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暨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 2021-09-02 05:49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编者按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着力培育内需体系、激活消费潜力、增强消费能级,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按照省委部署安排,省政协聚焦“全面拓展消费需求”,深入协商议政,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省政协副主席郑永飞 (代表省政协专题调研组)

  强化高质量皖品供给

  以消费升级牵引优质供给、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消费需求,是我省应对变局、乘势而上,构筑竞争新优势、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扩大我省高质量供给,引领消费需求变化,建议深耕创新优势,依托“芯屏器合”产业积累,形成一批具有安徽标识的高端供给,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拓宽人工智能领域新产品应用,前瞻性布局发展量子信息、类脑科技、基因技术。注重梯次布局,打造制造服务相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消费者时间空间全覆盖的产品服务业态矩阵,加快形成一批千亿级特色优势集群、百亿级“新星”产业群,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塑造品牌标识,建设“省级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申报一批“中华老字号”,扶强一批“安徽老字号”,打造一批“安徽新字号”;鼓励各地以新文创思路塑造城市形象,把皖风徽韵的安徽建成近悦远来的消费目的地。推动数字赋能,以数字江淮建设为统领,加快5G、移动物联网等新基建建设;依托制造业优势,加快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供应链为依托,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全面转型数字生活平台,推动生活服务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改善消费者体验。


  省政协常委叶萍 (代表民建安徽省委)

  再造安徽家电新优势

  目前,我省集合了全国几乎所有知名家电品牌,已形成 “10大龙头企业+1000家配套企业+3大制造基地+50万从业人数”的产业格局。但我省家电制造“大而不强”,全球竞争力不足,家电消费也存在一定短板。

  建议升级品质扩容品类,鼓励省内家电企业向品牌化、品质化、高端化转型,以智能化促进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以产品更新换代带动品质消费、以个性化定制引领潮流、以健康绿色培育消费新理念,通过差异化品类、高质量供给推动企业打开市场新空间。发挥我省家电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优势以及“芯屏器合”等战新产业集聚优势,聚焦智能穿戴、全屋互联等前沿领域,形成产业集群新势能;重点支持省内领军企业加快转型,主导或参与国家智能家电标准建设;引进留住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优秀人才,打造领先的创新研发中心。拓宽延伸流通渠道,积极推动省内3个国际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助力安徽家电布局全球;积极推动“家电下乡2.0”,促进农村消费提质扩容。完善回收处理体系,加快实施国家关于推进家电回收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回收目标责任制,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共建、全民参与的“废旧回收+升级消费”逆向回收体系。


  省政协委员王黎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当前,新消费群体加速崛起,直播电商、反向定制、社区拼团、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引领的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消费线上化、融合化趋势明显。

  新型消费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建议加大消费基础设施投入,加快5G、千兆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商业街区建设和传统商场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智慧体育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加快布局,统筹构建集约化、数字化、绿色化物流供应链体系,鼓励企业共建共享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推动新型消费双向融合,引导消费场景与艺术人文、产业之间融合创新,推动直播电商赋能优势产业、专业市场和特色商圈,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数字信息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主体,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强大的技术平台和全网数据运营能力的智能化消费数据服务主体,支持设立直播企业、MCN(多频道网络)机构,推广“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全渠道矩阵营销。营造良好新型消费环境,加快出台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的专项政策,积极营造适宜新型消费发展的法治环境。


  省政协委员韩冰

  推动合肥申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57.73%的增速,位列23个万亿GDP城市之首。为助推合肥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申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议尽快出台《推动合肥市申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5年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要实现“特色化”错位发展,依托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做大做强“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打造消费电子类、新能源汽车类消费品牌全球首发地,加快将合肥的创新城市特质和科创产业实力转化为消费创新的源动力。做大做强会展经济,继续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声博会、世界显示大会等,加大高端会展品牌的引进和培育,着力提升本地会展企业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谋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电子竞技等特色会展和赛事品牌,积极引进更多国际文体赛事。对标长三角一体化,积极融入国际消费区域建设,联动长三角城市共同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品首发超级平台,加快引进全球高能级的品牌商、零售商、服务商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合肥,优化交通、信息网络和一体化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消费(合肥)体验中心、文旅服务一网通等建设,以创建“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为契机,全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


  省政协常委侯宇虹 (代表民盟安徽省委)

  推动我省文旅消费提质升级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建议顺应文旅融合发展新趋势,引导同业协同、异业重构、跨界共生,通过场景式、沉浸式、互动式消费模式,提升品质、激发需求。建立健全省级文旅消费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制定省级层面发展规划和改革措施,扶持城市、景区、企业等争创国家、省级文旅消费试点,鼓励地方出台相关政策。组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省内名山联盟,推行联票制度。大力实施“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全网宣传推介,打响安徽文旅品牌。发展数字文旅,积极培育“互联网+文旅”新业态,开展“云游安徽”建设行动,大力推进网络文旅产品供给,打造“智慧街区”“数字博物馆”等,广泛开展云展览、云走秀等活动,建设本土特色文化体验馆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场景。强化支撑保障,加强旅游公路、景区公共服务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省政协常委杨增权

  赋能优质农产品

  我省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切实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消费数量持续增长。同时,面对消费全面升级,我省优质农产品供给短板也日趋凸显。

  建议聚焦“品质赋能”,发展绿色农业,加快选育、示范、推广一批优质高效品种,打造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大力开发养生保健、药食同源的功能产品,发展功能农业;利用好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聚焦“加工赋能”,推进一产向后端延伸、二产向两端拓展、三产向高端开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农产品加工精度,为市场提供质优物美、营养丰富的产品。聚焦“品牌赋能”,大力发展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企业品牌;以深挖农产品的文化、历史价值和产品属性为抓手,打造特色品牌;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实现环境智能监控、水肥药精准施用、病虫害智能监测识别、饲料精准饲喂、加工全程智能化控制,打造高端品牌。聚焦“数字赋能”,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完善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溯源管理;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展跨境电商,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运营服务和支撑保障体系。


  合肥市政协委员、省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林清

  提质扩容家政服务

  家政服务业一头连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头连着就业等民生诉求,对于全面拓展消费需求意义重大。

  为大力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建议强化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认真落实相关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政策扶持,编制“十四五”家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路径措施,尽快出台《安徽省家政服务条例》,将家政服务业上升为省政府重点支持行业。推进标准化建设,鼓励家政行业协会加强对家政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着力培育家政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强家政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引导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转变择业观念,积极投身家政行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加强“红黑榜”曝光,督促家政服务企业诚信经营,加强正面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家政服务的新风尚。


  省政协委员王有军

  不断拓展新能源汽车消费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我省作为全国第一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省份,近年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和许多经验,但要保持全国示范引领地位,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

  建议强化政策引导,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政策,督促各地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强“后补贴”时代政策的研究制定,着力在使用端给予政策优惠。拓宽消费领域,进一步推动公交、环卫、旅游、邮政等公共领域以及网约车公司、车辆租赁公司、驾校等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比例。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网络,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市场建设。加强金融支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鼓励保险机构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增信支持。支持车企发展,实施强链补链工程,招引一批优质企业向安徽转移集聚,鼓励并引导企业提升“产品+服务”水平,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塑造新能源汽车“安徽印象”与“安徽形象”。


  省政协委员曾凡银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一个地区消费升级的关键。建议全面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源。积极推动合肥都市圈等城市圈包容式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及其家庭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促进居民收入多元化,增加居民财产性和转移支付收入,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及相关政策倾斜,多渠道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基础上。提升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能力,建立健全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在加大财政资金对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方面投入的同时,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之间的通道,提高技术工人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拓展产业工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空间。


  省政协常委聂磊

  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是打造高品质、一体化长三角消费市场的必然途径。通过高速化的交通网和泛在性的物联网相融合,促进人口商品等要素加速流动,可以加快缩小我省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差距,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局面。

  建议推动支持政策一体化等高对齐,注重保障政策供给,完善放宽准入、简化审验、减税降费、信用体系建设等政策,最大限度为物流企业降本增效。加快形成以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为中心,阜阳、安庆、蚌埠等区域性物流枢纽为支撑的“1+1+N”的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格局。补齐“三农”流通短板,加快建设农村电商产业园区,积极推进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绿色食品交易区、仓储中心、冷链物流集散配送中心建设,鼓励域内农业龙头企业到上海等地创设商务中心、展销中心。加速培育建设一批现代化流通大市场和骨干物流企业,积极洽谈引进物流头部企业,助推本省重点物流企业提质升级。


  省政协常委陶仪声 (代表致公党安徽省委)

  倾力打造安徽 “五五购物节”

  2020年为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冲击,促进消费回补、激发消费潜力,上海首创“五五购物节”。我省也积极探索,打造了“皖美消费 乐享江淮”活动。建议由政府主导与上海合作,通过部门、省市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社会广泛参与,以5月份为主消费月,打造安徽“五五购物节”。

  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制定更实惠的措施,与上海同期开展“五五购物节”,品牌旗舰店同步发力;制定预付式消费管理办法;整合在安徽设分公司的头部网络销售平台,开展“五五购物节”大补贴活动;联动长三角促消费;激发数字人民币红包消费新动能,让数字人民币实现重点商户支付受理环境全覆盖。加强联动,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引导传统商业企业联合线上头部企业,多维度发布安徽制造,发掘安徽特色;搭建高端会展平台,打造集销售、消费体验和消费者教育引导为一体的会展经济;省市县联动组织统计网红打卡点、打卡线路并集中推介;推进同品牌线上线下七日无理由退货承诺,服务业付费七日冷静期承诺。强化宣传,提升知晓率、影响度、参与度。


  省政协常委何庆瑞 (代表九三学社安徽省委)

  振兴皖品“老字号”

  消费者对于老字号品牌的认可度显著提升。目前,我省25个老字号品牌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餐饮住宿、工艺美术和医药四大领域,红星、口子、胡开文、同庆楼等老字号都顺应消费新趋势,推陈出新,取得不俗成绩。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老字号品牌影响力,重塑新国货,提振新消费,建议加快“老字号”转型升级步伐,加强分类指导,推动政策创新,推动老字号企业融资与并购,把“老字号”转型升级与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深度结合,打造消费新产品、新潮流、新场景和新体验。推动“老字号”企业探索品牌传播渠道,加强文创活动、数字化产品研发,推动企业开展先进品牌网络经营模式和品牌网络推广战略,引导老字号企业与购物平台互动,鼓励老字号企业合作寻求品牌网络经营创新路径,推动“文化+质量”网络双体验。加强“老字号”品牌及产品创新,引导和鼓励老字号企业将传统经营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迎合新消费支持区域首店、行业首牌、品牌首秀、新品首发等,促进老字号品牌做好跨界带动、联名提升,打造个性潮流时尚的新型国产品牌。


  省政协常委黄珍 (代表农工党安徽省委)

  让“最近一公里”消费更贴心

  社区商业是提供日常生活需要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是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最近一公里”。为加快推动我省社区商业高质量发展,建议深入推进社区商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明确商务部门为行业主管单位,整合民政等多部门政策资源,建立定期协调联动机制,制定并实施专项行动计划,积极打造我省“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圈。

  优化社区商业品牌建设相关政策及标准,建立健全品牌企业数据库,不断提升社区商业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水平。重构供应链,通过打通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供应链管理,强化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分析判断和预测预警,为“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提供服务。向新业态转变,推动社区商业体系从以零售为主向综合性、多业态转变,做到贴近居民需求、贴近消费心理、贴近商品与服务融合。面向社区居民构建综合服务体系,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鼓励社区骨干企业同社区居委会、居民建立稳定、畅通的联系渠道,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等便民有偿服务。


  中国民生银行合肥分行行长孔庆龙

  发挥金融在提振消费中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金融在提振消费中的作用,让我省居民既有“生钱”的钱、“保障”的钱,还有“消费”的钱,助力居民提升消费能力,建议提升信贷对中高层次消费扩容的支撑作用,完善信用体系,打通税务、公积金、社保等机构信息通道,将居民的“信用资产”转化为可消费的财富,支持推进金融机构提升金融科技的应用水平。提升农村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和消费金融的可获得性,引导金融机构回归农村金融服务本源,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农户金融信息化建设。改善居民财富管理,鼓励支持公募、特别是私募机构在皖发展,根据金融机构为我省居民提供财富管理的服务水平、产品丰富程度及创造价值能力评价其贡献,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协助我省居民转变储蓄观念。加强普惠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将消费场景和普惠金融业务结合,搭建与消费者、商户等相融合的消费生态。整合金融机构拥有的优质小微商户资源,对接优质电商平台,以社区生态圈形式连接供给与消费,增加回馈客户的资源投入和消费金融产品让利,挖掘潜在消费。


  省政协常委薛颖(代表省工商联)

  打造农业龙头企业

  打造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有利于激发乡村消费潜力,释放扩大消费潜能,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建议规划引领,实施农业品牌塑造和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品牌扶持政策体系,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推进品牌目录制度建设,重点培育50个左右行业排名靠前的品牌。落实“158”行动计划,支持每个县结合“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培育1个公用品牌+若干个知名企业或产品品牌,做到“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经济”。完善审批流程,为品牌注册登记、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申报,提供高效便利服务。力争培育一批具有国家乃至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皖”字号农产品品牌。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实现农业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和服务”转变。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自动化水平,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行业,既要弘扬工匠精神,继承老工艺精华,也要探索现代化工艺改造,做到传承创新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倡导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研究,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中面临的问题。整合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任 “链主”,建立产业集聚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精心策划,做好品牌宣传营销工作。


  省政协常委杨建军 (代表民进安徽省委)

  推进托育消费服务提质扩容

  自全面放开二孩生育以来,我省婴幼儿数量稳定上升,然而易生不易养,千家万户面临“谁来带好娃”的难题,迫切需要高品质托育服务。

  建议强化规划和政策主导力,科学制定区域内托育发展布局规划和发展目标,明确千人托位数;建设一批示范性托育机构,发挥示范单位的创新、引领、辐射作用,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多元化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鼓励城镇街道、社区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发挥政府与市场协作力,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以自营或合作经营方式举办托育机构,在农村地区将托育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中。鼓励普惠性民办托育机构发展,鼓励资质好的机构提供公益普惠性托育服务。增强市场和企业公信力,通过“立规矩”“建队伍”“强监管”提升托育服务质量。


  合肥滨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锐锋

  加快特色消费空间布局

  特色消费空间作为新型消费场所,日益成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我省在特色消费空间的布局建设,建议在规划方面注重提炼地方地域特色,注重人对城市空间的体验与感受,同时进一步激发外部效应,带动特色消费空间周边节点环境品质的提升。深入挖掘和利用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结合旅游推广具有民俗风味的节庆活动,加强对中华老字号等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挖掘保护。引导文化产业入驻社区。进一步引导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变身城市会客厅。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地理标志的产品和品牌。拓宽建设模式,建立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为主的项目库,吸收不同社会资本参与,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对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的本土文旅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强化龙头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为符合特色消费空间建设运营条件的中小企业搭建招大引强平台。


  省政协常委王安义 (代表民革安徽省委)

  推动优质皖货走出去

  提升平台助推力。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依托合肥跨境电商综试区,推进B2B出口试点。依托安徽自贸试验区,加快“易货贸易平台”建设。更好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为安徽优质产品打开更多走出去的窗口,构建有韧性和活力的进出口生态系统。

  提升企业竞争力。千方百计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落实国家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发挥省级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围绕新品研发、技术升级、知识产权等重点,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聘请国内知名技术支撑机构,帮助企业全面提升创新水平。依托省内各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推动错位发展,匠心打造具有我省特色及传统优势的好产品。加快建立 “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培育评价标准体系。

  提升政策驱动力。识别影响优质皖货走出去的具体问题,探求财税、金融、保险等政策层面的解决方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畅通进出口的各个渠道和环节。加强贸易救济案件的组织应诉和技术指导工作,不断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承保市场结构和行业结构。建设好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皖企深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用心挖掘优质皖货的功能、情感与社交价值,擦亮皖货名片。完善我省高端人才的培育及引进机制。


  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吴瑞卿

  着力营造放心满意消费环境

  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舒心消费,是全面拓展消费需求的应有之义。相对于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体验,我省消费环境建设还存在一定短板。

  建议深入推进我省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将放心满意创建工作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建立行业商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动工作机制,设立安徽省消费者教育引导中心。开辟体验式消费新路径,支持开展消费体验馆遴选活动,鼓励企业线上线下双渠道打造产品体验式新基地。打造正品优品消费载体,在开展名品名店名街联动、新型乡村便利店建设同时,举办安徽版的“五五购物节”,打造安徽正品优品消费盛宴。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制定我省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每年开展一次测评,了解消费者评价和需求,查找和分析影响消费满意度提升的问题和短板。

编辑: 杨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