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2-03-15 05:56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殷骁 徐海 梅麟 罗鑫 韩小乔 刘振

  编者按: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委员不负人民重托、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职尽责,书写了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崭新篇章。

  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落实两会精神,奋斗开创未来,既要看到难得机遇,也要看到严峻挑战,迎难而上、踔厉前行,奋发有为、笃行不怠,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良法善治护航网络消费

  刘 振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对网络消费合同权利义务、责任主体认定、直播营销民事责任、外卖餐饮民事责任等作出一系列具体规定。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提出议案提案,建议与时俱进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包括充实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内容、加强算法推荐有效制约、规范盲盒销售等。无论是最高法发布司法解释还是两会代表委员建言,都指向一个明确目标:以治理的法治化、精细化,推动网络消费科学化、规范化,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权益。

  近年来,网络消费在激活消费新市场、推动居民就业、畅通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直播带货、生鲜电商、社区团购、远程问诊等为代表的线上新型消费迅猛发展、活力无限。不断攀升的销售总额、不断递增的快递包裹、不断刷新的消费体验,清晰勾勒出中国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轨迹。繁荣的网络消费,使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国。

  网络消费可谓激活市场的 “一池春水”,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掺杂着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一抔污水”。假冒伪劣、货不对板等老问题依然存在,线上交易新问题又不断出现:有的平台促销定价“先涨后降”、利用大数据“杀熟”;有的商家有偿删差评刷好评,误导欺骗消费者;有的直播夸大宣传、恶意刷单、以次充好等等。去年,中消协发布的“双11”消费维权报告中,涉及价格争议、虚假发货、平台营销、直播带货等突出问题。种种现象表明,新业态健康发展离不开针对性监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打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底子。明确规则、划清底线、加强监管、规范秩序,对促进网络消费发展、数字经济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法律“打补丁”。网络消费不是法外之地,相应制度法规也应及时“上线”、保持“在线”。近年来,从电子商务法为电子商务奠定法律框架到《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等行业性标准规范出台,从持续开展 “净网”“剑网”“清源”等专项治理行动到推动建立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我国在完善网络经济制度法规、优化网络消费环境方面持续发力。此次最高法发布司法解释,正是针对其中的痛点“打补丁”,比如对直播带货涉及的直播间运营者、营销平台、营销人员与商品经营者等多主体责任及连带责任都作了详细规定。主体权责更清晰,消费者维权更有章可循,监管也更精准有力。

  监管“零容忍”。法律不留死角,监管执法必须落到实处。每年央视“3·15”晚会之后,被曝光的企业纷纷道歉,但事实证明,“二进宫”甚至屡犯的企业并非个案。曝光问题不是结束,必须建立问责机制,完善监管闭环,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对侵权行为“零容忍”,以严惩重罚加大对侵权行为的震慑力度,对再犯甚至屡犯企业严厉惩处。另一方面,创新监管手段,及时发现新问题,从源头上把好消费安全关。加大违规经营行为打击力度,加强对平台、经营者及主播等的规范引导,营造放心舒心的网络消费环境。

  维权“消堵点”。中消协去年发布《消费维权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维权意识明显提升,然而受制于“维权过程复杂”,仅三成受访者对维权结果表示满意。举证难、鉴定难、诉讼难、赔偿难,依然是消费维权路上的诸多“堵点”。消费维权的难易程度,检验社会治理能效的高低。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多管齐下,切实破解消费维权困境。比如,节省消费维权人力与时间成本,进一步简化维权流程、减少维权手续,减少消费维权金钱和时间成本,降低或免除一些鉴定费用。改变“谁主张,谁举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弥补消费者举证能力的不足。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消费者维权信心,形成“大消费、大保护、大维权”格局。

  每一起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都是对社会消费安全感的侵蚀。抓住“3·15”这个时间点推动消费环境改善,当属必要之举,而让“3·15”变成“365”、让消费权益保护天天“不掉线”,更加关键。在数字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以良法善治护航网络消费,夯实消费安全的法治基础、市场基础、社会基础,将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让青年关切落地有声

  韩小乔

  年轻人履职尽责、参政议政,成为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线”。

  2018年3月初,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来自各行各业的首批“90后”全国人大代表登台亮相。 5年实践证明,“90后”代表无愧人民嘱托、社会期许,他们以脚踏实地的努力,发出年轻人的声音,交出一张张令人欣喜的履职答卷。

  “每个时代的人都要当一次家”,年轻并不意味着履职短板。回乡创业者、新生代农民工、基层工作者、奥运冠军、科学家,他们的代表性更广泛,专业性也更强。如果说几年前“90后”人大代表初次亮相曾引发舆论对他们能否担起时代重任的担忧,那么随着时间推移,不确定和质疑早已烟消云散。他们稚嫩的面孔变得坚强笃定,他们的建言献策给会议注入新活力、给行业带来新变化,展示了他们是有理想、负责任、勇担当的一代。

  因为年轻,他们更关注同龄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无论是改善青年生存环境、拓宽青年发展通道,还是保护青年合法权益,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社会议题。“全国优秀农民工”、“95后”人大代表邹彬关注为建筑工人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四川代表团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徐萍,履职5年来多次就家庭教育、反性骚扰、女性权益保护等提出建议。心中装着青年,对同龄人、身边人的工作生活状态感同身受,才能有思考、有建议、有行动。带着问题意识,立足自身领域,让建议和议案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时代,这种青年视角下的社会关切正是当下所需。

  因为年轻,他们更能发现新问题、迸发新点子。 “90后”在信息社会中成长,思维活跃,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贵州省赤水市竹编非遗第六代传承人、“90后”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让传统文化 “老树开新花”;广东省人大代表蒋国梁将目光聚焦海洋环境保护这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每一次新问题的发现、新思路的萌芽,都代表着年轻的他们对国家发展的理解与思考。他们关注身边事,更大胆发表意见看法、主动寻找新的解决路径,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促进相关政策早日落地。

  年轻并不意味着纸上谈兵、盲目自信。“90后”代表光有责任担当、工作热情、专业优势还不够,因为经验积累并非一蹴而就。如果没有长期实践、主动学习、拓展视野,不可能有完善的建议和议案。有的“90后”代表顶着烈日到村里一户一户走访,有的通过做义工或志愿者了解群众需求,有的通过微博收集民意、与公众交流,不高谈阔论而把眼光投向现实,不夸夸其谈而虚心向前辈请教,在实践中提升履职能力。认真调研、做足准备、深思熟虑,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才可能通过他们进入决策者视野,让民之所望一步步成为政之所向。

  让青年关切落地有声,是对“90后”代表认真履职的最好鼓励。作为新时代赶考路上的生力军,青年的热盼与期待尤其值得关注。如果一些重要的青年问题被“摆在聚光灯下”,却没能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反馈,就会影响“90后”代表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以更多政策红利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就能让社会收获更多创新与活力。

  时代出卷,青年答卷。 “90后”代表的履职答卷激活“一池春水”。虽然仅靠建议和议案不足以彻底解决青年发展难题,但如果有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沉下心思考人生方向、勇担时代重任,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站出来为人民发声、为青年代言,就能形成合力,促进问题被关注和解决。期待更多青春力量投入社会公共事务中,积极建言献策,谱写青春华章。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积极老龄观

  罗 鑫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对老龄化,需要积极的老龄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会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无论从老年人自身还是从社会发展来看,保持积极的老龄观,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都非常重要。

  年龄增长无法避免,但老年并不意味着失去生活乐趣和精神追求。只要精神“不掉队”,心态年轻向上,白发苍苍依然美丽动人。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去年初,来自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队员们合唱一曲《少年》,他们满头银发却笑容清澈、歌声嘹亮,让人们看到老年人身上也可有少年的精气神。抖音上,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与团队成立 “不刷题俱乐部”,通过短视频将高深的物理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被称为“科学姥姥”。在他们身上,人们不但看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美景,更钦佩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自我突破。

  现实中,活出别样精彩令人钦佩的老人并不少见。有的老人继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或教书育人,或帮助他人。有的老人积极探索新的世界,或上老年大学培养兴趣爱好,或出门旅游开阔眼界。有的老人经历岁月沉淀后,将更多见识和智慧无私传授给后辈,给年轻人树立做人做事的榜样。越来越多的例子说明,应对老龄化不仅需要物质保障、先进硬件,更需要良好的心态、科学的理念,特别要树立生命历程理念、独立自强理念、终身学习理念、主动参与理念,这些都是积极老龄观的内涵所在。

  积极老龄观应该成为融入社会的全民理念,增强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信心和决心。老年人自身要有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有乐趣”的工作,发挥“被需要”的社会价值,展现“不掉队”的精神面貌。同时,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需要多部门创造有利条件,需要更多人搭把手、出份力。落实去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搭建好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帮助老年人学习智能设备,迈过“数字鸿沟”,拥抱“数字时代”,实现自我能力、自我价值与数字化的“叠加”“碰撞”。在全社会关爱下,老年人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跟上时尚潮流,就会青山不老、岁月流金。

  牌子“瘦身”,惠民“加分”

  梅 麟

  今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成为热点话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发布。 《意见》要求,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规范村级组织机构牌子和证明事项。

  一段时间以来,村级组织机构 “牌子多”成为一道特殊“风景线”。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山东省曾开展“村(社区)‘牌子多’问题集中整治”行动,从全省6.5万个村(社区)共清理各类机构、制度牌子190余万块。村级组织机构“挂牌”本是为改进村级公共事务管理工作质量、更好地服务群众。但有个别地方将牌子作为体现政绩的工具,把挂牌作为“面子工程”,不仅沦为形式主义,还让基层干部“身兼多职”,不堪重负,影响工作质量。

  《意见》的出台,有助于化解村级组织机构牌子数量多、种类多、形式多、虚名多等弊端,减轻基层负担。但是,村级组织机构“牌子多”原因不尽相同,治理工作不能“一刀切”。各地应坚持“优化机构、调整功能、提升效率”原则,全面排查清理现有牌子,及时“下墙”服务群众无实质作用的牌子。若多个牌子存在服务属性雷同、工作内容重合、服务对象一致等特征,酌情合并。定期开展“回头看”,审查牌子“瘦身”工作落实情况,对保留下来的挂牌机构规范考评事项,将服务质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发现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及时问责。完善挂牌准入审批制度,若乡村需设立新的挂牌机构,要求申报单位详述挂牌目的、具体内容等细节,坚持“非必要不挂牌”“谁挂牌谁负责”,防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牌子“瘦身”并非最终目的,应引导基层干部把精力聚焦到惠民工作上来,多办实事。顺应数字政府建设需求,实现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探索村级基础信息统计“一张表”制度,简化手续流程,节省群众业务办理时间,让基层工作更规范、更高效。加大服务工作宣传力度,方便群众办事,提升服务质量。

  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心中有杆秤。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上门走访交流、邀请村民代表参加座谈会等形式,倾听群众心声。重视群众监督作用,畅通线上线下投诉反馈渠道,欢迎群众为基层工作质量打分,督促工作人员尽职履责。牌子“瘦身”,惠民“加分”,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开展基层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促进基层服务提质增效,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好职业教育发展“必答题”

  徐 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全国两会上,“如何挺起职业教育的脊梁”成为热议话题,不少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职业教育事关国计民生。制造业大国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制造业招工难、高级技工缺乏依然是实体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一边是国家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另一边却是职业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现实中,有些家长不愿送孩子上职业院校,认为上职校低人一等、没有发展前景。家长的担心与疑虑,恰恰说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短板,还有巨大提升空间。如何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

  完善产教融合,提高培养质量。职业教育要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理当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但有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知识多、实践应用少,传统知识多、新兴技术少,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职业教育是否“有用”,产教融合是关键。职业学校、行业企业要深度合作、共同发力,以就业为导向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致力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职业院校可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把课堂搬到工厂车间,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阻隔墙”,让学生出校门就能进厂门。

  打通“断头路”,畅通升学通道。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升学深造成为很多职校生的新需求。目前虽然已有中高职对口单招、专升本等选拔培养机制,但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招生数量和招生院校有限,职校生升学渠道依然受限。考试招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是优化类型定位、畅通学生升学通道的关键。要完善职教高考顶层设计,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评价方式,使职教高考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本科招生的主渠道。支持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职业学校试办职业本科专业,让更多中职、高职毕业生接受职业本科教育。畅通升学通道,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既有利于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也能有效缓解家长焦虑。

  发展职业培训,服务“终身学习”。人才培养没有终点站,只有加油站。职业教育应是一种终身教育,如果仅把职业教育看成拿文凭、混学历的手段,就会弱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鼓励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持续扩大服务人群,不仅要面向适龄学生,还应把农民、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纳入职业教育服务体系,让职业教育成为全民教育。健全职业培训体系,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认定的纵向贯通,形成 “学习—工作—再学习”长效机制。这就需要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为员工提供优质的学习机会、畅通的职业晋升通道,形成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相互合作、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业教育必须有为。新时代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也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和责任。做好职业教育发展“必答题”,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才能让制造强国建设提速。

  莫让网络投票走了样

  殷 骁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始人张宝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网络投票走了样,带来个人信息流失、社会公信力缺失等问题,建议刹一刹畸形网络评比之风。

  互联网时代,网络投票因方便快捷、易操作、易统计等优点,被普遍应用于评选、评比等方面。从正面效应看,网络投票能扩大覆盖面广泛听取民意、扩大政务公开增强公信度、扩大宣传增强影响力。然而有些时候,当网络投票与“评先评优”等荣誉挂钩,也容易滋生拉票刷票等现象,不仅影响公平公正,而且损害相关部门公信力。如《半月谈》曾报道,在一次乡镇评优投票中,某户籍人口仅有两三万的乡镇竟投出七万多票,令人匪夷所思。

  实践中,网络投票评选本是运用新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保证网络投票活动严格、规范、公平,防止变味走样,首先,相关部门应制定网络投票管理制度,明确网络评选主体、工作流程、过程监管及处罚措施,确保全过程客观公正。同时加强过程监督,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打击刷票拉票行为。其次,各级各地应坚持“只唯实,不唯票”,将网络投票结果作为评优争先重要参考而非唯一决定依据,让评选活动回到正常轨道,把荣誉授予应得者。此外,各级干部应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摆正心态,把实际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工作做在平时不要做在“评”时,以实打实为民办实事代替拉票等虚功。

编辑: 叶广冬
推荐阅读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十二不准”


发布于2024-05-06 10:04:24

“西溪南”游人如织


发布于2024-05-06 06:02:01

奋斗的身影


发布于2024-05-06 06:01:59

“红五月”拼出加速度


发布于2024-05-06 06:01:56

【文化视界】万古存真徽墨香


发布于2024-05-06 06:01:51

武王墩 跨越2000多年的发现!


发布于2024-05-06 06:01:50

奋楫蓝海,壮大新兴产业


发布于2024-05-05 0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