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5-03-07 11:42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彭旖旎 史睿雯 程昊 海报设计 杨曦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这两年中国科技成果出现井喷现象,很多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原创性成果都是年轻人在做,所以我特别关注年轻科研人才的成长过程。”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就科技创新、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及人工智能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等话题提出多项意见建议。

  杨金龙表示,当前青年科研人员普遍面临压力大、岗位不稳定、考评频繁等问题,导致他们在选题时更倾向于短期见效的研究,而非需要长期投入的“卡脖子”难题。

  “这种现状不利于中国科技的长期发展。”杨金龙指出,国家科技发展里的“卡脖子”问题,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做。他呼吁,国家及地方政府加大对青年科研人才的资助力度,优化评价体系,延长考评周期,减少短期考核压力,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专注于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

  “国内现在比较倾向于每年都评价,如果不行马上和待遇收入、位置挂钩,但是年轻人成长是一个过程,如果一开始就习惯于选择短平快的科研问题,可能会把这种科研习惯带到日后。”杨金龙建议评价周期适当放长,以中长期评价为主,让有志于做基础研究的人能够从一开始就能选择前沿问题、难点问题。

  在谈到人工智能时,杨金龙强调,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研领域带来了新机遇。他以DeepSeek为例,指出AI正在改变传统科研模式。他提到,AI与领域结合需要交叉型人才,但目前教育体系仍以单一学科培养为主,难以满足需求。他建议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杨金龙还关注到国家重大科研设施的共享问题。他指出,目前许多大型实验装置的使用效率和开放程度有待提升。他建议通过建立云平台和网络,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流动,充分发挥AI时代数据的价值。

  回顾去年的提案,杨金龙表示,他重点关注了高端材料研发领域,相关建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和采纳。他期待今年两会能够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政策的完善,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贡献力量。(记者 彭旖旎 史睿雯 程昊 海报设计 杨曦)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安徽铁军打响腾格里沙漠阻击战


发布于2025-04-19 05:30:50

在广交会上寻找外贸新增量


发布于2025-04-19 05:30:43

赵乐际在江苏安徽调研


发布于2025-04-18 05:38:19

【榜样】只为青山能长青


发布于2025-04-18 05:38:18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