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4-04-21 23:59
  • 来源: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 作者: 张贤良

01.jpg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伴随时光流转,大批矿山被逐步关停,退出历史舞台。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中,它们如何找到全新可能、焕发新生?

  如今,漫步江淮大地,或可寻见答案。近年来,安徽探索出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以用定治”新模式,坚持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因地制宜盘活资源,精准施策激活机制,实现废弃矿山“变废为宝”,不仅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还走出一条山绿景美的优质生态发展道路。

  时光如笔,安徽已绘下绿水青山的万千变化。

  “靠山吃山”的新做法

  人间四月天,走进合肥市庐江县矾山镇,站在庐南矿山的观景平台,蓝天白云下,绿草如茵,漫山碧透,微风拂过,草木芬芳,放眼望去,好一幅生景图。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曾经,矿山开采在这里兴盛一时,毁林开挖、炸山采石……给绿水青山留下累累伤痕,也留下废弃尾矿,被破坏的山体犹如撕开的一道伤疤,给当地带来不小的生态赤字。

  为了让废弃矿山焕发新活力,2021年,合肥产投集团、滨湖集团和矾山镇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三方联手,对庐江矾矿工业遗址进行文旅开发,安徽矾山文旅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低空飞行瞰美景、古装夜游赏佳人、矿井餐厅品美食、瑶光缀后天花落、双顶山上映山红……技术、产业、文化,一轮新与旧的交替和融汇,让这座工业遗迹焕发了“第二次生命”。

  “过去采矿,吃掉的是子孙依靠的山、子孙的饭;现在修复矿山、开发文旅仍然是靠山吃山,但吃的是生态的饭,给子孙也留下了够吃的饭。”庐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黄志寿认为,原先的采矿业和现在的文旅业,都是“靠山吃山”,但后者践行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也让当地的经济发展走得更稳、更长远。

  废弃矿山复绿,青山即将变“金山”。安徽矾山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小伟向记者介绍,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依托历史悠久的矾工业发源地,定位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科普研学教育基地。预计2026年底项目全面建成开放,届时将实现年游客接待量3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7亿元,带动就业超1000人。

  “点石成金”的新打法

  事实上,庐江矾矿工业遗迹的“蝶变”,只是近年来安徽坚持“以用定治”模式,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池州市贵池区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在原废弃矿区修复后,实施星河动力火箭发动机试车台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年产液体火箭24发,实现年产值26.4亿元,纳税总额1.2亿元。

  广德市新杭镇对木鱼山及泉水塘片区内约1.13万亩废弃矿山进行总体设计,编制《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矿地融合广德示范区规划》,引入社会资本,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建设以汽车零部件、成套装备、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既能恢复生态功能,又能服务发展大局,还能保障民生需求。

  马鞍山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文旅项目,承担国安采石场矿区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将“天晴满天灰、下雨满地泥”的废弃矿坑建成矿坑水上乐园、大青山野生动物园,成为网红打卡点,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门票年收入3000多万元,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共赢。

  从一个个典型案例中,记者注意到,成功的“矿山生态修复+”设计,在尊重历史维度、空间架构的前提下,既要重“物”,也要重“生态”,更要服务于“人”,只有三者有机统一才能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简单绿化不等于生态修复,单一要素整治难以解决系统问题,必须摒弃“为治而治”的粗放模式,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理念,把废弃矿山治理融入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大局。

  “以用定治”的新模式

  “为治而治”修复废弃矿山,是沉重“包袱”;“以用定治”,就能变成财富。芜湖市繁昌县峨山头废弃矿山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城市绿肺”,淮北市绿金湖矿山从采煤沉陷区变成了城市生态走廊带的枢纽,六安市硖石村废弃轮窑厂变身村民游玩憩息地,都是通过盘活矿山存量建设用地,让废弃矿山由“包袱”变财富。

  何为“以用定治”?

  据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解释,实际上,就是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资源整合的理念,坚持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历史文化遗存、生态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禀赋等,引入社会资本对以政府支出责任为主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进行总体设计、修复、管护、运营,运用修复后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展生态化利用,重塑提升废弃矿山的生态产品价值。

  近年来,安徽各地逐步将“削坡降隐患、平整加复绿”单一治理模式向“以用定治”综合治理模式转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对矿山修复利用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以顶格思维抓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双招双引”,探索出生态保护修复与文旅、农耕产业发展、综合园区建设、有偿消纳建筑渣土等融合推进的模式,拓宽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

  省自然资源厅统计显示,我省废弃矿山共4026个、面积3.19万公顷。截至2023年底,我省共治理废弃矿山3215个、面积32.25万亩,治理率近八成。我省“以用定治”盘活约6.8万亩矿山废弃地,经验做法被自然资源部向全国推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安徽久久为功,始终坚持“以用定治”,一体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奋力描绘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画卷。(记者 张贤良 海报设计:杨曦)

编辑: 刘贤辉
推荐阅读
@青年民警,今年五四这“young”过


发布于2024-05-04 00:34:01

茶产业托起大别山区乡村振兴梦


发布于2024-05-03 06:42:27

假期我在岗:用奋斗诠释劳动之美


发布于2024-05-03 06:38:57

筑牢防火屏障 守护绿水青山


发布于2024-05-03 0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