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资料库

  • 2020-09-30 09:14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尊敬的昌尔主席,各位委员,同志们: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省政协今天聚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召开专题协商会,非常重要、非常及时。昌尔主席亲自出席会议,充分体现了省政协对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高度重视。受国英省长委托,我代表省政府,向省政协和各位委员对省政府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4位委员和3位企业负责人围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结合调查研究和具体实践,作了实用性很强、含金量很高的发言,大家的发言紧扣主题,直面问题,分析深入,思路清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价值很高,针对性很强,使我很受启发。省农业农村厅就委员们提出的建议作了回应发言。等一会,昌尔主席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按照昌尔主席的要求,认真研究吸收这次专题协商会的成果,切实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实际举措。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扛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8月18日至21日,时隔四年多,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对我省提出了“两个坚持”“两个更大”的目标定位。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系列重要指示,同总书记2016年4月考察安徽期间作出的“三个坚定不移”重要指示、同近年来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及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9月22日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发扬伟大抗疫精神,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要求我们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希望全国广大农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切实把总书记对我们的亲切关怀、科学指导转化为安徽“三农”发展的丰硕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信任与关怀,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夯实“三农”根基。

  二、充分肯定龙头企业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振兴要依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龙头企业培育工作。省委1号文件连续17年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培育工作作出部署,李锦斌书记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李国英省长2017年亲自带队赴河南考察;分管负责同志每季度调度一次。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安徽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的意见》。2019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6091家,其中:国家级62家,比2015年增加13家,居全国第10位;省级999家,比2015年增加68家,居全国第8位。2019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超亿元企业2812家,比2015年增加450家,总量居全国第9位。

  一是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通过打造基地、订单生产等方式,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重要作用。夏粮总产334.38亿斤,实现“十七连丰”。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407.8万亩,居全国第3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51个。

  二是带动了产业扶贫。在贫困地区培育龙头企业3000多家、农民合作社3.9万个,通过“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方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有力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全省有10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了“千企帮村”活动,帮助2800多个贫困村发展产业,带动33.8万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

  三是加速了三产融合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1个。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9年,全省农村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536亿元,同比增长31.7%。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2.08亿人次。连续11年成功举办合肥农交会,连续20年举办上海农交会,打造了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是推动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我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启动实施“158”行动计划,牵头发起“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等高对接、主动融入长三角,大力推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今年上半年我省各地组织与沪苏浙地区开展涉农项目对接460多次,签约项目200多个,长三角地区农业一体化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五是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龙头企业聚集了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推进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每年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投入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比例达20%以上;近年来大批返乡创业者大力创新创业,有力地推动形成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深刻认识培育龙头企业的重大意义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指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企业是生力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必须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一)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供给创造需求,生产更多优质、绿色的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消费者需求,不仅让消费者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培育龙头企业,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组供应链、构建利益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培育龙头企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前连生产、后接销售。横向上,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衍生出新产业新业态;纵向上,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龙头企业能够把先进的理念、更好的技术和最迅捷的信息带给农民群众,促进农民群众能力素质的提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为稳定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守住“三农”战略后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培育龙头企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发动机。一方面,龙头企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开展绿色优质生产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自身注重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在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前列。近年来,我们通过秸秆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培育引进了一批秸秆和畜禽废弃物利用企业,推动了我省“两废利用”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四)培育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民增收的火车头。一方面,龙头企业吸收农民就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把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业机会尽量留给农民,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四、把握好“四个关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近年来,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农业企业培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龙头企业的数量、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都得到很大提升,特别是在培育大企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农业企业从无到有,达到了4家,成绩值得肯定。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与河南、湖北、山东等兄弟省份相比,我省龙头企业还存在整体实力不强、产业链条较短、科技含量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受疫情和汛情影响,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速下滑明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批能起到“稳定器”作用的大龙头企业。我们要精心谋划,综合施策,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8”行动计划、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为抓手,培育壮大一批顶天立地的行业领军企业,把握好“四个关键”,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关键是要“强主体”,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坚持培育引进并重,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全国同行业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引进一批世界、全国知名企业。着力打造“甲级队”,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计划,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力量给予引导支持。突出培育有利于推动农业种养结构调整、一二三产融合、现代农业发展、“两废”利用,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鼓励优势龙头企业强强联手,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和资本运作等方式,跨地区、跨行业组建产业集团,形成一批行业排头兵。积极引进“领军者”,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储备遴选一批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平台作用,聚焦重点产业,着力招大引强,引导一批企业航母总部落户安徽。

  (二)关键是要“筑平台”,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县强县建设,支持皖北等粮食主产区推进品牌粮食发展,培育一批米面、杂粮、中央厨房食品等主食加工产业集群,支持皖南等地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着力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5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强县。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提升行动,整合重组现有园区,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吸引各类加工主体进园入区集聚发展,围绕重点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产业高度集聚、布局相对集中、农产品加工能力强的示范园区。

  (三)关键是要“树品牌”,持续扩大皖农名品影响。强化品牌创建基础,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提升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等体系认证,实现全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推动发展更多“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深入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发挥生态环境、加工工艺、文化习俗等优势,在专用粮食、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态绿色渔业、特色农业等领域,创建一批“皖字号”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企业品牌。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合作,共享共建企业品牌,实现品牌的价值延伸。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深度挖掘我省农业品牌文化内涵,加强营销策划和形象设计,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品牌展示、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生态安徽、绿色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

  (四)关键是要“重科技”,着力增强产业发展动能。以解决粮油、果蔬茶、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率低、自动化程度低、风味与营养成分损失严重等技术难题为重点,产学研联合共建一批农产品技术集成基地,大力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研究和核心装备创制,孵化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成套技术装备。完善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联盟,打造“政产学研推”数字化平台和企业“借智”发展的科技公共平台,抓好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升级、向绿色化升级、向多业态融合升级。积极推进农业机械设备和生产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加工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培育龙头企业工作的保障措施

  “十四五”是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提前谋划“十四五”时期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工作,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财税支持。各地要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要加大省级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资金整合和拨付力度,用足用活每年2亿元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进一步发挥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使用效益。支持市县政府统筹安排政府债券资金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纯公益性项目建设。抓紧研究制定中办、国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的具体举措,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领域支持力度。

  (二)完善金融服务。落实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的要求,引导农发行、农行、省农信社、省担保集团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担保支持力度,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要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鼓励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依法抵押贷款。要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

  (三)加强用地保障。积极降低农产品初加工企业用地成本。落实农业产业化项目用地计划保障要求,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有序开展县域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

  (四)强化人才支撑。充分运用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和农业高等教育、农民职业教育、人才培训工程等载体和平台,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培育更多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技能人才。创优营商环境,推动乡村创新创业,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通过成果入股创办领办加工企业,提高科技人员投身乡村产业振兴的积极性。

  (五)构筑融合平台。充分发挥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秸秆博览会、茶博会等展会平台作用,销产品、塑品牌、建渠道、招项目,最终达到促融合。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线上办展新模式,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发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平台作用,加强与沪苏浙对接交流,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交互流动,共同开辟长三角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六)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作为对各市农业产业化目标任务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省级财政资金的使用要充分体现奖优罚劣的导向。要持续加强工作调度,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制度,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力的地方进行约谈。

  最后,再次对大家长期以来对省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昌尔主席、各位委员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编辑: 
推荐阅读
春运启程 安全先行


发布于2025-01-14 07:30:22

热点图片