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陇镇,“兵支书”姚其飞正在免费为农户直播卖货。 卓文亮 摄
10月11日,在滁州市全椒县襄河镇八波村,“兵支书”张正发正在走访村民。 卓文亮 摄
深秋时节,夜幕四合,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陇镇麻村村“兵支书”姚其飞走进被稻田环抱的鸡棚里,着手准备晚上的直播。一部手机、两个补光灯、一个倒扣水桶支棱起的桌子,就是他的简易直播间。
“晚上好,今天带来的是戎楚村正宗的农家跑地鸡,没有任何‘科技和狠活’,2号链接大家直接去拍,感谢支持!”不到10分钟,直播间涌入近百人围观,弹幕不断刷屏,销量一路上涨。
这是我省退役军人在广袤乡村上默默耕耘的一抹身影。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清凉渡村“兵支书”承良连链接城乡资源,构建“乡村文艺圈”,让村民在家门口看展;蚌埠市千年古镇长淮卫,“兵支书”汪全文召集民间老艺人,让消失30年的“龙灯会”重现生机;滁州市全椒县襄河镇,八波村“兵支书”张正发将“脏乱差”的乡村变得“美如画”……
近年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不断健全完善“兵支书”选、育、管、用全链条培训机制,一大批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转岗不转志,走上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和美乡村和推动平安创建等方面再立新功。
“选得上”还要“留得住”
政治过硬、能吃苦、有干劲……记者采访中,各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谈到“兵支书”的特质。“相比其他基层党组织书记,他们能将军人忠诚的品格植根基层、将军人的优良作风带到基层。”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有关负责人说。
既然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应该给他们营造发挥作用的“热土”。2020年,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退役军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选拔和使用长效机制,将优秀退役军人党员纳入村和社区后备力量队伍”,拉开了我省深入探索实施“兵支书”培养工程、不断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选拔培养使用长效机制的序幕。
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积极响应。芜湖市优选“兵能人”,打造基层党组织退役军人骨干力量后备梯队;马鞍山市开展“兵支书”建档立卡工作,全面掌握“兵支书”“兵委员”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滁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组织、民政部门,研究制定退役军人推优入选村(社区)“两委”长效机制,鼓励复学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三支一扶”等计划……一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退役军人被纳入基层组织后备军,为乡村注入“兵”力量。
“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后,退役军人村(社区)干部比例较上一届有了较大提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有关负责人说。
“头雁”队伍建成后,如何拓宽“兵支书”“兵委员”成长空间,做到“选得上”“用得了”“留得住”,成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新命题。
“我们调研发现,不少‘兵支书’面临经济待遇相对不高、发展空间受限、人才流失等问题。”马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马世金介绍,打通晋升渠道,激发“兵支书”“兵委员”内生动力是“破题”关键。
为此,马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与组织部门协调,在每年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中拿出一定岗位面向“兵支书”等村(社区)干部,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要求。对于获得省级以上荣誉或表彰的,优先选拔到乡镇领导岗位。如新市镇刘山村“兵支书”孟齐群先后获得市“优秀兵支书”“马鞍山好人”等荣誉称号,今年因工作表现突出转为事业编制;丹阳镇八卦村“兵支书”吴启武和丹阳镇龙山村“兵支书”费介军通过参加区级组织考试入事业编。
筑好高台,贤士自来。目前全省17986个村(社区)共有5294名退役军人担当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占比29.4%,15422名退役军人在村“两委”任职。
厚植“兵支书”成长土壤
“打开了思路,明晰了方向!”谈起今年5月参加蚌埠市第四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的学习感受,蚌埠市高新区秦集镇九龙村“兵委员”王华峰仍记忆犹新。
“九龙村是城中村,产业单一,原先我想链接城市资源,围绕乡村文旅引入研学、露营、手工、采摘等内容,增强村集体竞争力。”参加比赛后,王华峰的想法有了转变,“创业导师建议,做得全不如做得精,要深耕一个板块,打造核心竞争力。”他和村“两委”果断聚焦研学市场,开发花田道庄园项目,打造休闲农旅劳动实践研学基地,如今已经接待了三四批研学团队,深受好评。
培养一人、带动一村。为了给“兵支书”“兵委员”赋能充电,我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通过理论授课、实地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举办各级培训班,帮助“兵支书”精神上“补钙”、思想上“充电”、工作上“加油”。
今年6月,滁州市启动为期1个月的退役军人村干部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助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互学互促活动,全市184名退役军人村干部、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代表分4批参加活动,学习观摩天长市、凤阳县、来安县、全椒县等地的17个产业项目。
“科技助农”是全椒县襄河镇八波村“兵支书”张正发从培训中取到的“真经”。参观学习全椒县六镇镇安徽航鹰无人机展览馆后,他对农用无人机的生产效率印象深刻,发动村干部在村内广泛宣传。如今,村里农户购买的无人机已经“上岗”,撒肥播种打药样样在行,既解放了双手,又提高了效率。
“截至目前,各地开展线下培训共21班次,1700余名‘兵支书’参训。”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教育培训,我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还在思政引领和关爱帮扶上发力,织好服务保障“一张网”,为退役军人走上人生新“战场”架桥铺路。
滁州市探索建立退役军人思政教育指导员培养机制,从退役军人先进典型、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军休干部中选拔有责任心、愿意为退役军人服务的人员担任思政教育指导员,为广大“兵支书”“兵委员”和退役军人群体开设“思政大讲堂”。
无独有偶,马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5名退役军人乡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巡回报告,与百余名“兵支书”“兵委员”代表面对面交流,将工作经验送“货”上门。
在关爱帮扶方面,马鞍山实行“1+1+1”,即一名镇领导、一名村干部、一名“兵支书”帮带措施,助力退役军人由“兵”变“帅”;芜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干部通过与“兵支书”所在村(社区)挂钩联系,帮助其排忧解难……
一揽子举措如和煦春风温暖“兵支书”们的心田,帮助他们“甩开膀子”“放开手脚”,在乡村的广袤舞台上大展身手。
“排头兵”建功乡村“主战场”
“锣鼓一打咚咚响,百姓生活大改善,惠民政策暖心怀……”今年新春,蚌埠经开区长淮老街锣鼓喧天、唢呐高昂,蟠龙、旱船、花车等十余种民俗轮番上演,村民们将表演队伍围得水泄不通。
“我们村之前的‘龙灯会’踩街活动中断了差不多30年。”在长淮村“兵支书”汪全文记忆里,有400年历史的长淮卫“龙灯会”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外出打工,传统文化日渐凋零,起源于当地的卫调花鼓也濒临失传。
2017年,汪全文决定把延续民俗文化提上日程。他筹款21万余元,召集老艺人组建了舞龙、舞狮、花车、锣鼓等35个演出小队和长淮卫调花鼓戏艺术团,搭班子、请教员、找场地,让卫调花鼓“重振旗鼓”。
如今,艺术团成员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400人,村民们自发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龙灯会”成了长淮卫每年新春的固定节目,古镇繁华重现。
“兵支书”不仅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人,更是基层党组织“掌舵人”和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2021年,退役军人承良连当选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清凉渡村党委书记,上任之初他就遇到了难题。
“刚开始村干部迟到早退是常态,群众办事经常找不到人。”承良连心想,兵看班长,不把纪律挺在前,怎么能带出过硬队伍,打好乡村振兴漂亮仗?
借鉴部队的管理制度,他在村“两委”定下规矩:必须按时上下班,有事要请假,自觉增强服务群众本领。同时,作为“一村之长”,他更是以身作则,不仅急难险重的任务总是冲在前,还经常与村干部谈心谈话解决思想疙瘩。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不到一年,这名“兵支书”就带出了一支“嗷嗷叫”的先进班。“现在老百姓上门办事随叫随办,村干部个个全能,一个顶三。”清凉渡村党委也因此被评为2023年度湾沚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产业兴则乡村兴,不少“兵支书”发展乡村产业有想法、有干劲,推动村集体经济“加速跑”。
打包、发货、处理售后……直播关闭后,“90后”“兵支书”姚其飞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自从今年以村里名义开通了新抖音账号,他就成了“带货达人”:新号刚开通一个月,总销售额已超过35万元。“为村民带货免费,但是帮企业带货村里要收费。”他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销售佣金提成的方式与企业签订合同,所得收入全部归村里所有。
同时,村里还实施“云麻村电商项目”,组织农户学习电商知识、直播技巧,先后孵化4个“三农”ip账号,平均每天在网上卖出120单,帮助村民从“愁销路”到“卖得俏”。
如今,安徽广大“兵支书”“兵委员”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挑大梁、担重任,在乡村发展、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方面不断探索突围,带领村民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兵支书’带头作用,推动全省广大退役军人展示新形象、建功新时代,努力在乡村振兴中实现更大作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全媒体记者 许雅婷 卓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