板块共30条。

  第一板块是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文件认真对照国家及安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到2025年,力争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并争先进位,初步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型省份;到2035年,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建成高水平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总体目标。同时经反复测算,提出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年增长9%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8%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1.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00家以上等量化目标。这些目标既积极有为又实事求是,体现了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相统一。

  第二板块是构建以“五个一”创新主平台为支撑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安徽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也理应有更大作为。文件提出以国家实验室为内核、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石、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载体、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打造“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升级版,努力汇聚形成强大战略科技力量。

  第三板块是构建以基础研究十年行动为抓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当前,我们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还是基础理论和研究跟不上。文件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提出加强“双一流”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建设全国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支持省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学科面向全球遴选学术校长、学术院长等举措,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

  第四板块是构建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为牵引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一刻也离不开科技支撑。文件提出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聚焦“卡脖子”重点领域,健全“揭榜挂帅”攻坚机制,坚持创新不问“出身”,广撒英雄帖,高贴悬赏榜,赋予揭榜主体充分的自主权和资源使用权,形成企业出题、科技答题的良性循环,努力让攻下的“榜单”成为市场的“订单”,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第五板块是构建以 “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为方向的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体系。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文件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规律,提出依托安徽创新馆建设科技大市场,赋予安徽创新馆科技成果挂牌、拍卖等交易功能,打造全省统一的线上一体化运营平台,办好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推动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

  第六板块是构建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为依托的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举措。文件提出常态化开展对标沪苏浙学习活动,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推动沪宁杭合产业创新带建设,支持合肥、芜湖、宣城参与建设G60科创走廊,协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协同开展科技攻关,提升引领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策源能力。

  第七板块是构建以“高精尖缺”为重点的人才支撑体系。创新决胜未来,人才关乎成败,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文件提出探索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一区一策”加强薪酬分配,重奖重大成果首席科学家和创新团队,为顶尖高端人才提供专业实验室定制,优先安排子女在本地基础教育阶段任意学校就学,在指定三甲医院为其本人和配偶、直系亲属开设就医绿色通道等突破性举措,就是要向社会宣示,江淮大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第八板块是构建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保证的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党的领导是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文件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方面,既提出加强财政资金统筹、逐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又坚持以市场的逻辑谋划创新、用资本的力量撬动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加大科研投入,健全普惠金融大数据平台,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挂牌上市。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方面,提出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探索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制定勤勉尽责规范和细则,经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认定免责的,其他部门互认,防止出现 “一腔热血搞创新,出了问题背处分”现象。文件特别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就是要引导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为‘科学家’办事就是办‘最科学’的事”的意识,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礼遇科学家,主动为科学家排忧解难,理直气壮地让有作为、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创新愉快。

  问:文件在政策举措上有哪些亮点?

  答:文件不仅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科技创新的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而且针对科技创新攻坚的难点痛点提出了很多突破性、原创性举措。据统计,其中属省内首次提出的举措约80处、在已有政策上深化的约95处。主要是解决四类问题。

  一是注重战略性,着力解决一些事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问题。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战略,也是安徽使命。省委、省政府立足安徽实际,积极助力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比如,安徽是粮食大省,也是种子大省和种子出口大省,重要农作物种子市场市值已达65.26亿元,居全国第三。文件提出制定种业强省行动方案,加强种业新技术应用和新品种研发、支持合肥打造“种业之都”等举措,努力为国家打赢种业翻身仗做出贡献。再比如,安徽拥有中国科大等110所高校,各类科研机构超过4000家,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文件提出依托中国科大、合肥科学岛、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建设,争取纳入国家“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头活水。

  二是注重突破性,着力化解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矛盾问题。科技创新既要解决技术上的 “卡脖子”问题,也要解决体制机制上的堵点痛点问题,文件在这方面作了创新。比如,针对科技创新组织领导机构交叉、功能重叠、合力不足问题,文件提出“一总三分”的领导架构,“一总”就是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领导小组;“三分”就是领导小组下设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造业创新3个专项小组,分别由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牵头,将五大创新平台、省级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和十大新兴产业纳入相应专项小组,进一步理顺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格局。再比如,针对科技资源分散、扶持政策交叉、资金多头奖补问题,文件提出统筹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领域补短板等,努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效能。

  三是注重实效性,着力破除一些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针对一些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借鉴兄弟省(市)做法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比如,过去基于集体利益优先原则,对职务发明人权益保护力度相对偏弱。文件提出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职务发明积极性。再比如,以往对科研项目管理较为繁琐,对科研活动造成干扰。文件提出优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实行审计、监督、检查结果互认,一个项目周期 “最多查一次”,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在征求意见中,各方面普遍给予好评。

  四是注重原创性,着力发掘一些过去没有深入研究的短板问题。随着科技创新深入推进,一些过去重视不够的问题开始显现,文件提出有针对性解决方案。比如,安徽缺乏技术经理人职业化团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成果公开规范交易。文件提出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可在转化净收入单位留成部分提取不低于10%的经费用于人员奖励和机构能力建设,努力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团队。再比如,安徽省属高校“高峰”学科较少,B+等级以上学科基础较为薄弱,与创新型省份建设不相适应。文件提出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安徽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冲刺A和A+学科,着力提升省属高校科研能力,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提供支撑。

编辑: 王腾飞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