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芜湖 > 县区 > 南陵县 > 三里镇

中安在线   2023-04-11 15:21:29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编辑:贾良月

  在南陵县三里镇山泉村这块红色热土上,有一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他叫汪守保。多年来,红色基因激励着他不懈怠、勇向前,修路挖塘、开荒造林……桩桩件件解民忧、纾民困,暖在了群众心坎上;三十六年来,默默关心和帮助一位跟自己毫无血亲关系的流浪儿;退休后,他永保初心,克服“古稀之龄”记忆上的困难,志愿担当做一名“父子岭下”的红色文化志愿宣讲员。他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事迹得到了群众的一致称赞。

  红色基因激励一路前行

  三里镇山泉村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近代,这里的人民就积极投身于抗击日寇侵略战争中,激烈而闻名的父子岭战斗就是在这里打响的。汪守保出生于1949年,从小听着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长大。随着时间的沉淀,“丰碑有泪,信仰无悔”。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已深深烙入骨子里,流淌在体内的红色基因激起了他要把这个红色文化故事代代传承下去的迫切希望。怀揣着对这份红色文化的敬仰,1970年3月,他在原山泉村大队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村委会会计、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工作到2003年3月退休。在村里工作期间,他始终牢记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有不可忘怀的革命先烈。

  八九十年代,村里工作是千头万绪,汪守保并没有退缩,红色基因激励着他不懈怠、勇向前。车山脚下有块“十九烈士墓”,是父子岭战斗结束后,当地村民自发组织将牺牲的战士用两个打稻桶简易地安葬在此处,后没有了明显的烈士遗迹。1985年,在汪守保同志的提议下,发动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采用肩挑手扛板车运的方式,运来石片、水泥、竹片,用人力修缮成了现在的烈士墓,并镌刻了墓碑,记载下英雄事迹。

  1992年,他当选为山泉村党支部书记,任职第一件事就是围绕民生山、田、水、林、路、电六个方面谋划发展。要想富,先修路。他以村石子厂为依托,召集12部农用车,将全村十多个村民组不及1米左右的黄泥巴土路全部拓宽,并铺垫上沙石,方便村民出行;他因地制宜,将地处小丘陵的耕地进行农田整治,统一整平,方便群众耕种;同时,组织村民对全村9700亩山场开荒造林,修建栏湖坝16道、124口当家水塘,组织700多个村民、花时4天人工修建了安吉小二型水库一座;用时3年进行首批电网改造,并获得省、市、县嘉奖。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解民忧、纾民困,暖在了群众的心坎上。

  热心助人尽显人间真爱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汪守保便是这样一个有爱心的人。三十六年来,他一直默默地关心和帮助一位跟自己毫无血亲关系的流浪儿,就是对他最好的诠释。1994年的一天,山泉村周村组突然来了一个衣衫褴褛、年龄大约十五六岁的陌生男孩,有村民私下里议论,提议把小男孩送走。这事传到了汪守保的耳朵里,他找到小男孩,询问他的身世及家人,但男孩的眼里除了迷茫和无助,一无所获。看着这个与自己儿女一般大的孩子,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跟大伙商量说:如果漫无目的把孩子送出去,肯定会受冻受饿,不如就让他留下来帮大伙放牛吧!放到哪家,哪家就管他饭吃,同时再帮其找家。善良的村民们听了汪守保的提议,最后都同意了。

  汪守保把小男孩带回自己的家里,把自家孩子的衣服找出来给他换上,还为他添置了几件新衣。看着自己家仅有的几间小瓦房,细想着这么老住一起也不是长久之计呀。他坐在屋檐下苦思冥想着,一个念头突然串了上来:周村组严福海家的老宅常年闲置,门前长满了草。如果能免费提供给这个孩子住,居住问题就解决了。想到这儿,他立即联系上严福海,把情况说明并很快得到了其家人的同意。一段时间相处下来,小男孩白天放牛,晚上回家,也比较勤快,没有偷盗等不轨行为,村里人也都接受了,并亲切地叫他“山牛”。一年四季,汪守保时常给这个吃百家饭的“山牛”送衣服穿,还动员其他村民把自家孩子的衣服捐给他穿。后来,不放牛不管饭了,汪守保又帮他安排到村民家中做农活、打临工,给予他适当的报酬。“山牛”不识字,汪守保就帮他结账;“山牛”不懂管账,汪守保就安排村干部帮他管账,并做好收支记录。三十多年来,“山牛”就这样在汪守保的协调和帮助下,这几年住周家老宅、过几年又住李家老宅住……。退休后,也从没间断,每到逢年过节都会为他送去米、油,把腌渍好后鱼肉送过去。

  2021年,流浪到周村的“山牛”已过天命之年却没有户口。退休后的汪守保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根据“山牛”的情况应该可以申请低保政策补助,但要吃上低保,必须先帮他解决户口!汪守保找到山泉村徐光忠书记,反映了“山牛”的情况,徐书记听后,积极向派出所报告寻求解决办法。在派出所的介入和指导下,经过抽血比对、登报等,终于在2021年年底,走完了各项入户流程。考虑其流浪后一起居住在周村,故为其取名为“周山留”。2022年,又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帮他申请到了低保救助,解决了周山留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经常有村民说:“汪老,山牛就是一个流浪汉,您对他操了三十多年的心,值得么?”

  汪守保笑呵呵地说道:“花要叶扶,人要人帮。能够帮助他人,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汪守保的身影。安吉组村民莫声友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为了让其走出失亲的痛苦中来,十余年来,陪他谈心,给予心理疏导和精神宽慰,直到2022年去世;神冲组妇女马秀珍半夜患急性胆囊炎,其残疾丈夫电话求助,他帮忙安排车辆,亲自送往芜湖弋矶山医院抢救……

  文化宣讲庚续红色精神

  2020年初,王守保在得知政府要把山泉村父子岭烈士墓扩建改造成纪念园,作为红色旅游基地打造时,他说“我一听到这个消息,感觉到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心中沉寂多年的那个传承愿望,就像是浴火的凤凰一样,想展翅高飞。”他没有一刻犹豫,第一时间找到村里主动请缨想做一些事情,将自己多年的想法一股脑说了出来。我们都知道搞建设需要占用部分群众的土地、树木,这些事情解决往往费时费力,作为一名村委会退休下来的老人,更是明白其中的难处,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一名老党员,这个时候更不能退缩,项目动工前,他积极协助村里走访群众上门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群众思想工作。基地开工建设后,他又配合现场同志征地测量、质量监督,一心投身于红色文化建设中。由于工作细致,也因为大家对建设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支持,建设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影响工程进度的纠纷。

  2021年底,父子岭战斗纪念园如期改造完工。他看着栩栩如生的“钢铁战士”雕塑和镌刻在钢板上的红色故事,他双眼红润,激动地向大家说:“我心中那个埋藏多年的传承梦想得以‘复活’。我要将我们的江山来之不易伟大历程讲出去,将父子岭战斗的红色故事讲出去,将革命精神代代传承和延续下去,去做一名‘合格’的红色文化志愿宣讲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事情说起来容易,对年已古稀的他来说,做起来会更难。讲解,首先要对整个红色故事的脉络要清楚,背词是最基础的,而忘词却是家常便饭,为了尽可能往“专业”上靠拢, 讲好这个红色故事,他又不得不“钻业”起来,四处查阅党史军史资料,一有空闲就背台词、练习语速,有时还学着上网,从网上去观摩专业讲解员的讲解技巧,然后又一遍遍修正自己不同讲解时语气。春夏秋冬来纪念园瞻仰参观的人都有,他有时得顶着风雨、冒着寒暑为来人讲解,夏天往往浑身汗水、冬天却是全身冷飕,但他都坚持下来了。

  有人问他:你都这一大把年纪了,就该在家好好享福、颐养天年了。那些梦想呀、传承啊,就让年轻人折腾去吧!汪守保乐呵呵地说:“我高兴呀!从最初讲解时的口角笨拙到现在越来越麻利,感觉自己又年轻了。而且,每一次的讲解都是一次自我突破,一次思想升华。”

  如今,面对前来父子岭纪念园参观、瞻仰的领导和一批批游客的提问,他都能娓娓道来,因为这些英雄的故事已牢牢扎驻在他的心田。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他已讲解三十余批次六百多人次,他决心继续讲下去,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