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翻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科技”一词出现28次,“创新”出现41次,科技创新依然是2024年中国发展主线。
报告提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科创大省,近年来,安徽坚持“科创+产业”双轮驱动,全方位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保障,加快推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原始创新能力不断突破高峰。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安徽的全国政协委员从安徽科创优势出发,畅谈科技自立自强。
许礼进:人形机器人一定会进入千家万户
近年来,随着产业链的布局,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工业机器人产业逐步成熟。在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看来,人形机器人已经到了发展的窗口期。
“人形机器人已经到了开始发力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像计算机、新能源汽车一样,成为人类生活生产的颠覆性产品。”许礼进预测,人形机器人会进入千家万户、千企万厂,成为人人可以使用的产品。
他建议,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实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高端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推动机器人在中高端重点领域“需求侧”的国产替代部署,在中高端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现国产替代的应用场景和示范案例。
徐晋:建设一批当前急需的大科学装置
“安徽合肥是我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希望国家更大力度支持安徽建设一批当前急需的大科学装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徐晋建议,把核能推向应用的核聚变的试验堆,发挥安徽在先进光源和强磁方面的优势,把强光和磁集成在一起,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开展,在先进医药、新型材料方面取得突破,带动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徐晋表示,将充分发挥自己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研究,接触专业面广、接触专家多的优势,在服务“国之大者”方面,展现担当作为。深入开展调研,助力写好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严建文:尽快形成大产业联盟
核聚变产业被认为是清洁能源发展的终极渠道。
“中国在这方面研究有优势,特别是安徽合肥,在中科院物质所的支持下,经历了50多年的努力,三代人的研发,已经在全球处在第一方阵,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短板。”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认为,核聚变产业在人才、制造的核心技术、应用推广力度、联盟联合的方法上,还有短板。
他建议,加大联盟开放力度和设立方法,尽快形成大产业联盟,加大国家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形成国家性的商业生产力,形成标准体系化建设,包括复杂制造、尖端制造,复合型人才和复合型制造的能力建设。(记者 彭旖旎 史睿雯 朱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