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06-05 21:19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能够“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火种不灭

  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区域建立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鄂豫皖边界地区早期党组织分布示意图

  在鄂东地区,1921年11月,陈潭秋在黄冈县的八斗湾和陈策楼成立了两个党小组,不久后发展成为两个党支部。1923年、1924年,董必武先后组建中共黄安工作组、中共麻城工作组。

  黄安工作组

  在皖西地区,1923年冬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

  小甸集遗址

  在豫东南地区,商城、光山两县于1924年建立了党小组。

  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大别山区各地陆续建立起党的组织,点燃革命火种,开启大别山革命斗争新纪元。

  红旗不倒

  河南新县英雄山上,八面红旗构成红旗飘飘主题雕塑,象征着从鄂豫皖苏区的八支红军队伍。

  英雄山红旗雕塑

  从1921年到1949年,鄂豫皖苏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先后进行了五次反围剿和游击战役。在蒋介石“血洗大别山”的反复“清剿”中,鄂豫皖苏区始终坚持斗争,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经受住了残酷的考验。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烈士纪念堂

  “把最后一粒米送去当军粮,把最后一个儿子送去上战场,”是大别山区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写照。深厚的群众基础来源于苏区的为民执政。

  昔日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旧址

  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分给无耕地的农民耕种,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老乡,加入红军可以分到土地”的宣传标语,在书写于青砖墙上的《土地法令草案》中,兑现了承诺。

  土地法令草案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使用证》

  鄂豫皖苏区在党的建设、思想宣传、法制建设、财政工作、金融工作和教育工作等方面开了先河,在党史党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周恩来曾这样评价鄂豫皖苏区的游击战:“红军长征后,你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斗争,你们的功绩很大,你们在敌后保存这样一支红军队伍,这是很了不起的。”

  斗争不断

  在革命斗争中,鄂豫皖苏区走出了1位元帅、570位开国将领,200万人参与战斗,100多万人牺牲,书写了“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书丰碑”的传奇。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烈博物馆重点介绍的二十七名烈士,牺牲时平均年龄仅28岁。

  在敌强我弱,白色恐怖盛行的年代,革命意味着九死一生,意味着骨肉分离,意味着流血牺牲。

  红安歌谣

  女英雄晏春山被誉为大别山“江姐”。1935年5月,不幸被敌人抓捕。在敌人逼迫带路寻找大别山地区游击队的路上,她高呼口号、跳崖牺牲。

  晏春山

  许世友是大别山地区新县人。1927年,许世友在参加黄麻起义时,他的母亲被敌人抓走并遭到严刑拷打。许世友听到母亲被敌人抓走的消息后一怒冲天,写信给敌人头目李静轩,让他马上放人,不然让他血债血还。李静轩见信后吓得坐立不安,不得不把许世友的母亲给放了。

  在黄麻起义中,程儒香第一个将红旗插上黄安县城楼。后来,不幸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酷刑,但他毫不屈服。母亲前来喂饭时,昏迷中的他听到母亲的声音,用微弱的声音对母亲说:“娘,我死后叫乡亲们继续干!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上眼皮盖住眼睛,还割下他的耳朵和舌头,让他看不见听不到喊不出。程儒香受尽折磨后壮烈牺牲,年仅30岁。

  红军的故乡

  将军的摇篮

  鄂豫皖苏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

  二十八年火种不灭

  这种不屈的斗争精神

  坚定的理想信念

  将赋予我们更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出品:习习皖风全媒体工作室

  监制:张尚稳 杨飞

  文字:张岳

  图片/视频:程兆 李季

  编辑:马珺

编辑: 詹子系
推荐阅读
科学岛上“种太阳”


发布于2024-05-04 03:12:10

逐梦西部天地宽


发布于2024-05-04 03:12:10

@青年民警,今年五四这“young”过


发布于2024-05-04 00:34:01

茶产业托起大别山区乡村振兴梦


发布于2024-05-03 06:42: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