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记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科技特派员乔玉强

  • 2022-08-18 05:39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汪永安

  乔玉强(右)在指导“淙祥合作社”大豆生产。 徐旭东 摄

  “他手把手向俺们传授农业技术,一干就是半天,一点没有专家的架子。”这是农民眼中的乔玉强。

  “皮肤晒得黝黑,整天乐呵呵的,在办公室坐不住,喜欢往田里跑,和科技帮扶对象聊起科学种田来滔滔不绝,就差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农民的庄稼地里了。 ”这是同事眼中的乔玉强。

  “他一年有好几个月在外出差,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试验田,留给了需要农业科技的农民兄弟。 ”这是家人眼中的乔玉强。

  骄阳似火,酷热难耐。 8月17日,对口联系种粮大户徐淙祥的省农科院作物所科技特派员乔玉强博士,再次来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查看大豆、玉米苗情。天气闷热,不一会汗水就湿透了衣衫,但乔玉强毫不在意,对他来说,这种工作场景再平常不过了。

  科技特派员就是“架桥人”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勉励他带动大伙“多种粮、种好粮”。消息传出,作为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定点帮扶科技特派员,乔玉强难掩激动的心情,“2011年我被派往太和县对接服务‘淙祥合作社’,至今已有10多个年头了。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也给了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农业科技真正落地转化为生产力,必须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农业科技和农民之间架起一道桥梁,科技特派员就是‘架桥人’。”谈起自己的工作,乔玉强这样总结。

  10多年来,乔玉强和其所在的省农科院小麦栽培与耕作团队,协助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各类农科项目10余项,项目实施过程中既提高了合作社种植水平,也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今年的小麦大丰收!”说起今年的麦收,淙祥合作社农户徐建喜上眉梢。近年来,乔玉强积极发挥 “架桥人”作用,在合作社推广作物所研发的新品种皖垦麦22、荃麦725等,并结合优良品种筛选和科学栽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社的粮食产量。今年,皖垦麦22的亩产超过800公斤。合作社年单位面积收益较附近一般农户高了20%以上。

  “我们一有技术上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乔博士商量对策。 ”合作社的第三代传承人徐旭东说。

  刚加入合作社时,农户们对于小麦药剂拌种、控制播量、氮素后移等技术难以接受。乔玉强通过开展小面积对比试验,让大家看到了技术带来的显著变化,他们开始主动要求学习新技术。从小面积试验到大面积集成示范,乔玉强一直躬身实践,在生产关键期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他还积极开展专项指导培训,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种田能手和技术骨干。

  精准科技帮扶赢得农民好口碑

  “在乔玉强等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农场多次刷新安徽省小麦高产纪录。 ”这是涡阳县楚店镇后水波村张林森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林森对乔玉强及其所在专家团队辛勤付出的由衷赞誉。

  近年来,乔玉强和团队长期对接服务太和、涡阳、蒙城、濉溪等小麦主产县(区)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其中,涡阳县楚店镇后水波村张林森种植家庭农场高产田块在连续3年小麦亩产突破800公斤的基础上,今年更是创造了亩产913.18公斤的高产纪录。

  乔玉强和团队还在全省各粮食主产县 (区)设立固定试验示范基地9个,创新优化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模式,在基地设置新技术试验区、新装备展示区、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区,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从试验区到示范区,他们持续不断为农民送去“科技良方”,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粮食生产带来新理念和新动能。

  针对目前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率和到位率低的问题,2021年,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阜阳市颍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安徽金土地农业机械服务有限公司四方联动协作,建立了以“提高技术转化率和技术到位率、切实推进‘两强一增’”为主要目标的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乔玉强频繁奔走于合肥与阜阳之间,参与基地的科技服务工作。

  “乔博士他们带来的新型播种机、专用肥料及施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种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他比我们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都能吃苦,不怕累不怕晒,到田里指导技术,一蹲就是半天。 ”“我们没啥文化,那些专业性的东西也听不懂,他就想办法用我们能听懂的方式一遍遍地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乔玉强用自己长年累月、不辞辛劳的科技帮扶,赢得了农民兄弟的好口碑。

  “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是我一生的幸运”

  “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是我一生的幸运。 ”乔玉强表示。从2008年来到安徽省农科院工作开始,“敬农、爱农、惟实、惟新”的八字院训便深深地烙印在他心中。

  10多年来,作为安徽省小麦产业体系栽培岗位专家,乔玉强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一方面深入基地,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民施肥耕种;另一方面,自己下田试验示范,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成果转化在基地里,让笑容绽放在更多农民的脸上。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对此,乔玉强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合作社开展优良品种筛选、肥水高效利用等专题技术研究与示范,成功地总结出一系列适合淮北地区自然条件的粮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动解决太和县粮食生产的瓶颈问题。他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耕种,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让晦涩难懂的科技术语“听得懂、传得开、立得住”。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合作社流转土地效用,他和所在团队通过区域功能划分,将土地分为新技术试验区、高产高效展示区、高产高效示范区,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如今,合作社耕地面积已扩大到1200多亩,沟渠路桥井等田间基础设施基本齐备,良种覆盖率100%、农机作业率100%、科技贡献率75%以上,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和省、市、县科技进步奖及 “科技兴农突出贡献奖”。乔玉强也被授予“阜阳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下一步,我将依托团队在太和县、泗县、颍上县组建的科技特派团,服务更多经营主体,延长小麦产业链,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带领广大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提高种粮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乔玉强说。

  短评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农业科技真正落地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在农业科技和农民之间架起一道“桥”,科技特派员就是“架桥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科技特派员乔玉强十多年如一日,不畏严寒、不惧酷暑,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民施肥耕种,用自己的行动向社会诠释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科技特派员,如何做一名深受农民欢迎和尊重的科技特派员。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科技特派团370个,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45个,科技特派员达到10986名。这些科技“架桥人”在“帮村扶户”基础上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并与服务对象建立利益共同体,切实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科技特派员大有可为。我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乔玉强一样的科技“架桥人”走进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记者 汪永安)

编辑: 叶广冬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

一季度 安徽进出口总值居中部第一


发布于2024-04-17 10:1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