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加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徽再出实招。经省政府同意,日前,省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的实施意见》,我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由此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医改继续迈出坚实步伐。
石牌镇地处怀宁县西南部,因地理位置特殊,离望江、潜山等地都较近,附近群众也经常来这就医。家住潜山市王河镇的患者宋阿姨近日也来到石牌镇卫生院,前段时间她不小心伤到了腰间盘,这里离家近,女儿陪她来求诊。“像宋阿姨这样从外县来就诊的患者,平均每天有10余位。”怀宁县石牌镇卫生院医生杨光说。2022年7月,怀宁县中医医院与石牌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共建怀宁县中医医院石牌分院。怀宁县中医医院派驻技术骨干及管理团队到石牌分院开展特色科室合作共建,极大带动了石牌分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情况,与群众能就近“看好病”的期望还存在差距。“县域医共体1.0版”2015年由我省在全国首创推行。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2019年,我省又创新提出了“两包三单六贯通”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路径,这是“县域医共体2.0版”,并获选当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改革经验全国推广。2023年,我省聚焦“五提升六强化”目标任务,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推出“县域医共体3.0版”,构建“县域内协同服务、县域外预约转诊”有序就医格局。
经过7年不断探索升级,我省已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更多基层群众受惠于这一医疗改革的成果。目前我省共组建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25个,实现59个县(市)全覆盖,服务人口3757.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2.4%,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近80%、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0%。2020年度、2021年度,我省连续两年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监测评价中位列全国第二,2022年度位列全国第一。
为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2024年3月,省卫健委会同省医保局等部门成立调研组,委托安徽医科大学成立课题组,组织全省59个县(市)开展自评,课题组赴20个县开展实地调查与数据采集,对县域医共体建设运行情况、典型经验、工作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省卫生健康委牵头起草《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的实施意见》,经省政府同意,已由省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
该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省县域医共体在建设质效上将实现“五个提升”,即牵头医院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以上,90%以上的县建成一家三级医院;县域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县域就诊率、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分别在90%、65%以上;有序就医格局进一步提升,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在85%以上,跨省就医逐步减少;医保基金使用效能进一步提升,县域内基金支出比例、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逐步提升;县域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医防融合、医养结合、中西医结合持续深化,重点慢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在80%以上,居民健康素养逐步提升,住院率稳中有降。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健康中国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有力抓手,《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为构建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有序就医格局,让江淮大地广大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政策保障。(记者 陶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