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2-10-23 05:58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安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短短六个字,寄托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凝聚了成千上万仁人志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拼搏奋斗。当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来到重要历史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战略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更大安徽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之地,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已实现“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要心系“国之大者”,发挥好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独特优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大力推进内外联动、东西互动的开放,使各类要素资源加速集聚,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强磁场”,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安徽科创资源丰富,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要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靠创新育先机,靠创新开新局,步步为营,寸步不让,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努力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景无限光明,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图景愈发清晰。新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中写下精彩篇章。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报告摘要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安徽实践

  产业兴则经济兴。贯彻落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省坚持高端引领、龙头带动,优化产业生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0年来培育千亿级产业1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5家,向着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稳步迈进。

  工业强基,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我省出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意见,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软件、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方向,制定工业强基任务表,绘制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升级路线图、施工图。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8家,聚焦前沿领域、重点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汇集各类创新资源,通过掌握“头部技术”、占据“头部领域”,掌握竞争主动权。

  新兴产业是产业竞争中必须抢占的制高点。我省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机制,大力引进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新型显示产业集聚京东方、维信诺、康宁等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布局,面板产能约占全球10%。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00多家,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等较完整产业链条。光伏产业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10年增长32倍,集聚隆基、通威、信义光伏、阳光电源等上下游企业150余家,形成从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江淮、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10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我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取设备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引导企业走好模式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之路。近年来,全省每年推进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超1000项,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1%左右,投资额约占工业投资的一半。以海螺集团为例,打造“一键输入、全程智控、高效执行”智能工程,实现运行无人化、故障预控化、决策智慧化,资源能源消耗下降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提升每年超过10亿元。

  基层声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学习报告,我加深了对全省当前正在推进的‘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理解。”省经信厅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为熙说,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下一步,全省将围绕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持续发挥改革牵引作用,聚焦土地、金融、财政、用能、人才等要素,推动市场化配置,确保先进制造业项目能用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方式,获得最好的资源。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倍感振奋,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员肩上的责任使命。”省劳动模范、国网肥西县供电公司工业园供电所党支部书记刘颖说。刘颖所在的工业园供电所,是全省售电量规模最大的供电所,承担着合肥经开区和肥西县1600多家企业、13.6万用户的保障服务工作,其中包括联宝电子、联合利华等重点企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提升电力保障水平。刘颖表示,要根据产业特点,以最小化单元深入广大企业,提供更加智能、快捷、精准的保障服务,一站式”解决“企业用电问题,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电力支撑。同时,深化数字化供电所建设,利用供电智慧管理平台,开展产业用能分析,为广大企业“量身定制”最经济和安全的用电方案,进一步降低用能成本。

0720221023C_Print-5.jpg

  10月21日,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网联技术研究所里,工程师王法龙(右一)和团队成员一起对无人驾驶客车进行路况及极端天气的模拟测试。 记者 程兆 摄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报告摘要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安徽实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我省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专精特新培育、营商环境优化、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创新开展工作,召开民营经济万人大会,出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专精特新排头兵意见“23条”等系列政策,持续推动民营经济上台阶提水平。

  从数据看发展,2012年,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9618亿元,2021年增长至2.6万亿元,增长了1.7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从2012年的56%增长到2021年的60.8%,提高了4.8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税收3213.3亿元,增长9.2%,占全省68.6%,占比较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全省民间投资增长7.3%,占全省投资的60.6%,占比较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全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0710家,占全省94%;全省149家上市公司中,有86家是民营企业;全省民营企业达179.2万户,较2012年增长4.9倍;个体工商户达456.8万户,较2012年增长2倍。

  抓大、育小、培优,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成长路径,着力构建覆盖中小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强化“双创”载体建设,培育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大力开展专精特新培育工程,培育3218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7.7%,贡献了近28%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涌现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0户。

  对准痛点,疏浚堵点。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省深化政银合作,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创新形成“专精特新贷”“技术改造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强化担保增信,争取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实施省专精特新企业信用担保贷款担保费补贴,带动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纯信用担保贷款。优化资本对接,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2021年完成母基金直投项目13个,投资金额4.18亿元。

  为了让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我省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健全省市县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每位省领导点对点联系2户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生产运营环节提供“站台”服务,带动市、县两级领导干部结对联系2万余户民营企业。持续建设完善“皖企服务云”平台,启动“皖企服务云”平台市县政策栏目建设,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基层声音

  “大力推进‘科大硅谷’和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建设,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的创新举措,有助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科技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翁清雄认为,通过发挥一流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上的功能和作用,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产业的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打造一支创新型、专业化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有助于打通从科技成果到产品化、商业化、产业化过程的各种障碍。

  翁清雄表示,当前民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挑战,需要创新动能。“科大硅谷”的建设,将为民营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机会和平台。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将为民营企业家提高科技及商业素养提供更加有力支撑和保障。

0720221023C_Print-4.jpg

  位于颍上经开区的安徽赛拉弗光伏组件及电池片生产项目全自动排版机流水线上,智能机器人正在生产太阳能光伏组件。 特约摄影 王彪 通讯员 朱琳 摄


  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报告摘要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安徽实践

  作为后发地区、人口大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安徽的最大省情。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实现数千万人口的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融入“双循环”,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大发展。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省各地创新“双招双引”打法战法,全力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推动全省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再贷款、盘活存量资产等政策叠加效应有效释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效能持续显现。2021年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4%,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7013个,实际到位资金16207.2亿元,同比增长14.9%。

  围绕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省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打通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等自由流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在深化改革领域, “放管服”推进 改革,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落实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 正负面清单,启动实施“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 稳经济”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让企业感受到温暖和贴心。目前,安徽省级政府透明度全国第三,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全国最少,10年间全省市场主体从190多万户增加为700多万户;在扩大开放方面,我省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推进、外贸主体培育壮大等具体行动,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强化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平台功能,提升合肥等中欧班列功能和覆盖面,提升安徽开放平台能级。据统计,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由2012年的393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07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11.8%。

  基层声音

  “报告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是指引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要指南。”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来安县商务局局长余国俊有感而发。

  余国俊说,近年来,来安县依托出口基地支撑,积极发展外贸经济,抓产业、育基地、重发展,培育出一批优质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今年前7个月,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5.44亿美元。他表示,全县将推进“互联网+外贸”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以质量、品牌、信誉来抢占市场,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持续优化“外循环”环境;以乡镇为重点,持续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进一步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切实保障“内循环”的内生动力。

  “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发展智能制造的决心。”联想集团副总裁,联宝科技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丁晓辉说。

  “作为联想在安徽投资的全球最大PC(个人计算机)研发制造基地,联宝科技近年来在坚持创新驱动、加速自身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同时,还利用行业领先的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产品)类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赋能其他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丁晓辉信心满满地说,未来将持续利用全链智能化技术和方案,推进“中国制造”向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为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建设“制造强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大力量。

  记者 汪国梁 朱卓 王弘毅

编辑: 杨杨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