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2-10-20 06:32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许根宏 沈宫石 孙言梅

  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全面启航。安徽自贸试验区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使命,今年上半年贡献了全省26%的进出口额、12.5%的利用外资额、4%的新增注册企业,国家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率达到80%,累计形成了80多项具有标杆性、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成果——

  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监管仓内,工作人员正在对商品进行清关装车。记者 范柏文 摄

  合肥自贸片区 构筑发展“新引擎”

  日前,海关总署公布2021年度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结果,合肥经开综保区在全国参加评估的137个综保区中综合排名第11位,前进3个位次,位列A等。

  这是合肥经开综保区在连续3年获评A类基础上实现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正在加速蝶变。

  设立两年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战略定位,创新探索,高质量发展引擎作用日益突出。

  “无感通关卡口试运行以来,重车通关平均用时由58.8分钟缩短至5.7分钟,空车通关平均用时由17.4分钟缩短至1.3分钟,每车每票可节省物流成本50元至90元。”据合肥经开区一位负责人介绍,去年10月29日凌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顺利完成最后一条无感通道切换,在全省率先迈进无感通关时代。

  为让贸易投资更加便捷,合肥依托经开综保区,探索实施“无感通关”“外发加工”等便利化创新举措,同时探索外商投资“集成管家式”服务保障机制,为外资企业提供全程留痕、全链条管控的管家式服务。

  畅通开放通道。为推进片区内合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合肥创新探索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推动合肥港—洋山港“联动接卸”模式落地,创新“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监管模式,提高船舶运输效率,降低码头库存压力和企业物流成本。

  区域服务联动。参与成立由上海自贸试验区牵头、沪苏浙皖11个自贸片区组成的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等多个平台,探索长三角G60环境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模式、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等一批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产业联动发展、科技协同创新、数据互联互通。

  “听意见、列清单、研究透、创试点。”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管委会综合协调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年来,合肥片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走访调研了集成电路、量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收集梳理企业诉求,参与制定了上述主导产业开放创新试点举措。同时,着力在推进贸易便利化、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能级、完善人才引培等方面先行试点,不断做强创新链、做深产业链、做优价值链,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片区内累计孵化科创企业1000余家,培育国家高企400余家,建成了一批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说,两年来,合肥片区突出“科创自贸”特色,服务保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以大健康研究院、环境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加快落地,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集聚和合理配置,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规模化。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关键节点,支持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创新探索。实施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变“政策补贴”为“股权投资”,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创投资。

  推动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市场改革,建立“市场转让为主、评估定价为辅”的科技成果转让机制,科技成果投资决策时间由6个月缩短为1个月左右。

  推动科技金融深度对接。针对初创阶段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开发“自贸贷”“双保贷”“上市助力贷”等金融信贷产品,加速科技要素和资本要素深度融合。建立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金融服务新模式,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搭建一站式“金融超市”线上平台,整合片区内10余类科技金融产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余家,累计支持资金近50亿元。

  推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依托合肥国际人才城,构建“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集成人才认定、出入境、户籍管理等60余项业务,为国际人才来肥工作提供便利服务。积极推动中德合作创新园和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建设,入驻40多个海外留学人员科创项目,持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目前,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涉及合肥片区的109项试点任务已完成85%;探索形成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4项入选全省首批44项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5项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制度创新十佳案例;全国278项制度创新成果中,与合肥有关的222项全部复制推广;安徽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212项已全部承接。

  两年来,合肥片区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025.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72亿美元,以不到合肥全市千分之六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近1/3的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额。

  芜湖自贸片区 打造开放新高地

  芜湖自贸片区建成全省自贸片区首个综合服务中心。记者 沈宫石 摄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挂牌。两年来,芜湖片区围绕“开放型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三大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加快片区建设,致力构筑产业新高地。

  “真没想到,一个总投资逾10亿元的项目,从签约到落地投产仅用了5个月!”10月13日,安徽信义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荣告诉记者。

  让陈荣感慨的是芜湖片区推行的“分段施工许可+承诺制+容缺受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新模式,通过“减、放、并、转、调”,将申请材料从32项精简为9项,精简比例达到72%,1个工作日内可完成预审手续,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

  两年来,芜湖片区在全省率先出台《制度创新工作推进办法(试行)》,聚焦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堵点,进行全产业链制度创新,累计探索86项制度创新成果,24项入选全省制度成果和创新案例。

  芜湖片区全力推进改革试点专项任务,100项任务已实施98项,其中落地见效83项。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试点“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等模式,在省内首创将内河港作为上海洋山港的货物接卸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每个集装箱可节省约2000元,运输成本降低近一半。

  在金融服务方面,先后落地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NRA)结汇、低门槛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资质审批、外商投资企业外债模式变更业务等创新模式。今年9月,落地安徽省首只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

  在科技创新方面,探索与上海松江区跨省协作,购地自建“创新飞地”,实践“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的产业协同模式。

  在园区管理方面,率先开展自贸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发展改革,芜湖综合保税区划归自贸试验区直辖,实现片区实体区、功能区二合一。

  2021年,芜湖综保区在全国137个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绩效评估中,综合排名第49位,较上一年度跃升了19位,取得历史性突破。

  芜湖市将自贸试验区作为“双招双引”、创新创造的主战场,片区各区块围绕各自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双招双引”,打造产业高地。

  今年1月至8月,芜湖片区完成进出口总额54.1亿美元,同比增长36.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69万美元。新注册企业932家,同比增长6.4%。芜湖片区以不到全市1‰的面积,贡献了全市61.1%的进出口额、21.5%的外商直接投资、6.3%的新增市场主体、27.5%的经济总量。

  片区主导产业项目提质增效。奇瑞智能网联“未来一工厂”项目、长信科技高端显示器件及模组项目部分投产。美的智能厨热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三七互娱等企业签约入驻“中国视谷”。华夏云天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速推进。

  两年来,芜湖片区外资外贸新业务取得新突破。首单“0130易货贸易”进口货物由莫斯科到达北京完成通关,供货、物流、报关、境外采购等操作均由芜湖企业完成,标志着新型易货贸易试点完成。打造跨境电商运营平台,引进菜鸟跨境电商芜湖中心仓、宁波国际跨境电商芜湖公共仓、货拉拉数字货运物流平台华东区域总部等重点项目。

  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综合服务中心,企业负责人周跃生对这里的“一站式”服务赞不绝口。

  芜湖片区把实施“一颗印章管审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探索政务服务创新路径,提供一流的办事创业营商环境。

  该片区在全省自贸片区率先组建行政审批局,打破部门壁垒,将省、市、区级赋权事项融合为“一套清单”,清单内382项事项集中“一站式”办理。对标先进地区设立省内首个“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将传统的“多窗受理”变为“一窗受理”。

  该片区创新“标准化+非标准化”服务模式,将“标准化”政务服务和“非标准化”企业服务联动融合,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第一批十大标志性建设成果。建成运行全省自贸片区首个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高水平“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场景。持续推进“1%工作法”,拓展为企服务平台功能。

  挂牌运行以来,芜湖片区持续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一码”等改革,创新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企业开办审批时间最快仅需10分钟。

  截至目前,芜湖片区颁发营业执照146张,片区实有法人企业达4956户,注册资本总计629.7亿元。

  蚌埠自贸片区 创新制度迸活力

  蚌埠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测试配天工业机器人。记者 程兆 摄

  “没想到现在办照办证这么方便,速度之快超出预料!”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安徽卡小逗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久前,企业仅用3个工作日就在蚌埠片区办齐了公司所有准营事项。

  去年以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实施“一照通”改革,在安徽政务服务网蚌埠企业开办系统的基础上,延伸企业开办链条,搭建蚌埠片区“一体化”业务办理平台,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与企业开办事项合并办理,实现“一照准营”。

  “合并办理后,企业申领获批的许可信息通过二维码的方式加载在营业执照上,企业根据情况领取营业执照即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改革创新局副局长袁法春告诉记者。

  该项改革通过整合平台、数据共享,以告知承诺为基础,打造“一窗受理、一次审批、一照准营、失信惩戒”的行政许可新模式,有效解决市场主体“证照分散办、群众多趟跑、证照发放多”的问题,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制度性成本。

  目前,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一照通”改革已完成食品、药品、医疗器械许可类等12个项目上线运行,申请人提交材料数量平均精简30%以上,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5%以上。

  “聚焦市场主体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我们围绕营商环境、外汇金融等重点领域开展制度创新,聚力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水平。”袁法春说。

  自2020年9月24日揭牌以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皖北促振兴、为蚌埠谋发展”,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市级制度创新成果38项,其中“‘省内组货+全国通关’市场采购贸易模式”等14个制度创新事项在全省复制推广,跨境金融服务“白名单”制度和硅基生物基企业认证“绿色通道”制度2个创新事项列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2021年发展报告。

  今年4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揭牌。

  依托该工作站,蚌埠市市场监管、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和部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进百企”等活动,全面了解自贸片区企业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充分利用行政、司法、社会力量,为自贸片区企业提供全链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

  “随着蚌埠片区服务自贸区建设检察办公室、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驻蚌埠片区工作站、蚌埠禹会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庭等一系列平台的建立,高效的法律服务为自贸片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袁法春说。

  蚌埠片区还整合“工招园”和“96388”营商投诉专线等资源,多措并举为企业纾困解难。该片区先后建立企业诉求“一口”收办工作机制、“问题清单+闭环办理”工作机制和提级调度工作机制,对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套方案“四个一”全流程跟踪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企业诉求闭环管理。

  今年前8个月,蚌埠片区实现进出口额50.93亿元,同比增长11.6%;新增市场主体842家,同比增长8.9%。截至8月底,该片区共有存量企业3244家;累计入驻项目146个,协议引资额830.8亿元。

  从对外开放程度来看,今年前8个月,蚌埠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交易额3.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8亿元,同比增长163.6%,超去年全年交易额。

编辑: 詹子系
推荐阅读
11293.6亿元!安徽一季度GDP数据公布


发布于2024-04-23 06: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